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创新培养
——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0-08-15陈力捷
陈力捷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数量上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内涵上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师资队伍职业素质欠缺、教学方法缺乏职业教育特色等诸多不足。如何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成为十分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及“校企零距离对接的汽车专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2005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为载体,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诸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获得了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培养
1.创新理念,突出特色,明确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规格。探索高技能人才的理论内涵及成长规律,强调高职教育必须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既区别于传统本科教育,又区别于中专中技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为核心,统筹人才培养工作”的办学指导思想,充分调研企业人才需求,分解岗位职业能力,确定能力标准。“以满足企业第一线人才需求为前提,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毕业生的“综合操作技能高于中职毕业生,工作过程知识高于本科毕业生,发展潜质符合职业生涯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并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创新“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2.工学结合,职业导向,创新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成立行业专家、专业教师为主的课程改革团队,将职业分析、工作分析、学生发展和教学设计等结合在一起,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换和学习情境设计,构建了“工学深度融合、专业岗位能力为主、高级工证书必考”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同时,开发汽车维修技能训练项目,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企业的主动参与下,“以用人单位要求为质量标准”,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分阶段在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间交替学习,使“学生角色与企业员工角色相结合、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内容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学校培养经验技能困难的问题。接受该培养方案的试点班毕业生考取“高级维修工”率和初次就业率均达100%。
3.行动导向,学生中心,优化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将工作任务引进课堂,建立了车间式教学环境,精心设计训练项目,形成自己特色的一体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利用角色转化设计学习情境,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头脑风暴”等“行动导向教学法”,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改革考核方式,建立了项目化考核标准及试题库,注重过程评价,既考核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考核职业态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并实践人才培养方案,企业逐渐转变为人才培养另一主体。学生企业实习分为“认识实习——专门化实习——毕业顶岗实习”三个阶段实施,配备专门辅导员以加强管理,同时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另外,顶岗实习阶段还穿插了2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的教学,根据企业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并在企业完成教学任务。
4.创新机制,专兼结合,加快“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教师职业素质改造工程,强调专业教师必须掌握与岗位工作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创新高职师资职业素质标准和培养途径。通过“资格考评”、“技术服务”等手段,提高教师综合职业素质;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规定专业教师5年内至少一次连续半年深入企业锻炼,要求做到“五个能”:能提高职业技能、能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能提供一门以上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方案、能培育一个以上校外实训基地、能聘请一名以上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习,以此作为教师实践锻炼的考核标准并与工作津贴挂钩。解决了教师专业技能素质不高的问题,同时为适应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过程,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各自优势,将知识技能传授和经验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5.产学结合,服务社会,创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建成的“汽车维修实训基地”于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示范性实训基地”、“广东省中职教师汽车新技术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校外,截止到2009年,与企业建立了20多个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企业深度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为实施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可靠保证。
在此基础上,通过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共同投入资金建立产学合作中心、设立企业奖学金、校企专家互兼互聘、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与手段,完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深化内涵,逐步实现了“校企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共享师资队伍、共管教学过程、共监教学质量、共育订单学生、共谋校企发展”的局面。
6.能力为本,注重质量,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多元考核体系。实行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的双向评价系统,并利用“人才培养数据采集平台”,形成信息收集——信息反馈——信息处理——落实整改——再反馈的闭环信息反馈系统,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了“以专业能力考核为主,同时兼顾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基于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及监控,社会、企业环境下的人才培养过程实行以专业能力为主的学校、企业多元考核体系,将企业绩效考核和学校学分考核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推广与应用
经过长期建设,学院成为全国首批“承担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被评为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专业,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近3年,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称职率达99.7%,优良率达83.8%。多名毕业生在全国丰田、本田等一系列的大赛中获得骄人成绩,部分还获得了广州市“十佳维修技师”的称号。
2005年以来,不断优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的教学理念逐步地在其它专业的教学中实施,同时,逐步将高质量的“双证教育”要求纳入教学计划。2007年在汽车等5个专业实施了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2008年又推广至全院所有专业。汽车专业各届毕业生高级工证考取率超过90%。
充分利用学校及企业这两个育人主体培养高技能人才,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简报》报导了学院改革情况,习近平等中央领导给予充分肯定,在全省乃至全国高职院校产生重要影响。全国汽车行业的一批专家学者对本专业围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所做的大量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广东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认为这是“在小空间里谋大发展,在小空间里谋大探索”。
备注:本论文来自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基于工学结合的汽车专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创新培养》
[1] 教育部高教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
[2] 教育部高教司.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
[3] 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6-09-14(3).
[4] 王姬.浅谈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J].职教论坛,2006,(8).
[5] 成光琳.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1).
[6] 姜大源.“学习领域”课程:概念、特征与问题—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