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等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2010-08-15常丽娟鄂丽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翻译者意译原文

常丽娟,鄂丽艳

(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海拉尔 021008)

对等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常丽娟,鄂丽艳

(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海拉尔 021008)

翻译对等是翻译研究中最具争议概念之一,是翻译的最终目标。翻译的过程就是寻求对等的过程。直译法、意译和替代法是在遵循翻译对等理论的基础上达到来源语与目的语最大限度的对等。

来源语;目的语;对等理论

引言

翻译是一种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这就要求翻译者不仅要对这两种语言形式精通,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背景知识。翻译的根本决定了翻译者对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学习的必要。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如语法、逻辑和修辞。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东西方文化各自对英汉语有着深刻的影响。对英汉语的翻译者来说,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面对这道鸿沟时获得翻译的最大对等值?这正是翻译对等理论的核心问题。

一、翻译对等理论

翻译对等理论在翻译研究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它也引起过许多讨论和争议。自从 1966年,“对等”这个概念第一次在 Jakobson的文章“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2 tion”出现后,众多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不断在这个领域提出新的见解和看法,也就出现了许多具体的术语:“完全对等 ”,“功能对等 ”,“差异对等 ”,“文章效果对等 ”,“最接近自然的对等”,“风格对等”,“交际对等”,以及“文章语用对等”[5]。这些理论成果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理论作出了贡献。

谈到翻译对等原则,奈达和他的“动态对等”是不能不提的理论。奈达认为,翻译是用接收语表达源语信息的方式,首先是在意思上,其次在作品风格上达到最接近自然的对等[6]。他把重点放在了原文和其读者,译文与其读者的动态关系上。

在 1993年的“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奈达用“功能对等”代替了最初的“动态对等”。他把功能对等描述为:译文的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应该在本质上与来源语的读者的理解程度保持一致。他进一步解释说,“等值”不能简单理解为数学上的对等,而是基于最接近功能的对等之上的。

在奈达的理论基础上,金隄提出翻译等效应该是所有有责任心的翻译实践者应该追求的目标。他强调的是译文接收者从译文中获得的效果。这个效果包括原作的精神,事实和意境。在他看来,把“greeting with a holy kiss(神圣的亲亲嘴)”翻译成“非常热情地互相握握手”是不可思议的。这不仅失去了原作的味道,也未能完整地体现原文的事实。

二、英汉对等关系

在从形式和内涵上来看,这两种语言有三种对等关系: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零对等。

完全对等是指形式和含义 (包括句法含义和文化含义)完全等值。这在英汉语中的比喻中经常见到,如“as 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 )”,“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 )”,“castles in the air(空中楼阁 )”。

部分对等,顾名思义,一部分对等:或是形式,或是含义相等。相同的语言形式有时却蕴涵不同的意思。同是一种颜色,东西方人有不同的理解:“红色”在中国人看来是喜庆的象征;而在西方人眼里会是愤怒或反感的代名词,所以英国人 Hawkes把《红楼梦》翻译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而不是中国翻译家杨宪益笔下的“The Red Mansion”。在中国人们提倡尊老爱幼,所以人们并不忌讳“老”这个词,也就有“老师 ”、“老师傅 ”、“老王 ”、“您老 ”这样的词;而英语里“old”或“old person”经常被其他委婉语代替。不同的语言形式有时也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如:“at a stone’s throw”与“一箭之遥 ”,“to kill two birdswith one stone”与“一箭双雕 ”,“to gild the lily”与“画蛇添足 ”。

零对等是指英语里的有些语言形式在汉语里找不到对应的形式,反之亦然,这也是很正常的。在莎士比亚的名句“We call a nettle but a nettle,and thefoultsoffoolsbutfolly”中,清辅音“f”不仅创造了节奏,也带给作者一种笨重的感觉,而这种以同一个字开头又是同义词的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再有如果说“他是个张飞”这在英语里也找不到相应的词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西施”,“言身寸”,“Samson”等等。

