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民国河北文言小说集四种叙考

2010-08-15张振国

邯郸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民国笔记小说

张振国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我国的文言小说发展到晚清,总体上开始走向没落,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北方的直隶省出现了三部文言小说集,分别是:高继珩的《蝶阶外史》、张畇的《琐事闲录》和雪坡的《旅居笔记》,这三部小说集的存在,可以让我们概观晚清直隶文言小说发展状况。另外,笔者还发现了产生在民国后期的何宗海的《惜荫轩随笔》,这是笔者所见产生时间最晚的一部志怪体文言小说集。下面我们分别从作家和作品两个方面进行考查。

一、高继珩的《蝶阶外史》

《蝶阶外史》四卷、《续编》二卷,高继珩撰。高继珩(1797-1865),号寄泉,迁安县(今河北迁安县)人。室名培根堂。父占魁,“字约斋,乾隆丙午举人,初宰沾化,十年不调,沾化地故瘠,一以清贫治之,衙斋萧寂,几欲比迹莱芜。嘉庆癸亥大水,躬亲履勘,洪涛没马腹,不辞劳瘁,捐俸给,全活无算,……以卓异荐调冠县,旋升济宁牧,甫三月以病引去,卒于济南,囊箧无长物,人尤称其清介云。”[1]《蝶阶外史续编》卷二《梦痕》云:“嘉庆庚午(1810)……余年十四。”由此可知高继珩生年为嘉庆二年(1797)。生十四岁而孤,父殁后家无一椽,母宝坻王氏,遂依外家以居。宝坻古称泉州,故自号寄泉。性聪敏,诗古文词见辄通其奥窍。嘉庆戊寅(1818年)举于乡,以亲老馆于津门徐氏者十余岁,[2]与梅成栋、崔旭结梅花诗社。后以大挑二等初选栾城,丁母忧,邑人留主书院讲席,修《栾城志》。道光二十八年(1848),选河间教谕,著《演教谕语》33则。道光三十年(1850),调大名教谕。咸丰三年(1853),奉檄守城,四年(1854)四月,率勇渡河冠县破贼,大名城获全。大吏上其功,奉旨赏戴花翎,后以赈灾,全活无算,以知县用,选广东博茂场盐大使。[3]莅任五年,同治二年(1863)以积劳致疾,上书乞免,归迁二年余,卒,年六十有九。[4]生平又见天津樊彬《高寄泉小传》、徐世昌编《大清畿辅先哲传》。[5]821著有《培根堂诗钞》十二卷、《养渊堂古文》一卷、《骈体文》二卷、《海天琴趣词》一卷、《蝶阶外史》四卷、《续蝶阶外史》二卷、《演教谕语》一卷、《铸铁砚斋诗》二卷续编一卷、《味经斋制艺》一卷。[6]

