APP下载

英汉致使句论元结构易位对比研究及翻译

2010-08-15郑淑明周雷敏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8期
关键词:论元谓词易位

郑淑明,周雷敏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01)

英汉致使句论元结构易位对比研究及翻译

郑淑明,周雷敏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01)

论元结构主要表示述语和与之相关的名词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致使句表达某实体发生某种情状是受某种致使主体的作用而引发的,论元易位指某些动词通过其论元位置的调换可以进入不同的框架结构。通过研究英语和汉语的致使句,对比英汉致使句论元结构及论元结构易位的异同,介绍英语中心理致使动词翻译的常见错误,以期对英汉致使句差异的了解及翻译有所指导。

英汉致使句;论元结构易位;对比研究;翻译

一、论元结构

“论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是由 Chomsky提出的[1]。论元是描写谓词 (predicate)的语义结构的,谓词的语义属性体现在其论元结构上。一个谓词可带一个、两个或三个论元,分别称为一元谓词、二元谓词和三元谓词。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和双及物动词分别被称为“一元谓词”、“二元谓词”和“三元谓词”,因为它们分别包含一个、两个和三个名词性论元[2]101。在句法结构中,一般由名词性成分来充当论元,常为句子主语、宾语和介词宾语;由动词性成分来充当谓词,常为句子谓语。谓词向它的各个论元分派不同的语义角色,因此论元结构也叫“语义角色框架”,如动词“walk”,“cook”和“lend”的语义角色框架分别为:walk<A-gent>(如:Tom walked.)、cook<Agent,Patient>(如 Tom cooked the meal.)、give<Agent,Theme,Goal>(如 Tom lent some money to his friend.)三个动词的语义角色框架显示:“walk”带一个论元,语义角色为“Agent”(施事);“cook”带两个论元,语义角色分别为“Agent”和“Patient”(受事);“lend”带三个论元,语义角色分别为“Agent”,“Theme”(述事)和“Goal”(目标)。每一个论元带且仅带一个语义角色,每一个语义角色分且仅分给一个论元。根据论元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名词性论元的语义角色可被分为“施事”、“受事”、“述事”、“致使者”、“体验者”、“被追踪者”、“目标”、“来源”、“工具”等。论元角色有以下层级顺序:施事 >当事>受惠 >工具 >受事/涉事 >方位。“>”表示“优先于”。若一个动词有三个论元,则表示施事的那个论元优选为句子的主语,若在句中施事受到抑制,则应在题元阶层中施事以下的题元角色中进行优选[2]102。

二、英汉致使句

致使概念存在于绝大多数的语言中,它主要表示某实体发生某种动作行为、活动变化、性质状态等,不是自发的,而是受某种致使主体的作用和影响而引发的[3]。

1.英语致使句

英语致使移动句表示在某施事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某受事发生位置的改变并沿着一定的路径移动。根据论元结构理论,致使主体 (agent)为施事,受致使主体 (theme)为受事,施事和受事之间是致使关系。“施事”一般做主语,“受事”做宾语,“路径”指受事移动的路线[4]4,如:

(1)The hercules pushed the truck along the road.大力士沿着路边推卡车。“hercules”为“施事”,“truck”为“受事”,“along the road”为“路径”。

英语致使移动句式的表现形式为“NP1+V+NP2+ PP”,其中NP1是施事,V是致使动词,NP2是受事,PP是表示受事移动的路径的介词短语,事件图式为“X causes Y to move Z”,如:He threw the stone into the lake.英语致使结果句表示在某施事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某受事发生状态的改变,句法表现为“NP1+V+NP2+AP/PP”。其中AP/PP为形容词短语和介词短语,表示动作结果即 NP2的结果状态,事件图式为“X causes Y to become Z”[5]3,如:Tom broke the glass.

2.汉语致使句

汉语表达致使概念的句式可分为致使移动句和使成句。汉语和英语致使移动句表达意义基本一样。汉语使成句对应英语致使结果句,可分为单动句、普通动结式、动结式把字句、带“得”动补式、使字句、使令句(含有“命令、派、请”等),都表达“某实体在某种致使主体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发生状态改变”的语义,如:她打碎了一个花瓶。

3.英语和汉语致使句对比与翻译

英汉致使移动句的致使动词具有致使和自主性的语义特征。自主性指,致使动词所表示的致使行为是施事者有意发出,如“Tom pulled Jane out of the crowd”。有的则是客观或自然力使然,如“The wind blew the ship off course”。英汉致使移动句都有施事、受事、路径三个语义论元和一个致使性动词,施事和受事之间是致使关系。有些隐喻性致使移动句的受事不是位置改变,而是状态改变,如:

(2)Her neighbor intimidated her into a panic. 他把张老伯急得团团转。

英汉致使移动句在语义上大体相同,但存在细微差别。英语中描述客观的移动事件,不带感情色彩;汉语中以把字句居多,把字句往往带有感情色彩,这表明英语表达偏客观,汉语偏主观。致使移动句的路径在英语中由介词短语来表达,而汉语中由非谓语动词来表达,如“出、进、来、去”等,在翻译中需要灵活转化,如:

(3)Joe hit the ball across the field.[5]153乔把球踢过操场。

英汉致使结果句与汉语使成句也有差异。英语常用非人称做主语表示致使含义,而由于汉语人称的特点,译成汉语后致使的含义消失。英语中施事常为抽象名词,谓词用表示人的动作或行为的词,受事为人。汉语常用确定的人做主语[6],如:

(4)Sorrow deprivesme of all power of utterance. 我难过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英语这类非人称句施事者常为表示抽象概念、时间、地点等“无灵主语”,但谓词常为有灵动词,表示人的行为。汉译英中,常需将人称句转化为无灵施事者的致使句:

(5)一看到那棵大树,我便想起我童年的光景。 The sight of the tree a lways remindsme ofmy childhood.

三、英汉致使动词的论元结构易位

论元易位是指,通过掉换某些动词的论元位置使其进入不同的框架结构 (frame),即在动词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动词论元[7],如:

(6)a.Mark sprayed pesticide onto the trees. b.Mark sprayed the treeswith pesticide.

论元易位体现的是一种二元成对关系。在成对的两个框架中,动词意义相同,虽然句法位置发生变化,论元角色通常不变。

1.致使性论元易位

致使性论元易位 (causative argument alternation)是指,一位、二位和三位论元之间的易位,如:

(7)a.The vase broke. b.The boy broke the vase.

2.非及物“聚集成群”类型论元易位

非及物“聚集成群”类型论元易位 (s wa rm-alternation)是指,二位论元动词参与的易位,如:

(8)a.Tears are brimming in her eyes. b.Her eyes are brimmingwith tears.

句法实现形式为“NP1+VP+NP2”,例 (8)中 NP1 (tears)是施事,NP2(eyes)是受事,VP(br im)是二元致使动词。二元动词致使句一般是汉语使成句和英语致使结果句,表示受事受到施事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产生新的性质或状态,如:我们完善了规章制度。

二元动词致使句还可以转换为“NP1把NP2 VP”、“NP1使NP2 VP”和“NP2被/给NP1 VP”这三种句型。二元动词必须既表达施事的动作行为,又表达受事的结果状态,如上例的“完善”。

3.及物方位性论元易位

及物方位性论元易位 (locative argument alternation)指,三位论元动词的直接宾语和间接成分之间的易位,多见于汉语三元动词致使句与英语致使移动句。

(9)The farmer loaded the hay onto the truck. (图形框架)

The fa rmer loaded the truckwith hay. (背景框架)

句法实现形式为“NP1+VP1+NP2+VP2”,三元致使动词有三个语义成分,即NP1、NP2和VP2。如“男孩把球扔进了花园”中,NP1、NP2和VP2分别为“男孩”,“球”和“进”。

汉语的三元致使动词不同于动作动词,因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词已经虚化,如“使、让、叫”等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致使义,如“迫使、促使”等很难看出具体的词义来,连“拜托、劝、请求”也不指示具体的动作[8]。汉语致使句中的把字句起到突出宾语、表达感情和引起听话人注意的作用;英语致使句则只反映客观世界的因果关系。

四、心理致使句的论元结构易位及翻译

心理使致使句表示某受事在施事的致使下的心理活动或者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心理致使动词是典型的二元动词,有两个论元。将心理致使动词分为如下三类[9]。

1.包含“使因”和“状态变化”现象的动词

汉语心理致使动词(震惊、激怒等),其句法特征与英语对应词完全相同,这类词翻译时可直接转化。英汉对应的致使动词,翻译时有两种译法,如:

(10)The war shocked the whole Europe. 战争震惊了整个欧洲。/战争使整个欧洲震惊。

英语中大多数心理致使动词的基本形式就是致使动词,如 amuse,disappoint等。与汉语不同的是,英语可以通过词缀法 (affixation)构成新的心理致使动词,如 frighten,terrorize等。

2.不包含“使因”现象的动词

英语是致使动词,汉语对应词是状态动词,英语动词对应汉语的致使化结构是兼语式,如(12a):

(11)a.My performance didn’t satisfy my supervisor. b.我的表现没能满意导师。

(12)a.我的表现没能使导师满意。 b.My performance didn’tmakemy supervisor satisfied.