三、基于对等理论下的翻译方法的探讨

1.直译法

直译要求目的语文本保留原作的内容和风格,同时要求译文语言通顺、易懂。这种方法强调译文风格要与原作风格一致,其中包括原作的词序、表达方式、修辞技巧、体裁、原作者的风格,以及民族特征。在英汉和汉英翻译过程中,既可以完整正确地传达原文信息,又能保持原作的特色,这当然是翻译的最理想状态了。对于在语言形式和内涵上完全对等的两种语言的共核之处,翻译者应毫不犹豫地采用此种方法。类似“crocodile’s tears”,“dark horse”,“sour grape”,“Domino effect”,“be armed to the teeth”这些表达背后的内涵对中国人来说毫不陌生,所以完全可以直译为:“鳄鱼的眼泪 ”、“黑马 ”、“酸葡萄 ”、“多米诺效应 ”、“武装到牙齿 ”。

2.意译法

当英汉语不能达到完全对等时,翻译者就不得不考虑舍弃形式对等而力求内涵或效果对等,这便是意译法的重心所在,也正符合翻译对等理论的本质。意译法并不意味可以随意改动,删除和歪曲原文信息,它同样遵循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为了达到貌似的对等而执意采用“直译法”有时是毫不负责任的做法。把“三角债”翻译成“triangle debts”明显就是不讲原则的“直译”,肯定会让英美人摸不着头脑,这时只能是以意义或内涵为重,所以可以翻译为“chain debts/debts chains”。

下面两个例子的翻译就是在遵循翻译对等原则基础上,采用“意译法”进行操作的。

(1)Itwas another one of those Catch-22 situations,you’re damned if you do and you’re damned if you don’t.

Catch-22,是出自美国作家海勒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意思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法令、规章或行动。在这条规定下的人不论是遵照还是违背这条规定都会受到惩罚。对没有看过这本小说的人来说,Catch-22需要用“意译”:

这又是一个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做也倒霉,不做也倒霉。

(2)“……那几年,我不就改造成家庭妇男了吗?”谌容《人到中年》

“家庭妇男”是仿“家庭妇女”而来的。如果像“家庭妇女”被翻译为“housewife”一样“妇男”翻译成“househus2 band”,那英语读者肯定不会理解。为了达到翻译对等和做到意义第一,只好放弃文中的“仿词”和幽默氛围:

“I had been plunged into housework in those years.”

3.替代法

当直译时目的语不能很好或正确表达来源语的文本时,替代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有时,在表达同一个事物或含义时,英汉语采用了不同的语言形式,那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用符合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替代来源语的形式。因而,“亚洲四小龙”不能翻译为 Four Asian Dragons(龙),而是 Four Asian Tigers(虎),这就源于西方人认为“龙”是凶残的猛兽,对它很反感。同样,汉语说“游得像条鱼”,而英语说“s wim like a duck”;“像落汤鸡 ”而英语是“like a drowned rat”。这里“鱼 ”和“duck”形式不同,但蕴涵相同的含义,互相替代不仅正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保留了比喻。

结论

翻译不单单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文化的差异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但也给不同民族的跨文化交际造成了障碍。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翻译活动的目标就是尽可能使目的语读者得到的效果包括原文信息和原文风格、意境与来源语读者接受到的一样多。直译法、意译法、替代法和直译 +注释的具体翻译方法都是在遵循翻译对等理论的基础上达到来源语与目的语最大限度的对等。

[1]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1993.

[2]W ilss,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2 tion Press,2001.

[3]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刘雪芹.可易度与可译度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5):122-125.

[5]罗新璋.翻译论集[G].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金隄.等效翻译探索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8]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冯庆华.英汉互译:实用翻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H315.9

A

1001-7836(2010)01-0144-02

(责任编辑:乔瑞雪)

猜你喜欢

翻译者意译原文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翻译家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