《蝶阶外史》四卷,今有咸丰甲寅年(1854年)镌香火因缘室藏板。《续编》二卷,今有咸丰十年(1860)刻本。《蝶阶外史》前有咸丰甲寅(1854年)何庆熙《序》,同年作者自识《小引》以及马春坊、华长卿、郭效程《题辞》。《小引》云:“茶余酒半,朋友聚谈,遇可传、可敬、可喜、可愕之事,归辄篝灯笔之,积日既多,遂而成帙,命曰《蝶阶外史》。予本餐腐之人,亦自罄其腐谈,聊供阅者喷饭而已。”可见《蝶阶外史》的创作动机是以消遣为目的的。从内容上看,卷一多赞扬忠孝节烈,如《王原》写王原寻父故事。《某乙》记某乙因孝母得以保全家室产业不被洪水淹没事。其他如《虎口夺母》、《五宦殉节》、《张节女》、《两烈女》、《王烈妇》、《骆六》皆是同类故事。卷二《河帅二则》其中一则写黎世序断杀夫案故事,借助偷儿见闻得知真相。《卖花人》把同伙装在箱内杀人劫财终被瞽者所揭露事。《永年令捕盗》写永年令李时茂智捕恶霸王昌事。《缎子王》写王某发愤最终由乞丐变为富商事。其余则多为技击故事,如《万人敌》、《高二爸》、《少林寺僧》、《拳勇》、《窦尔敦》、《纪亮》、《剑术》等。《窦尔敦》写盗侠窦尔敦本来要劫掠客人的财物,结果两人同时误入盗窟,窦杀死盗僧而救出客人并不取客人财物事。卷三多数为狐鬼报应故事,如《西秀》、《鬼神》、《宋伟》、《柳神》、《王绣绂》、《新城寺怪》、《阜城狐》等。其他如《圆圆像》等为历史逸闻。卷四多搜奇猎异之作,如《北曹墨》、《宝石》、《怪石》、《酒》、《猴茶》、《皮毬》、《牛产麟》、《瓜瓤酒》、《鱼骨庙》等。以上题材基本上是志怪传奇小说的传统内容,并非仅仅如作者所言为了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有劝世的成分在内。但从小说角度来看,对此前的小说缺少突破,手法上以叙述为主,即使个别作品篇幅较长,情节上也缺乏曲折变化,失于平淡。《蝶阶外史续编》在内容上仍然未脱初编之藩篱。在咸丰间文言小说创作数量和质量整体下降的情况下,《蝶阶外史》和《续编》的出现还是值得我们注意,其存在本身就值得研究。

蒋瑞藻《小说考证》评论《蝶阶外史》说其“叙事简该,用笔清腴,诚说部中之不可多得者。”[7]205蔡国梁先生在《清人笔记四种》一文中评论《蝶阶外史》说:

本书搜辑颇广,除神仙鬼怪,奇闻轶事外,并及卜筮、梦兆、碑石、书画、诗赋、酒茶等,诚系历史琐闻类笔记。多记冀事,事辄简率,皆类梗概,其意在记实而不在做小说。就其全集而言,无论量与质,小说均居其首,编入卷二、三者伙。“简而能达,清而能腴,不事矜才使气而叙事如绘,状物如生”(孙肇修《评跋》之一)“能以征实处翻空,又能于翻空处征实,故不落窠臼,而文情奇隽若此”。文后有“外史氏曰”评论,多果报,未能出新,在咸丰年间的小说中,自有长处。[8]217

《笔记小说大观》本《蝶阶外史》前有龚庄《题识》云:“古今稗说凡数十种,能与《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骖驔者,甚属寥寥。斯著卷帙无多,足徴博雅,而笔力运掉,可挽千钧。方之草堂、聊斋尤堪并美,而辅世牖民,劝善惩恶之意,即隐存乎其间,善多闻而直谅,兼焉者矣。”龚庄的评价难免有溢美之辞。反而是《大观》本前的“提要”评价较为公允:“杂记明清两代遗闻轶事,大致雅训,终与庞杂者不同。虽中如《窦尔敦》、《圆圆像》及《属对四则》,陈因相袭,未能独抽奇秘。然叙事始末犁然,终胜于缘饰附会,有乖事实者,是在读者之善于别择耳。”虽然我们看到其中所收录的小说并未能对前人形成突破和创新,但在咸丰年间内忧外患的局面下,能够产生出这样的作品已经属难能可贵。

