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人本服务模式探索
2010-08-15马雪玉
马雪玉
(邢台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1)
2003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大力改善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的设施和手段,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再就业服务的运行机制,实现再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新三化”要求。就业服务制度化,就是要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重点完善“四项基本制度”,即失业人员登记和免费就业服务制度、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和培训制度、公共就业服务统筹管理制度。制度化主要是解决公共就业服务的长效机制问题,这是开展人本服务的基础和保证。就业服务专业化,就是要围绕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内部专业化建设,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专业化主要是解决服务水平的问题。开展人本服务,要凭服务热情,更要有专业化的技能。就业服务社会化,就是要动员全社会的资源,推动就业服务工作在全社会普及提高,建设统一、开放、公平、诚信的劳动力市场。社会化主要是解决整合服务资源,形成开放市场的问题。
“新三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是人本服务。从就业服务上讲,人本服务,就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我们整个就业服务的宗旨,这个“人”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具体说,人本服务就是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把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作为就业服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承担着大学生这一特殊的就业群体的职前教育和指导工作,对这个相对于其他再就业的人员来说,缺少实践经验、只有理论筹备、刚刚步入职场的新生群体来说,更应该加强人本服务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高校针对本身理论资源丰厚、实践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人本主义的职业指导模式研究和促进工作。
一、对高校职业指导服务人员的要求
1.为大学生主动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要主动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服务,多方与企业和用人单位交流,想方设法促成职业供求的匹配,并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等方面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教学理念和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在教学理念上,要围绕素质教育,培养符合市场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由掌握知识为主转向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当增加实践课,加强应用性学科知识的学习,结合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技能大赛、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团队精神。
2.加强个性服务和专门指导。由于实际发展的需要,可能有大部分学生会遇到自己不喜欢或和自己专业不符合的工作。针对实际问题,职业指导人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开展“一对一”的量体裁衣式的职业指导,为学生就业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从他们的兴趣、价值观、能力特长以及社会经济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可采取“三化五层职业指导法”(三化是指:职业指导操作系统标准化、指导过程人性化、指导方法科学化。五层是指职业指导流程分为:入门指导、一般指导、专门指导、重点指导和会诊指导五个层次)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主动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
3.换位思考和与学生“共情”,体会学生的真实需要和感受。职业指导人员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就业需要,要投入真情,从细节做起,把学生的呼声和要求作为第一信号,尊重学生人格、情感体验和个人选择,以完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在学生碰到困难时,要与学生“共情”,为其分忧。简单来说要做到“五心”,即对求职者的热心,对遇困者的同情心,对受助者的诚心,对解决困难的决心和跟踪服务的恒心。同时还要培养“四力”,即良好的语言表达力、拉近与就业人员的亲和力、良好的分析问题的判断力、驾驭复杂情况的协调力。
4.重视求职学生利益,信守服务承诺。职业指导是一项政策性和市场化较强的教育引导工作,关系到学校发展战略中“出口畅通”决策的执行和落实,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家庭对学校的可信度和支持度问题。职业指导人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诚心诚意为学生服务,信息传递要准确可靠,待人处事要讲究信誉,服务承诺要保证兑现。
5.提高办事效率,缩短就业与职业需求的距离。
办事程序要做到简便快捷,环境设施要做到处处方便,服务时效要不断提高。例如,有的职业指导者本身水平不高,讲话罗嗦,办事优柔寡断,很难做到高效服务。要做到业务熟悉,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目前,全国正大力推进政策创新和体制创新,实现“无障碍就业”,建立毕业生就业“绿色通道”,这也是高效服务的体现。此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即时援助、专项服务和专业培训等,归结为一条,那就是满意服务,这是实现职业指导人本服务的根本途径。
二、对高校职业指导领导机构的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和规划。加强对职业指导的领导,做到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典型引路、试点推进,推广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要使职业指导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一年级应该着重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二年级应该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三年级应该着重职业模拟与实践体验,四年级应该着重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
2.加快信息化建设。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就业信息的传播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建立就业信息查询室和就业信息网站,不断进行网站的维护和内容更新,实现集学生自我推荐、用人单位查询、注册、网上招聘、网上应聘和网上信息传输为一体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
3.做好跟踪调查与服务。在就业过程中,学生被用人单位聘用上岗,还不能看成职业指导工作圆满完成,还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及时了解企业和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素质要求,帮助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排忧解难,为毕业生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维护学生的合法劳动权益。
4.构建“五全”教育模式。要在终身教育理论、全面发展理论、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系统论等理论指导下,构建“五全”职业指导教育模式,即全员参与、全面指导、全程关爱、全面开放、全面发展,使职业指导教育成为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使各种教育目标、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得以充分整合,真正做到“谋个性之发展”,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1] 张海燕.大学生职业辅导[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 章成斌.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探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8).
[3] 纪春礼.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8).
[4] 孙英浩.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1).
[5] 周新兰,王庚.浅谈完全学分制下就业指导长效机制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