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探析
2010-08-15屠立峰
赵 峰 屠立峰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37)
企业文化通常代表了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这些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往往为一个企业的全体员工所共有,是通过较长的时间积淀、存留下来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如果能迅速接受企业的这些观念和行为方式,将会受到褒奖,反之,则受到企业的排斥和打击。如今,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已经成为知名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之一,也成为影响学生职业生涯成功的关键社会能力。本文围绕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内涵和具体要求,讨论了如何设计和实施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方案。
一、重视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适应企业文化的能力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例如,对企业忠诚度、团队协作能力、对企业文化的认可程度、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企业认为,这些与专业技能无关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将更大程度上决定员工为企业服务的质量。
通过对企业大量员工的访谈,我们体会到员工行为与企业文化的协调,对企业绩效和员工个人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员工多年的学习和经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结构,成为一种信念。源于员工对企业和周围环境的信念,形成了员工的价值观,即为实现目的而做出的战略选择。价值观成为企业日常运作中的“游戏规则”——什么是道德的、美好的、有竞争力的、合适的、所期盼的。而在企业员工群体互动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被一致认可的行为准则,即规范。尤其对于新员工,如果服从规范,就会受到奖励,反之,则会遭到来自组织的处罚,或引起自己的内疚和谴责。态度是价值观和规范所引发的结果,是员工对企业中的人、事的感受,并用于预测员工的行为倾向。
企业文化根植于企业内部,只有通过某些现象才能发现。如同只有某种规则遭到破坏,人们才会发现规则的存在。用来表现企业文化的事件,正是员工的行为及后果。与企业文化一致的、积极的行为,将会产生有助于企业发展的业绩,会通过某些仪式予以肯定和赞颂;反之,就会被惩罚或打击。来自企业的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会进一步巩固企业员工的信念。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企业日益重视大学生企业文化接受能力这种现象的原因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只能部分决定其岗位行为及绩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岗位专业能力要求会发生变化,企业可以通过提供给员工继续教育的机会不断更新和提高其专业技能。然而,作为企业新员工,大学生能否认同企业发展历程中所积累而成的信念、价值观和规范,能否形成企业需要的职业态度,将决定大学生能否与企业共同发展,是否值得企业对其进行人力资源投资。
从提出企业文化概念,到意识到企业文化适应能力是大学生需要掌握的社会能力,不过30年。其间,企业文化的内涵随着国内外专家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而不断完善。高校如果能快速应对企业用人的新要求,设计合理的方案培养大学生适应企业文化的能力,不仅能帮助大学生调整态度、行为以适应企业期望,更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推动企业文化变革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二、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要求
通过对企业人力资源专家的访谈和对国内外知名公司企业文化案例的研究,我们归纳出了大学生适应企业文化需要有三方面的表现: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调整能力。
1.大学生企业文化理解能力
大学生企业文化理解能力是指进入企业后,大学生能根据企业历史、企业礼仪、特定仪式、企业英雄人物事迹及企业内部文化网络,体会员工的信念、价值观和企业规范,能理解企业对员工在工作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期望。
尽管可以从企业网站、企业培训课或企业管理者的讲话中了解到企业的愿景、使命等,但我们不能据此判断企业的文化。“正式宣布的价值观”与“实际行动中反映的价值观”就经常存在差异,阿吉里斯将这种现象称为“名义价值观”,即人们公开宣传他们信奉的价值观,而实际工作中,则可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4]。
因此,培养大学生企业文化理解能力,需要创造条件让大学生与企业接触,只有从实践中才能体验出真正的企业文化。
2.大学生企业文化学习能力
大学生企业文化学习能力是指在理解企业文化后,大学生能快速形成企业所期望的态度,并采用企业认可的行为履行职责。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规范,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刚进入企业时,必须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从更为现实的角度看,企业在不同发展时期,或者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中,所主导的文化也是不同的。
