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宁波中小民营企业创新型发展模式的思考
2010-08-15邢伟
邢 伟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当前的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威胁,以“东方大港”著称的宁波,也遭受了一定的影响。面对危机,作为实体经济中最脆弱的经济单元,宁波中小企业更应密切关注市场发展动态,立足自身特点,在保证企业运营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处理好生产经营中的各种矛盾,创新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一、宁波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宁波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现状
1.企业结构以中小型为主,规模化程度明显提升
宁波民营经济当初从拨郎鼓的小货商、前店后厂的小作坊等起家,9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近年来,一大批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逐步向规模经营、综合经营、集团经营迈进。如帅康、方太、奥克斯、大红鹰、雅格尔、浪木、沁园、博一格等都具有一定的规模。2007年宁波市民营经济注册资本超过1500亿元,还涌现出一批规模型企业,全市有465家私营企业的总产值或销售总额超过1亿元,其中包括164家私营企业集团。从经济总量看,民营经济已占宁波全市的70%,民营经济当之无愧地成为撑起宁波经济的重要脊梁。
2.产业领域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科技化趋势逐步增强
宁波民营经济主要源于农村工业化,因此,首选市场需求旺盛而又容易进入的日用消费品领域。目前虽然除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之外,民营经济几乎涉足所有领域,但大多属于制造业、批零业、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宁波传统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渔业、五金、服装、小家电、模具、文具等行业。但宁波非常注重科技型的民营企业发展,宁波民营企业加快从“制造”向“创造”转型。2009年市科技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2009年1月至11月,宁波获国家授权专利13298件,首次突破万件,总量列浙江省第一,同比增长48.1%,增速居全国计划单列市首位。
在政府引导下,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宁波民企紧贴市场搞技术创新,并积极申报专利,仅这两年全市就申报专利3.6万件,是过去6年的总和。依靠技术创新和专利成果应用,宁波一批民企率先突破要素制约、贸易壁垒等发展瓶颈。2008年下半年至今,利时集团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传统塑胶制品市场急剧下滑的局面,先后投入1.2亿元研发经费,平均每周推出两款以上新产品,2009年利润增长30%以上已成定局。吉品信息科技公司两年来没有新增工厂用地,靠着推陈出新的高科技产品,2009年1月至11月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0%,一款自主研发的射频连接器广泛应用于3G网络,为公司带来1200万元销售收入。沁园集团手握300多项专利,向国内外净水器生产企业收取的专利使用费,仅2009年就有300多万元。从“制造”转向“创造”,宁波民企效益大幅攀升。2009年前11个月,剔除政策因素导致利润大幅上涨的石油加工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逆势增长30.9%,综合能耗下降4.5%。
3.分布形态以“块状经济”为主,集聚化效应日益显现
宁波民营经济立足当地优势,依托专业市场,形成了大批“一县一品”、“一区一业”等被喻为“块状经济”的区域特色产业。余姚的中国塑料城、鄞州的宁波轻纺城、慈溪周巷的中国食品城在全省及全国同类市场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块状经济的发展也使各县(市)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如北仑的模具、灯具;奉化、鄞州的服装;余姚的塑料、水暖器材;慈溪的轴承、布料;象山、宁海的水产品等。
4.资本供给以内源型为主,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宁波民营经济主要依靠当地老百姓创业,初始阶段的企业投资者“乡土”气息浓厚,相对于珠三角、苏南等地区,其对区域外资金和经营管理人才的依赖性较弱,所以被视作走内源型的发展路径。但内源发展不等于封闭发展,长期以来宁波民营企业的原材料和产品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特别是随着发展层次的提升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2009年,宁波市民营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较强的抗风浪能力。宁波海关统计显示,1~7月份宁波市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额146.8亿美元,占宁波市进出口总值的46%。其中出口达到101.9亿美元,占全市同期出口额的49.61%,超越外资企业成为第一出口大户。在体现出口企业竞争力主要衡量指标的“一般贸易”这一项上,宁波民营企业表现突出。统计显示,宁波市民营企业以一般贸易为主,该项下进出口额为130.4亿美元,占同期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的88.8%。同时,民营企业努力“引进来”、“走出去”,利用外资嫁接改造,多途径到境外建立营销机构、研发中心、生产和原材料基地。
(二)宁波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宁波市民营企业中,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由最大股东担任,且董事长和总经理合一的占绝对地位。少有外来的职业经理人专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治理是形式上的分权,实质上仍然处于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合一的古典集权状态,没有达到所有权与经营权有效分离、合理制衡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2.民营企业中拥有管理股和技术股的不足10%,拥有职工股的企业不足20%,这表明:民营企业仍然停留在货币资本入股的方式,不重视管理、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股,股权结构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3.资本结构单一,融资渠道狭窄。主要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而在银行贷款方面,中小企业因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而遭受着体制歧视。我国在法律上没有对中小企业的地位进行明确界定,尤其是缺乏适应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办法,这就造成了现在金融机构对待中小企业申请贷款问题的处理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想贷就贷一点儿,不想贷就不贷。
4.家族企业占绝对比重,经营管理集权化。宁波市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约占总数的70%。家族成员不仅是企业的所有者,而且又是企业的经营者,企业的经营管理运作体系通过血缘、亲缘、地缘纽带维系,管理较松散、不稳定。它更多地运用非正式规则来管理企业,“人治”行为明显,是一种落后的企业管理模式,不利于吸引优秀的职业化管理和技术人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5.管理模式落后,从业者整体素质不高,忽视对人才的投资和管理。总的来看,中国民营企业目前存在阶段人才需求不清、具体引进人员层级不清、岗位设置缺乏侧重、相应条件选择不当、引进策略针对性不强、缺少早期引入磨合考验和合理鉴别等方面问题。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观念滞后、忽视员工培训、缺乏激励机制。
6.企业文化定位模糊,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本质认识和足够重视。中国民营普遍存在发展迅速而后劲不足的现象,甚至是“昙花一现”。北京致远研究中心调查表明,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不到3年。表面上看,不良的发展环境以及内在组织和制度缺陷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但从更深层次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文化层面的问题。
二、宁波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模式创新的对策
(一)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
其内涵是围绕增强民营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眼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企业从主要依靠粗放经营、数量扩张向主要依靠集约经营、结构优化转变,从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等实物型资本投入向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等知识型要素支撑转变,从主要依靠本地资源与市场的内源发展向更加注重全球资源与市场的外向拓展转变,从主要依靠先发性的灵活经营机制驱动向更加注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转变,从单纯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向更加兼顾社会整体效益转变。