二、张畇的《琐事闲录》

同时期的直隶作家的文言小说集还有景县张畇《琐事闲录》二卷、《续编》二卷。张畇(1794-1866),字林西,号甸南,直隶景县广川(今河北景县广川镇)人。弱冠补博士弟子员,家值中落,以舌耕供甘旨。嘉庆己卯(1819年)中举人。《嘉庆己卯科乡试年谱》顺天乡试同年录记载:“张畇,字林西,行四,乾隆甲寅年(1794)十二月十四日吉时生,直隶河间府景州人,附生,民籍。乡试中式第二百二十一名。”[9]后授河南封邱令,治邑四年,善政颇多。道光己亥(1839年)丁忧归里,后以河工起用。道光庚戌(1850年)署彰德府知府,旋以道员升用。辛亥(1851年)、壬子(1852年)充河南乡试提调官,癸丑(1853年)署开归陈许兵备道,以守城功特旨补授粮储盐法道,历任七年,加盐运使衔。[10]生平亢直敢言,耻事权要,然竟以是去官。优游林下,不预外事,修家乘、置义田,族中贫乏者多所依赖焉。卒年七十有三。刊有《张氏诗集合编》,所自著《琐事闲录》四册。[11]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有传,并称其“著有《侍竽山房集》行世”。[12]1214

《琐事闲录》今有清咸丰间刊本。初编前有咸丰元年(1851)作者《自序》以及陈介眉、徐思穆、赵书升三《序》。《续编》前有庚申年(1860)沈仪《序》。陈介眉《序》称《琐事闲录》“虽所记皆零星细事,均自阅历中得来,且劝惩之意,循循诱人为善之心,隐然自溢于行间”。壬子(1852年)春徐思穆《序》云:“言简而赅,事实而显,无非为世道人心作当头棒喝”。赵书升《序》云:“自《说郛》作而人撰一编,几至汗牛充栋,顾谈天说鬼,述异搜神,纵夸目惬心,徒供谈柄,甚或诙谐谲诡为蒙庄之寓言,否则类刘四骂人,徒发孤愤牢愁抑塞激昂之气,求其信而可徴,寓劝惩而垂为风教者少”,《琐事闲录》“不屑屑于藻缋而事皆有据,言非无稽,披读一过,实足感发善心,惩创逸志,若以杂俎琐言视之,殊非作者本意也。”诸序都注意到作者意在劝惩的创作动机。《琐事闲录》上、下二卷共192篇,卷上如《农家子》、《臬署怪》、《兰异》、《旷屋多狐》、《语谶》、《戏谶》、《先期料事》、《河工异兆》、《莲花树》、《人头豆》、《拆字》、《蛇听经》、《夜游神》、《大鱼》、《杨宫保奇遇》,卷下如《黄鼠狼》、《鬼邪附人》、《宅中狐仙》、《狐迁居》、《倒头马》、《黄二之母》、《考判官》、《龙坠地》、《骡舅》、《修善获报》等,皆志怪故事,其他则为琐事。《琐事闲录续编》上、下卷共 123篇,内容与初编无大异。周作人《知堂书话》中说:“林西河间人,殆慕其乡先达观弈道人者,亦多谈因果怪异,唯尚质朴可喜,又肯多记琐屑事,不负其题名,如卷上之《苹果枣》与《甜瓜》,续编卷上之《面》,皆一般随笔中所鲜见。”[13]549

三、雪坡的《旅居笔记》

雪坡的《旅居笔记》是同治时期出现的一部纯正的志怪小说集,虽然篇幅短小,篇目数量不多,但却是在同治时期难得的清新之作。

《旅居笔记》一卷,今有同治间刊本。雪坡其人不详,《旅居笔记》第十六则云:“余戊戌会试时,寓直隶新馆”。第十九则云:“余邑东有长丰镇,古长丰县也。”今河北任丘市有长丰镇,当是。由此可知雪坡应该是直隶任丘(今河北省任丘市)人。又云参加会试,则当曾中举。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收《孝媳》一条云:“任邱边雪坡大令厚庆,尝言伊邻村妇,有走无常者。”[14]171结合《旅居笔记》中的记载和边厚庆的生活经历来看,应该是同一人。边厚庆,字雪坡,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二甲七十二名进士,直隶任邱人。[15]2801咸丰元年署松阳县知县;[16]373咸丰七年署富阳县知县;[17]590同治二年任会稽知县;[18]267同治五年任萧山县知县,[19]97后以事罢官归里,[20]408晚年生活困窘,以至有典衣刻书之举。

