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

2010-08-15李建荣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9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政策

李建荣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各类学生必修的一门政治理论课。近年来,由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普遍面临新的挑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由于担负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及引导学生用辩证眼光去分析时事问题的特殊任务,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的动态变化,[1]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

笔者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发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料建设、拓展教育渠道、教学方法改革与完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不够重视,认识不够到位。《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有些高校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个别领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挤占了专业教学的时间,要求压缩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课时,甚至提出节约教学成本、扩大课堂教学规模的观点。

实际上现代大学生对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社会生活中的焦点问题具有较高的热情和求知欲,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怀有极高的期望。由于课程没有较稳定、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次序的先后、教育方法的设定、教学课时的安排和教师的选拔等教学环节缺乏科学筹划,在管理上没有像其他课程那样严格,教学以大班为主,时间普遍安排在下午或晚上,学生的缺逃课的现象比较明显,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在这方面比较严重。

2.教材建设落后,教学形式单调。《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决定了教育内容的政策性、权威性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性,因此,应该有统一、权威的教材,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我们常用的参考资料是教育部制定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教育部组织编写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VCD等资料。它们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它们还不能完全代替教材、还无法形成体系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教材建设已成为制约《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的瓶颈。[2]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教学形式途径单一,主要是课堂教学,缺乏系统的考核和质量评估体系,不能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课程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不强,一些学生认为政治教育虚、空、烦,单纯枯燥的说教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而且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极容易形式化,学生难以学到自身理解消化的知识,从而产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厌学情绪。

3.师资力量薄弱,课程管理不规范。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师资队伍组成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承担;二是由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领导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团总支书记或辅导员等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三是由少部分兼职教师承担,其中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的方式最为普遍。然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是一门交叉学科,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广,加上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要求高,普通老师难以在各个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即便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业老师,恐怕对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内容也无法深刻理解,其他兼职老师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精力上的局限及资料上的缺乏,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空洞枯燥,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另外在课程的设置及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够严格和规范的地方,如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投入不够多、保护性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等,使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路

1.理顺课程体系,完善考核制度。《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相对稳定和相对变动两大部分。其中,相对稳定部分可由基本理论和基本形势与政策等两大板块组成,而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基本形势与政策又可分为国际形势与政策和国内形势与政策。相对变动部分则突出以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教师在安排专题教学内容时,应该按照课程体系基本构架和教学目的要求,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变动性,还要考虑教学效果的连续性和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知识性、时效性、现实性等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的考核制度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角度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大胆探索其考核方式。现在每年暑期大中专学生“三下乡”已成为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的一种主要方式,可以利用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好社会调查,写好社会实践报告,这也是一种考核方式。它不仅能测评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测评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2.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教材体系。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完善和规范的前提和基础,有了教材,才能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才能在教学的环节和过程中开展教学研究。《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教材适用时间很短,这就给教材编写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教材要与时俱进、实用,应该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构建教材体系,成立由《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研室,教研室在院党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学习每个专题前编写出专题辅导材料,及时送到学生手中。[3]

3.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体系全面、教学基本功扎实、结构合理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政治上要求社会主义信念和立场坚定;知识上要求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知识广博;教学上要求具备较高教学水平和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灵活;人格上要求平易近人、高风亮节,学生尊其师,才能信其道、践其行,才能实现潜移默化教书育人的功能。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专兼结合,以兼职教师为主体,专职教师为骨干。在实际操作中,《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可以组成“讲师团”式的教学“队型”,组织集体备课,根据各自的专长和兴趣选择一个专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4.确立领导体制,促进部门协作,加强规范管理。确立并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体制和相关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不仅能够实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有章可循,还可以加深学院对《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4]高校具体可采取如下做法:确立院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指导,学生处、团委和各系部共同负责的体制。即在院党委的领导和宣传部的指导下,宣传部负责每学期专题设置的审查以及相关资料的规范收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以及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社会科学系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学生处负责推荐各学期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的各系党总支书记和辅导员;系团总支负责组织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

总之,《形势与政策》教育应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改进教育教学形式,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拓展课外教育教学渠道,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从而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长效机制。

[1] 董芬,李亚九.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09,(4).

[2] 刘庆国,李铁英.《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3] 邬旭东.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德育教育,2008,12(6).

[4] 崔景明,刘瑞平.“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形式及实践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0-11.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