(二)推进民营企业发展模式创新的切入点
1.加快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是发展模式创新的基本前提
宁波市中小民营企业多为家族式,家族制的产权形态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如内聚力强、决策机制灵、减少代理成本等;又有消极的一面,如“家族情结”、人才壁垒、融资单一等。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摆脱家族治理的局限性。在尊重出资者意愿的前提下,要积极推动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进行改革,形成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职业经理人市场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加上我省民营企业家通常将经营家族企业看作体现家族追求与实现家族成就的事业,因而多数民营企业还不可能一步由“家族化治理”向“职业化治理”转变。所以具有现实意义的是立足国情,设计一种由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共同参与的“互信共治”模式,即把现代企业制度与家族制结合起来,家族在企业中仍然保持控股,家族成员在相当程度上继续掌握经营控制权,但大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乃至总经理为非家族成员,由此建立现代家族制模式。如宁波方太集团除董事长、总经理由父子担任外,所有中高层管理人员无一家族成员,全部引进外来高学历人才。而即使是完全延续家族制的企业,也应避免成为“家长制”企业,需在维系血缘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制度化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企业运作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
2.加快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是发展模式创新的根本保证
推进发展模式创新,从根本上要求企业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前,要强化企业创新动力机制,特别是鼓励培育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比如,正泰集团在民营企业中率先建立了国家级的技术研发中心、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和低压电器检测中心,构建了以温州为基地、上海为中心、美国硅谷为龙头、相关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多层次技术开发体系,极大地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当然,对大多数民营企业而言,技术内生能力有限,难以开展真正意义的原始创新。因此,把握国际技术转移的趋势,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有效地从外部获取先进技术,是企业克服成长过程中“技术瓶颈”的一条重要途径。这里既包括企业有步骤地引进成熟技术或标准技术,也包括签订技术协议形成国际技术战略联盟模式,还包括通过跨国购并将国外研发机构内部化等途径实现。同时,政府也要采取政策措施,激励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完善公共科技基础设施。省政府2008年根据系统集成、开放共享的原则,采取理事会、股份制、会员制等形式,推动设立了首批18个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行业、区域创新平台,已取得积极效应。
3.加快民营企业“组织”创新是发展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从浙江省来看,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形成了专业化协作,但产业集群化水平还不高。因此,要鼓励“块状经济”中的龙头企业将上下游的中小企业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强化以技术、资本、品牌等为纽带的紧密型关联产业网络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龙头企业主要集中精力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至多从事极少数核心部件生产,其余均由配套的中小企业生产;而中小企业专注于某一制造环节,可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所带来的最佳利润。同时,中小民营企业通过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完全能够主动进入大企业乃至跨国公司产业链和营销网。比如,杉杉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未来要走综合商社的路子,就把伊藤忠引进过来,借助伊藤忠的管理、经验和资源优势把杉杉做大。
4.加快民营企业“管理”创新是发展模式创新的关键环节
管理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家素质。应该说,第一代民营企业主都特别能吃苦、能拚搏,这一素质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体现了善抓发展机遇的秉赋。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不少民营企业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已越来越不适应。因此,要加快完善民营企业家以及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体系。浙江省组织实施了“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整合社会资源,分层次、分类型进行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营管理、技术应用等专业培训,并切实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把打造品牌作为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主攻方向。实践证明,培育著名品牌是一个从设计到生产、从销售到服务的进行长期科学管理、精细管理的过程。要始终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加大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和国内先进行业标准的力度。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制订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加快推进民营企业管理信息化,努力优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要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核算等规章制度,建立安全、卫生、劳动保护等责任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的管理层次和水平。
5.加快民营企业“文化”创新是发展模式创新的精神支撑
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民营企业应当成为重要力量,而这需要企业文化创新作基础。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凝聚功能。要积极推动民营企业树立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经营宗旨,特别是增强民营企业家法制观念、诚信意识和社会公德,切实把追求企业盈利与履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
(三)营造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的良好环境
1.努力构建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2005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各地要狠抓贯彻,全面落实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进一步清理和修订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应该说,当前对民间资本准入的明文限制已越来越少,但具体实施中却会碰到不少“玻璃门”、“橡皮墙”现象,对此必须努力冲破。要进一步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制止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通过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维护好民营企业的各项合法权益。同时,依法对民营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关系协调,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促使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2.积极改善要素资源保障环境