《笔记》前有作者跋语云:“余自幼性懒才庸,于文章一道自认门外汉,今老矣,文章愈荒,旅居鲜事,时撰小说以自娱,追录旧闻,中无寄托,自春徂夏,积书一百余条。昨典衣得钱,随意付梓,钱尽则止,不汲汲灾梨也。”时在己巳四月二十日。由此看来,边厚庆是在罢官归里后的同治己巳年(1869)开始小说创作的。《笔记》前无出版项,无标题,的是随意。作者跋语中说共有一百余条,但全书共收二十七条,可能真的是钱用光了。虽篇幅简短,但有些篇目亦清新有趣,值得一读。如第一则记一老儒为怪所戏弄,死灰复燃参加科考,结果再次落第而归,从此生活更加困顿。第六则写小狐窃饼被捉,老狐软硬兼施,恫以厉害,许以重贿,乡民释放小狐后,却什么好处都没有捞到。第二十七则记北方之俗凡元旦例食饺子,一苍鼠化少妇助人操作,因贪食生饺而招杀身之祸。其余篇目如“傻大鬼诉苦”、“塾师吹鬼”、“骂怪嘴歪”等写的亦颇有情致。作者注重了志怪小说的趣味性,虽然短小,却也有味。另外,作者著述自娱,中无寄托的创作动机,以及典衣得钱,倾囊付梓,钱尽则止,苦中作乐的洒脱心态,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旅居笔记》的名气远没有同时期的因果劝惩类的志怪杂事集大,但却因其别具一格的创作和成书过程而引人注目,故将其列于此,以备一格。

四、何宗海的《惜荫轩随笔》

至于民国最后一部志怪小说集,据笔者所见到的作品来看,要算何宗海的《惜荫轩随笔》。何宗海,字子江,生平不详。《惜荫轩随笔》卷四《请款修堤》云:“余村山呼庄居青县南境(今属于河北沧县纸房头乡),介于滹沱河漳河之间,两河相距三里许,至杜林而合流,故名曰小夹河。青县居小夹河者仅六村即:王龙庄、和尚辛庄、山呼庄、何陈庄、川流码头、冯官庄是也。”可知其为河北青县山呼庄(今属河北沧县纸房头乡)人。由民国三十四年(1945)武耀廷为《惜荫轩随笔》作序言时何宗海已经“年逾古稀”,四年后马云亭为《惜荫轩随笔》作跋语仍言“年逾古稀”,可见作者民国三十四年大约刚过七十,由此可以推知其生于民国元年(1875)或稍前。《惜荫轩随笔·续编》卷上《害人自害》条云:“民国甲子岁(1924),余供职于京师保安警察第三队。”晚年寓居津门,该书就作于此间。民国三十八年(1949)倦游归里,卒年不详。

《惜荫轩随笔》初编六卷、《续编》二卷,未见印本,现只有稿本藏天津图书馆,初编现存四卷,缺卷二、卷三;《续编》上、下二卷,缺下卷。前有民国三十四年(1945)青邑武耀廷《序》及作者《自序》,后有民国三十八年(1949)同里受业马云亭跋语。民国三十四年(1945)青邑姬慈武耀廷《序》云:

粤自三代而后,著作繁兴,诸子百家之外,又有各种小说,盖皆本诸于贤者识大,不贤识小之意,以辑载所见闻也。然而齐谐志怪,干宝搜神,只足以炫奇矜异,未必尽属实情,虽才善绣虎,文侔雕龙,亦属与世无补,于人无益,殆皆无足取焉。夫著书立说,所以维持世道,感化人心,总以彰善瘅恶降祥除殃为唯一之宗旨……岁在甲申(1944)之冬,因事抵津,寓于江翁何姨丈家,姨丈年逾古稀,精神矍铄,风度端凝,才德纯粹,固今世之醇儒也。是日晚即授予纪事草稿数卷,自命《惜荫轩随笔》。……不亚纪文达公《阅微草堂笔记》。