中国学生习惯使用兼语式,英译汉时多用汉语兼语式。汉译英时,这种固定思维会导致译出如 (12b)不符合英语习惯的句子。英语动词词根常含“使因”和“状态变化”,汉语则没有这种语义结构。英译汉时,若不加调整会导致语句不通,译出如(11b)不符合汉语习惯的句子。

3.可参与论元易位的动词

对于论元结构易位,Beth Levin[10]提出去致使化方法(decausativization)。在成对的致使性论元易位中,不及物起动动词是基础,如 (13b);而致使结构 Sara broke the bowl.是由语义元素 cause+break(不及物)形成。只有涉及状态或位置变化的动词才能参与论元结构易位。致使动词和不及物动词本质上都是诱发性的,前者的诱因是外来的,后者是内在的。这一转换的充分条件是动词需要的诱因既可是内在的(如 14b),也可是外来的(如 14a)。

(13)a.Sara broke the bowl. b.The bowl broke.

Levin提出下列几个能参与论元易位的英语心理致使动词:delight,puzzle,sadden等,如:

(14)a.John angered/saddened Bill. b.Bill slowly angered/saddened.

但应注意,这些动词都具有不及物的形式,并非都能参与致使/起始结构转换,如 (15b)就不合理,而只能转换成加介词带宾语(15c)才合理:

(15)a.The murdermystery puzzled the police.

b.The police puzzled.

c.The police puzzled over the murdermystery. (15c)中的这种心理致使句的论元易位表明,心理致使动词转化的不及物动词带上相应的介词后,句法功能类似于心理状态动词。英语中有些动词本身不是致使动词,但与致使移动句相结合,便有了致使意义。不及物动词 laugh在致使移动句[NP1+V+NP2+PP]中,便有了致使意义,如:We laughed our conversation to an end.

英汉致使句同属运动域的致使移动框架,表达相同的语义,都是方式语言。不同点在于,两者的句法实现形式和有无情感标记。英语是用介词短语表达受事移动的“路径”,而汉语用第二谓词;汉语把/使/得字句带有说话人的感情色彩,而英语没有;汉语有致使标记 (“把、得、使”等),英语没有。英语致使结果句和汉语使成句在语义上大致相同,但在句法实现上有明显区别。汉语使成句表达形式比英语多一些,带有感情色彩和致使标记。研究英语致使句论元结构以及英汉致使句论元结构易位,能够更深刻地了解两种语言的不同,对翻译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顾阳.论元结构理论介绍[J].国外语言学,1994,(1):11 -12.

[2]张林.动词“打”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3]范晓.论“致使”结构[C]∥中国语文杂志社.语法研究和探索.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2.

[4]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4.

[5]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5.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77-79.

[7]李来发.英汉语物移动词与其论元易位对比分析[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8]陈昌来.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 [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224.

[9]张京鱼.英汉心理致使动词应用对比研究 [J].外语研究,2001,(3):48-49.

[10]Levin,B.English Verb Classes and Alternations:A Prel iminary Investiga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111.

Abstract:Argument structure defines the seman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dicate and subordinate nouns and noun phrases. Causative sentencesmean that a state of a being is caused by the action of an agent and its subsequent influence.Argument structure alternation is the rearrangement of the argument of verbs to express the same meaning.A comparison be 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ausative sentences argument structure alternations ismade 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Some commonmistakes concerning psychological causative verb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 are dealtwith.It is hoped that some lightwill be shed on further studies in causative sentence translation.

Key words:causative sent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argument structure alternations;contrastive study;translation

(责任编辑:刘东旭)

Contrastive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Argument Structure Alternations of Causative Sent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ZHENG Shu-ming,ZHOU Lei-m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01,China)

H059

A

1001-7836(2010)08-0134-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0.08.056

2010-04-30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08B032),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5407),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115C-1028)

郑淑明(1965-),男,安徽金寨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对比、英语语言教学研究;周雷敏 (1988-),女,安徽宣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对比的研究。

猜你喜欢

论元谓词易位
平衡易位携带者61个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周期的结局分析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成分重量和粤方言双及物结构的论元语序
基于论元结构和题元指派对汉语处置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也谈“语言是存在的家”——从语言的主词与谓词看存在的殊相与共相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英语中动构式中施事论元句法隐含的认知研究
从“梅普组合”到“普梅易位”的俄式政治结构
“普梅易位”以来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