企业在其成长历程中,文化是不断变革的。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充满了创业精神而没有正规的制度和架构,通常由单独的、强势的和充满幻想的人所领导。在初具规模的企业中,逐渐形成一种家庭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文化氛围,并且开始形成一种团队精神和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在成熟型企业中,通常是由更严密的构架和标准流程来控制日益增长的业务,重视制度和可预见的效果。在激励竞争的环境中成功的知名企业,通常强调竞争力、达成目标和注重外部事物,企业的关注点开始从内部的客观而严密的控制转向以市场为中心的外部竞争力上。
企业文化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大学生虚心接受老员工的业务指导,同时认真学习企业行为规范,要对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和规范持尊重的态度。不能用自己的个性或其它企业的信念来评论、冲击现有企业的价值观。
3.大学生企业文化调整能力
大学生企业文化调整能力是指当企业需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而变革传统规范,以赋予价值观和信念更新的内涵时,大学生能迅速调整态度和行为,并且能帮助整个组织实现文化的变革[5]。企业文化调整能力是一种更高等级的文化适应能力。企业变革并不排斥人才引进,很多时候更需要新的人才。大学生极有可能在加入企业时,就遇到企业内部的文化变革。
文化调整能力的培养,要求大学生在完成岗位工作的同时,努力理解时代赋予企业的传统价值观和信念以怎样的新内涵,企业需要怎样的新规范。培养文化调整能力需要大学生与老员工不断沟通和交流,发挥组织学习的作用,用优异的业绩来证明新的行为、新的规范对企业发展更有利,赢得其他员工对新文化的肯定态度。
三、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途径
首先,可以找出一个与企业相似的组织,训练学生适应该组织的价值观和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重视组织文化、遵守组织规范,表现出与组织价值观相一致的态度与行为的能力。其次,要让学生走出校园,到企业内部体验员工行为是如何与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相协调的,了解企业如何实现技术岗位差异与员工价值观一致的管理目标。最后,学校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在校园内接触更多的企业,以了解不同行业、同一行业不同企业是如何管理员工价值观,协调企业文化与员工行为的。具体途径有:
1.利用入学教育环节指导学生适应大学组织文化
没有任何企业经验的大学生,很难基于抽象的案例去理解企业文化。因此,培养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第一个环节,是利用入学教育机会,培养大学生适应大学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作为新生进入大学接受的第一堂课,入学教育承担着校风传承、学风建设和专业教育等多重任务。全面有效的入学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并能积极指引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定位和发展。因此,高校要不断思考该如何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专家建议入学教育在内容上除了介绍校风、学风和专业前景外,还应包括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诚信教育等[6]。
大学与企业一样,是一个有着独特使命的组织。因此,学校要利用大学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尊重组织文化,是融入这个组织的前提;要让学生明白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以与大学组织文化相适应,是一种在校学习和今后就业所需要的关键社会能力,是值得去关注和培养的职业能力。
2.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学生体验企业文化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高校要正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组织有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目标明确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能丰富师生的社会体验,提高实践能力。企业实习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尽管此时学生专业技能离企业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但却是培养学生与企业良好关系的重要机会。比如,让大学生在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做助理,不仅能让他们了解与相关专业活动的实际操作或运作流程,更能让他们体验企业文化、理解企业价值观、员工的信念、规范、态度和行为,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提供现实的素材。
3.邀请企业专家举办企业文化讲座
为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高校应积极邀请企业专家为大学生举办各种讲座。学校除了邀请专家演讲专业技术发展及应用外,还可以要求演讲者介绍企业的发展历史、企业经营理念等问题。用生动的创业故事、形象的管理案例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才能使大学生感悟到,要成为一个完成的职业人,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需要与企业文化、信念相适应的能力。
综上所述,重视对大学生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职业生涯设计,还能端正大学生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企业文化的协调性,帮助学生在企业获得很好的发展机会,更好地为社会、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1] 特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特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新企业文化——重获工作场所的活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刘锴栋.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