民国三十四年(1945)何宗海《自序》云:

乙亥(1945)冬馆于李氏家塾,课余之暇,浏览夫各种笔记,见有懿行嘉德而结善果者,则欣然羡见;有狡黠狠毒而受恶报者,则惕然而惊,……爰将素所闻见及世所传述者随时拉杂记之。皆属真情实事,可以信而有徵;非同空中楼阁,但图炫异矜奇。并采各书之因果显然者,以卫道德,以资劝惩。又搜集奇节潜德,以备表扬而阐幽光。间录巧妙之联语、诙谐之词句,以为谈助,以便解颐。至于牛鬼蛇神之著,淫秽邪说之词,一概摈弃。

由武耀廷的《序》和作者《自序》可以看出作者创作动机是将劝惩卫道的功利目的与消遣解颐的娱乐动机结合起来,虽然作者说将牛鬼蛇神之著一概摈弃,但该书既言因果,牛鬼蛇神自不能免。

《惜荫轩随笔》共收志怪小说226篇。从现存篇目来看,多果报、怪异故事,如卷一《驴索命》、《牛索命》、《牛代诉冤》、《义猴》、《城隍赴任》、《还金致富》。卷二《黑驴告状》、《吕公为东岳神》、《鬼打墙》、《黄烈女》、《贫女报恩》、《淫报》、《逆妇变猪》、《讼师恶报》。卷三《八蹄马》、《两足狗》、《狮子》。卷四《念秧》、《蛙异》。卷五《鳄咬僧头》、《炊妇遇祟》。卷六《救难巧报》、《惜字获报》、《王兰生》、《口技》等。《续编》分上、下两卷共73篇,内容与初编无大异。《随笔》中,作者也多处引用前人故事,如《牛代诉冤》、《义猴》引《涌幢小品》;《病作牛鸣》引《明斋小识》;《救难巧报》、《拾金不还》、《白卷获隽》、《解砒毒方》、《惜字速报》、《平反冤狱福报》皆引《池上草堂笔记》。

通过对以上四部产生在晚清民国间今河北一带的作家笔下的文言体志怪传奇集的考查,我们可以大体上了解了这一时期河北文言小说创作的概况,从而对河北一带的小说创作和发展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细致的认识。

[1]滕绍周.人物篇·乡型·下·政绩[M]//迁安县志:卷十三.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2][清]陶樑.寄泉类稿·小引[M]//寄泉类稿.培根堂藏板.同治甲戌刊本.

[3][清]樊彬.高寄泉小传[M]//寄泉类稿.培根堂藏板.同治甲戌刻本.

[4]滕绍周.人物篇·乡型·下·文学[M]//迁安县志:卷十三.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5][清]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下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

[6]滕绍周等修.艺文篇·著述[M]//迁安县志:卷十六.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7]蒋瑞藻.小说考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8]江苏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明清小说研究:第六辑[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9][清]鄂恒辑.嘉庆己卯科乡试年谱[M].清道光十六年刻本.

[10][清]张畇辑.张氏诗集续编·观津杨芸坪书香广川张公墓志[M]//张氏诗集合编:卷九.清光绪间刻本.

[11]耿兆栋.人物志·行艺中·仕迹[M]//景县志:卷八.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12][清]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下册)[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

[13]周作人.知堂书话(上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14][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5]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6]松阳县志编委会.松阳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7]王文治.富阳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8]谢兴尧.越州纪略序[M]//天平天国丛书十三种:第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19]来裕恂.萧山县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20][清]平步青.霞外捃屑[M]//笔记小说大观:三十三编第四册.台湾:新兴书局,1981.

猜你喜欢

民国笔记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我的自然笔记(一)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
爱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