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0-08-15张维
张 维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网络以不断加速发展的趋势,全面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是最大的网上群体,而且是最活跃的群体,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
1.网络可以整合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思想,自由输入和获取相关的教育内容,查阅学习资料,了解世界上各种社会现象、思想观点及文化思潮。目前,校园网络文化正在成为大学校园的主流媒体和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
2.网络可以集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不断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范围。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可与各门户网站、政府机关、社区、家庭、企业相联,广泛吸取社会各界的正义力量和公众舆论,最大限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为社会各界参与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方便,有利于形成齐抓共管的巨大优势和强大合力。
3.网络交互式远程教育可以提供广泛的传播途径,扩大教育范围,提高教育效率。网络使一人授课、多人受教成为现实,变单一传递为积极的双向、多向交流,避免了简单重复,加快了传播速度,有利于思政教育渗透到高校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定程度可以克服思政教育影响面小的弱点。
4.网络可以创造双向平等、灵活愉悦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通过网络平台,教育者可以及时了解和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变化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疏导,变被动为主动。同时,信息网络提供虚拟社会生活的情境,并且图文并茂,可以增加思政教育的信息量和生动性、形象性,克服以往教育过程中的枯燥、僵化等弊端。
二、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会
1.国家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网络思政教育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1]对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国家层面对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确定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开展网络思政教育能够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2.社会关心支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广泛的推进共识。自1994年第一个高校校园网创建以来,陆续“触网”的高校就开始积极探索并逐步铺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在总结各地各高校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和“网络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地各高校予以积极响应。
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进一步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几乎全部的高校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并逐渐将服务和教育功能作为网站管理的基本宗旨,校园网的思政教育功能逐步增强。“马克思主义之家”、“红色中国”、“红色风暴”等一大批思政主题教育网站纷纷建立,自觉抢占网络思政教育阵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队伍日益壮大,专职及各种形式的兼职人员正在承担着越来越繁重的网络思政教育的任务。
4.网络管理有了章制可循,网络失范行为有可能得到遏制。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约束网民的网络行为,规范网站建设者的建网行为。高校校园网更是普遍实行了IP绑定、MAC管理、BBS实名注册制度,不少高校还设置了防学术剽窃系统。
5.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化,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注入动力。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内外环境、机遇与挑战、工作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网络文化、网络舆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有力地推进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6.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越来越傻瓜化,挡在普通大众面前应用网络的障碍正在冰消雪融。建网站、开博客可以按照说明点击轻松搞定,而登陆网站、浏览网页变得“一只猫都可以完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性障碍变成了一层一捅就破的“窗户纸”。
三、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1.网络对广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是一个开放的、没有边际的世界,随着网络文化的日益繁荣,各种东西方不同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这里共享和交织。这些思想观念使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很大冲击。对校园文化、舆论导向的控制提出了挑战,如果我们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后果不堪设想。网络所传播的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会造成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下降,身心健康受到侵害,导致社会主导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大学生的激励作用趋向弱化。因为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政治辨别力不高,往往容易陷入思想误区,也难免受到一些消极、极端、反动信息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网上信息污染严重。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新闻动态以及各种多样的黄色信息、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这对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往往会出于某种心理刻意去找一些黄色信息和暴力信息。在网络信息中陈旧过时、错误有害的信息也在不断增多,不仅妨碍了大学生对正确信息的及时获得和利用,而且也往往会导致出现一种新型的信息犯罪行为。有一份调查显示[2]:有8.25%的学生经常访问黄色网站,26.2%的学生表示偶尔访问黄色网站,2.1%的学生有以前进入过反动网站的经历,40.6%的学生上网时受到过别人的恶意攻击,有3.2%的学生表示自己曾在网上发泄、漫骂过网友。
3.网络对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以网络为平台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人们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而缺乏现实生活的真实的人际互动和交流,这种情况长期发展必然会改变人们的交际方式和心理模式,产生人际障碍。从目前一些媒体的报道来看,有一些上网网民已经成瘾,导致心理变异和性感异化,甚至患上了网络封闭症、认知虚幻症、电脑狂燥症等网络心理疾病。网络环境加剧了大学生的自我封闭,如果长时间上网缺乏正确的引导,久而久之易使学生养成冷漠、自私的心理性格,产生苦闷、压抑的情绪,最终对其学业和生活产生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
四、网络环境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建立具有正确政治导向的网站,占领网络阵地。(1)建立专门的思想教育网页,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采取形式灵活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网上的正确引导和教育。(2)开辟专门的网上思想教育论坛、QQ服务热线、电子信箱,通过留言、对话的形式由专职的、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经验,同时精通网络技术的老师担任论坛和邮箱的管理者,即时或定期解答学生们的问题,与学生们进行在线交流与沟通,还可以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为契机和切入点,在网上开展富有冲击力的思想教育活动。(3)要多开发一些知识性和趣味性较浓的教育软件,将思想教育融入其中,实现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大学生网民。
2.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效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1)培养网络管理与网络技术研发人员。必须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又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管理人员,加强对网上信息的收集、分析、管理,对于有益的信息,要采取措施,扩大影响;对于不同的声音,要进行甄别、分析,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有害的信息,要坚决予以删除,绝不允许流传、泛滥。另外,还要有一支技术过硬,有创新激情的网络技术开发队伍,通过不断应用和开发新的功能来加强思想政治网站的实效性和特色化。还要通过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的掌握和应用,加强网络的安全性,从而建立起技术防火墙。(2)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对辅导员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并能应用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增强网络意识,推动各项工作向网络空间延伸。比如,辅导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在网上开展“在线交流”、“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等,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袒露胸怀、倾诉苦乐、交流思想的一个重要场所。要善于利用网络,创造机会接触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懂得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特点,掌握学生所关注的焦点,从而充分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预防预测功能。
3.开展网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由于互联网是个独立的、开放的世界,所以它的信息具有难以控制的特点。而网上行为具有隐蔽性、匿名性的特点,加之目前网络监控技术还不成熟,因此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依靠大学生自身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依靠发挥自身内在的人格力量来抵制有害信息的浸蚀。进行网德教育的具体方式有:开设网络德育课程;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网络道德教育;通过网上签名、网上讨论、网络问卷调查、网络文明征文等形式开展广泛的教育活动。
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只有坚守网络阵地,加强网络管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搞好队伍建设,跟进网德教育,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立于不败之地。
[1] 中央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10-15.
[2] 高校思想教育如何展开[N].中国教育报,2002-1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