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素质教育
2010-08-15张书平
张书平
(宛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1.面向全体。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生的做法。
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人;它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它并不反对英才,但反对使所有的教育成为英才教育的模式。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是伯乐,要发现优秀的苗子,但教师首先是园丁,要呵护每一株幼苗。在素质教育中,“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造就的。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在”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分数”的思想指导下,必然具有片面性。素质教育则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
要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要努力使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的实质是最优发展、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不是齐步走。应该说,分层教学、能力分组是一种既能适应个别差异又有较高效率效益的教学组织形式。这和传统意义上的快慢班有本质不同。从目的看,传统的快慢班实际上是一种英才教育的模式,而分层教学、能力分组则着眼于使每一个人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从教育资源配置看,传统的快慢班中快级享有教育资源分配优势,而能力分组中,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公平的甚至是补偿性的。
3.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要完成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优秀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建立在普遍的人的创造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为此,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讨论式和自发式教学,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改变那种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学科教学中实践环节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职业学校要实行一教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高等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志愿者到城乡支工、支农、支医和支教。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学生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4.发展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性的培养是以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个性和主体。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也是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中的应有内涵——人的发展既是全面的,又是主动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从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出发,素质教育不是把学生看做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看做知识的主人;不仅仅把学生作为认知体,更重要的是它把学生作为包含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体。它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要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风貌。
需要指出的是,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主动精神培养,注重个性发展,并不是只重视人的发展需要,不重视社会发展需要。成熟的教育科学认识中要防止矫枉过正,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真分析可以发现,“应试教育”一方面不尊重人,另一方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应试的”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更扭曲了人的发展,才引发了对“应试教育”的批评。而素质教育,不仅重视人的发展需要,而且重视社会发展需要,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了。
一个胖大的女子负责须生的苦音腔——她不是这戏班子人,王爷在小区花园闲耍木偶时遇到,觉得她唱花脸行,嗓音姿态都有那个范,就让她跟了来——王爷自己肘木偶。唱的是朱登春代叔从军,立功,封侯归省,杀宋成,听朱婶谎言母妻已故,痛去坟台哭祭……至悲愤处,只见王爷手中那一身孝衣的“朱登春”浑身颤抖,黑色长髯被长袖撩起又抛下撩起又抛下,帽翅随着脸的颤动不停地振来振去,那情形,仿佛世上所有的苦都被那朱登春此时一个人受着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素质教育
1.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前提要求。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它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着眼于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的增长,学生在学校无论怎样努力,所掌握的知识只不过是海洋里的一滴水,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来充实自己,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的人,而是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提出了素质教育三要素,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地发展。要主动发展,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是教学活动中的“导演”,教师要由传统的设计自我向设计学生转变,创设各种情景和条件,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谓主导作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如何指导学生去学,也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去设计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把实验现象、反应方程式、归纳性质等知识点蕴藏在问题中设计出来,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归纳而得出结论,这样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2.把学习权交给学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也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获得知识,内因起着决定作用。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亲近学生,热爱学生,使课堂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引导他们眼、耳、口、手、脑协同活动,主动学习,这既是学生的学习权利,又是教学的本质。现代教学旨在努力挖掘教师、知识和学生三个方面的潜在因素,使教学成为一种学生的智力活动。例如,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让学生找出数字之间的规律时,应该让学生尝试,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师生情感交融,学生沉浸在靠自己取得成功的欢乐之中。这样,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为核心,把学习的权利充分交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思维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保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要经历一定的学习过程,才能在头脑中形成认知结构。它是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是新知识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过“同化”或“调整”不断发展的复杂过程,因此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让学生都能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教学情境,使之最大限度地自始至终地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新知识的引进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由原有知识引申发展;二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概括。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原有知识引导,从已知迁移到未知让学生主动参与探讨。
在这些探究中特别要注意留给学生探索的余地,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探索的空间,创设必要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内在动机。教学节奏要有张有弛,快慢适度,与学生思维同步,还要留出一定的反思时间,论证正确性。为了使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在集体备课时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的眼光钻研教材,在生成教案时,尽量按大多数学生习惯的思维顺序安排教学环节,这样“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教学活动,才能引导他们的思维活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4.倡导自主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学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已深入人心。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同时要尊重学生,信任和鼓励学生,时刻不要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在课堂之上跃跃欲试时,教师应及时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不论学生回答或做的如何,教师都应对他们的积极表现而给予肯定,以此保护哪怕只是一点点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三、合理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形成实效
领导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要体现在提高对校友工作的认识上。要求领导自身从思想和行动上要重视校友工作、带头做好校友工作。二要积极做好校友工作的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为校友工作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三要积极协调学校各个部门对校友工作的支持,在全校形成合力,把校友工作做出实效。
(二)建立健全合理利用和开发校友资源的体制
校友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良好的工作体制。良好的工作体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校友工作不是学校职能部门几个人就能做好的,当前很多很高校实行的是校院二级管理体制,这就需要院系投入与校友工作相关的院系教务员、辅导员等兼职人员组成兼职队伍开展校友工作,从而形成覆盖面更广的校友工作队伍。二是要制定相关的校友工作制度和措施。通过各种制度和措施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校友工作,为校友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建立良好的校友资源交流沟通平台
一是要积极搭建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及时地了解校友对于学校教学、就业、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的建议,便于学校及时加以改正;同时可以为学校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技术合作信息等促进学校发展。二是要积极建立校友资源库。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就业实习、技术平台搭建、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校企合作,形成良好的社会资源。
(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感恩教育工作
开发校友资源的基础需要高校努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的校友能力越好,成就越大就越能体现出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越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信誉;校友取得成就后反过来支持学校发展的力度和能力就越强,开展互相合作的机会就越大,最终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同时学校应该做好在校生的感恩教育工作,通过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对学生心贴心的教育引导服务,让学生从内心时刻感受到母校对自己的培养教育,树立一种深厚的爱校情结,为母校的发展成绩感到欣喜,能够自觉、自愿地为母校尽心尽力,成为母校的优秀校友。
(五)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开发和利用校友资源要本着真诚互助的原则,学校要建立良好的校友文化,给予校友情感上、技术上、事业、家庭等多方面的关爱,让校友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并针对自身缺乏资金等方面的劣势利用校友资源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资金支持、科研研发、学生就业实习培训等方面深入的合作,帮助高校解决自身资金问题的同时促进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形成校友、企业、学校三方合作的良好循环,促进共同发展。
[1] 胡艳娥.高校校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浅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5):78-80.
[2] 黄飞,邢相勤,刘锐.我国高校校友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J].中国高等教育,2009,(5):57-58.
[3] 高兵.校友资源:现代大学建设的新选择[J].化工高等教育,2009,(3):85-88.
[4] 聂永江.高校校友就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江苏高教,2007,(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