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亟需缓解要素资源尤其是创新型要素的瓶颈制约。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在人事管理、职称评聘、政府奖励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人才公平对待,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对民营企业平等开放,并破除人才流动中的区域、身份、所有制等限制,配套做好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相关衔接工作。要加快发展职业经理等人才市场,建立各方支持的大容量的经理人才信息库,形成规范的经理人才市场工资制度和评价制度。另一方面,完善资本市场,提倡公平信贷。要改进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支持金融机构从民营企业的特点出发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设计更多适宜的信贷业务品种,并降低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进入壁垒,探索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此外,加强能源、运力、土地、重要原材料等供需衔接和合理配置,为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提供有力的要素资源保障。
3.全面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环境
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主体是广大企业,但政府的服务和引导工作必不可少。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推进政务公开,优化投资环境,努力建设面向所有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的服务型政府。当前,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政府仅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管理。要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政府采购、行业标准等杠杆作用,促使民营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同时,注重对民营经济的产业政策引导,及时向社会发布和传递政府规划、政策措施、市场需求等宏观信息,有效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和经营活动。规范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国际化,民营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和纠纷。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组织行业自律和集体应诉等功能的同时,有关政府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对民营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援助以及国际贸易争端起诉、反倾销应诉等各方面的服务,推动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
1.推进民营企业走“集约”之路
在宁波市工业化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民营企业通过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进行资本积累,这既是可取的又是必然的选择,但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因此,要强化资源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研究完善价格、财税、投资和定额管理等措施,让民营企业切身感受到粗放扩张无利可图,只有通过集约经营,才能赢得市场,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2.推进民营企业走“升级”之路
长期以来,宁波民营经济总体停留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层面,产业选择侧重于回收期较短、风险相对小的传统制造业,产业层次主要局限于低技术领域,因此,大多凭产品价格低廉实现市场拓展。但这一局面已遭遇“天花板制约”,必须通过产业和技术优化升级,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宁波市积极融入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着重做好“提升存量”和“优化增量”两篇文章。“提升存量”,主要是对现有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优化增量”,主要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高起点发展一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
3.推进民营企业走“开放”之路
创新发展模式不可能关起门来练功夫,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中挖掘和培育比较优势。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将出口转为内销,但还是要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境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因地制宜地“走出去”,深度进入国际生产体系和销售网络,在开放合作与竞争中转变增长方式。比如,宁波余姚的帅康集团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出口以色列、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广大用户信赖。宁波的民营企业注重品牌建设,以品牌立企,以名牌兴业,纷纷实行“名牌战略”。目前,宁波民营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4个,中国名牌44个,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出口名牌20个。涌现出雅戈尔、波导等一批上市公司,杉杉首开宁波民营企业在香港、美国上市的先河。95家企业的114种产品销售在全国排列第一位,金田、铜业奥克斯等3家民营企业年销售收入分别突破百亿大关。
4.推进民营企业走“和谐”之路
在新世纪新阶段,民营企业必须坚持诚实经营、公平竞争、互利共赢,尤其是要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宁波市中小民营企业在用人时要确保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并保障员工各种权利和福利待遇,建立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发挥员工代表和业主代表的作用,建立协调机制和谈判机制,解决各种利益争端。同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推动民营经济,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在维护人与自然和谐中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总之,宁波中小民营企业作为撑起宁波经济的重要脊梁,要想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完成模式的创新,就要针对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从制度、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在国家政府营造的发展民营经济模式创新的良好环境下,切实深入挖掘,找出存在问题,并从本质上进行改进和创新。要增强中小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眼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企业从主要依靠粗放经营、数量扩张向主要依靠集约经营、结构优化转变,从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等实物型资本投入向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等知识型要素支撑转变,从主要依靠本地资源与市场的内源发展向更加注重全球资源与市场的外向拓展转变,从主要依靠先发性的灵活经营机制驱动向更加注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转变,从单纯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向更加兼顾社会整体效益转变。
[1]李小安.民营企业如何突破四大瓶颈[J].商业研究,2008,(3).
[2]辜胜阻,李俊杰.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困境与制度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
[3]朱楠.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贵州社会科学,2009,(8).
[4]侯红松.浙江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模式规范的探讨[J].出国与就业,2009,(9).
[5]邱虹.金融危机下浙江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