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讨

2010-08-15李族放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10期
关键词:理论课实效性教学内容

李族放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3)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讨

李族放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关系到能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坚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状况令人担忧,加强教学研究,增强教学实效性的任务已相当紧迫。文章就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调整教学内容、建立动态主体课堂和注重实践环节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尤其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重要任务,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然而,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1]以至于许多学生仅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一种考试任务或考研的一门必修课程来学习,完全不了解其学习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课程的实效性难以达到。因此,如何真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成为高校一项极其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被教育者身上,通常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考察。首先,大学生能否积极投入课堂学习,能够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授的教学知识体系和相关要点难点,这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基础步骤和首要步骤,也是能在短时期内考察出的课堂教育的直接效果;其次,大学生能否把掌握的知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标准,内化为自身分析、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道德观、法制观和政治观,这是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最终标准,虽然这种间接效果在短期内难以确切地给予评价,但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由此可以看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的关键在于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本门课程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回答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责任。本文将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进行如下三方面的探讨。

一、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教学针对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渠道的不断增多,大学生们必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目前,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虽然在内容上做了精心设计,不断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创新性,但内容大多还是对以往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和理论性的知识,对于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具有滞后和难以贴近的特点。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摆脱照本宣科和教材体系的束缚,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为教材内容注入鲜活的事例和新鲜的血液,使深刻的内容变得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

教学内容的调整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调整中以下几方面值得充分考虑。首先,要强调的是无论怎样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设计,教学内容决不能脱离“教材体系”。教材内容体系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制定的知识理论体系,是教学的核心和主体内容,教学内容的调整应严格地以此为依据。因此,调整教学内容之前,首先应深刻领悟教材的基本精神,吃透吃准教材的基本内容、整体框架和重点难点,以便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合理转换。其次,要充分了解和分析大学生整体的心理状况、心理需求、心理特点和接受特性,知道大学生普遍关注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和疑惑什么,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内容更合乎大学生的口味,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根据其专业性质、特点,课程学时分配也可以有所区别,与学生专业关系较大的章节、理论可充实一些层次更深、内容更新、跨度更大的新东西。

二、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动态主体课堂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按照提前准备好要讲的内容,以及预先设计好的路线进行讲解,即便会穿插一些提问,所提的问题又主要是对一些事实信息的回忆,学习者只是像填空一样给出简短的回答,往往没有多大思考的余地,这很难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持续、深入沟通和讨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知识的生长,是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简单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2]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彻底打破传统封闭的、单向的、机械的教学模式,改变沉闷、单调的课堂气氛,建立动态主体课堂,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动态主体课堂强调教师不再是课堂上完全的教学主体,学生通过对课堂的积极参与成为教学活动的另一主体,教学活动也不再是教师-学生的单向模式,而成为教师-问题-学生、学生-问题-教师两种模式的不断转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就教材中的某个问题、身边的某个案例或主题为基本探究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为每位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随着思想的交流自然地达成共识。可以组织专题演讲,针对某一热点问题和重要问题,通过自愿组合的小组对问题进行探讨,由部分学生充当代表上台演讲,发表各个小组的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也可以选出教材的某些内容,让学生经过课外的精心准备后,充当老师上台为其他同学讲课。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表达和演讲的过程中只负责必要的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能切实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主体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不仅达到了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对知识理论的深层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了运用所掌握知识理论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逐步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真正体现。

三、注重实践环节,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而是随着社会实践和历史时代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相对真理;它也不是包罗万象穷尽了认识的终极真理体系,[3]而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思想体系;是在不断研究和解决实践问题和时代课题过程中使自己不断获得新生的历史性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单调的课堂传授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增加实践学时数,注重实践环节,通过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论的课堂学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无疑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环节中,组织学生进行调研活动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有效的社会实践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时下最受关注的、与百姓或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和现象,寻找一些最佳的理论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给出相应的适合学生操作的教研题目或方向;学生个人或小组自行选择调研方向,按照自选的调研方向确定调研内容、调研对象和范围、调研手段、调研过程等;调研工作完成后,指导学生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得出调研的结论、对策、建议或展望等;最终由学生自己撰写出详尽的调研报告。整个过程,由学生完全充当调研主体,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研究热情,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学生通过有意识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也能切实地感受到学有所用,反过来强化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驱力。

[1]贾金玲.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7,(26):125-126.

[2]张建伟,陈琦.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J].教育研究,1999,(5):56-60.

[3]崔秋锁.江泽民创新思想理论的哲学探讨[DB/OL].http://cpc.people.com.cn/GB/74144/74146/5289439.html,2007-01-16.

2010-08-19

李族放(1978-),女,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政治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实效性教学内容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