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关于怎样认识和学习无产阶级文化的思想理论及其启示※

2010-08-15俞敏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列宁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

俞敏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210046)

列宁关于怎样认识和学习无产阶级文化的思想理论及其启示※

俞敏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210046)

列宁十分关注无产阶级文化建设问题。他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历史上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在于它以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取的全部知识为基础。无产阶级尤其是青年必须学习无产阶级文化,即学习共产主义理论,同时还要学习和利用旧学校中好的东西;应该反对抽象的道德观,努力树立无产阶级的即共产主义文化观和道德观。这些理论对于当前中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理论借鉴和指导的意义。

列宁;无产阶级文化;共产主义道德

列宁无产阶级文化思想是列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苏俄经济建设时期,列宁十分关注无产阶级文化问题。列宁无产阶级文化思想涵盖了什么是无产阶级文化、①关于什么是无产阶级文化,列宁从没有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如何认识无产阶级文化、如何学习无产阶级文化、如何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等内容。其中,认识、学习无产阶级文化是基础,建设无产阶级文化是核心。本文主要探讨列宁关于如何认识、学习无产阶级文化的思想理论。

1920年10月2日,列宁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作了《青年团的任务》的讲话。同一时期,他还写作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等文章和决议草案。在这些著作中,列宁着重批判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代表人物波格丹诺夫等所倡导的通过“实验室的道路”来创造“纯粹无产阶级的”文化的理论,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强调应该引导人们学习无产阶级文化,培养其共产主义道德信念。虽然时过境迁,但其重要观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仍然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一、怎样认识无产阶级文化:继承性原理和党性原则

在如何认识无产阶级文化的问题上,列宁提出应坚持继承性原理和坚持无产阶级党性的原则。

1.无产阶级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

列宁在对“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荒谬理论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阐明了无产阶级文化的继承性原理: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即无产阶级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建设并不是要否定以往的一切文化成果,而是要继承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在这里,他不仅分析了无产阶级文化同资产阶级文化的区别,还指明了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途径,为解决“什么是无产阶级文化”、“怎样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

第一,“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历史唯物主义表明,历史上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必然性。而且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即便是剥削社会,也有许多值得肯定的文化遗产。例如,古希腊文化以古希腊战争、古希腊艺术和古希腊神话为主要内容,在西方历史以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古希腊人在希腊南部的小镇奥林匹亚每4年举办一次体育运动会的文化传统,在现代历史上得到了传承。早期资产阶级的文化传统如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现世物质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主张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力,倡导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反对宗教对人性的桎梏;提倡教育和科学,反对愚昧,重视科学实验等等,对于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正是从这个事实出发,列宁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硬说是这样,那完全是一派胡言。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1](P299)在他看来,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历史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并且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文化,不然则不能完成创造无产阶级文化的任务。

列宁还批评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错误观点和行为。他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决议草案中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最坚决地反对过去的一切文化知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他们臆造自己的“特殊的文化”,把自己关在与世隔绝的组织中,在“实验室”中创造文化,并且力图使“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摆脱教育人民委员部的领导,实行所谓文化工作“自治”,严重地损害苏维埃国家的文化工作。

第二,革命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文化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能正确反映,而马克思主义又以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取的全部知识为基础。

1920年下半年,列宁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的决议草案中提出,现代历史的全部经验,特别是《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都无可争辩地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正确地反映了革命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文化。

那么,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正确地反映了革命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文化呢?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以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取的全部知识为基础,“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P332)。在列宁看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不仅不可怕,而且有利用的价值,只要坚持有批判地继承,就能由此创造出无产阶级文化。

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列宁进一步指出:“如果你们要问,为什么马克思的学说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那你们只能得到一个回答:这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而主要的是他完全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1](P299)这里所说马克思依靠了以往“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他借助于以往的全部知识证实了资本主义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的结论,充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同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的密切联系。在这里,列宁还指出:“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从而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1](P299)这就进一步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同人类历史上优秀文化的传承关系。

2.无产阶级文化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

在如何认识无产阶级文化的问题上,列宁还特别强调无产阶级文化的党性原则。早在1905年,列宁就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完整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化的党性原则,并从理论上明确规定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性质、对象、任务和运动规律[2]。

首先,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来说,写作事业(无产阶级文化事业的一部分)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而是党的事业,写作者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他说:“无党性的写作者滚开!超人的写作者滚开!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3](P664)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必须保持自己在政治上的独立性,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鲜明的党性、批判“无党性”思想、抵制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

那么,无产阶级应坚持怎样的党性原则呢?列宁认为,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它体现了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形式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和作用,自由的写作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

列宁指出,与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文化不同的是,无产阶级文化“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它要用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经验和生气勃勃的工作去丰富人类革命思想的最新成就,它要使过去的经验(原始空想的社会主义发展而成的科学社会主义)现在的经验(人同志们当前的斗争)间经常发生相互作用”[3](P666)。文化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它直接规定着无产阶级文化的性质、任务和发展规律。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对这个思想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同德国女作家蔡特林的谈话中说过: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理解和喜爱,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它必须使群众中的艺术家产生出来并使之提高[2]。

二、无产阶级应怎样学习无产阶级文化

俄共(布)领导人民夺取了政权,建立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可是,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需要全体工农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来完成。工农群众尤其是青年们“要学习”,是列宁这一时期所要表达的重要思想。学习什么?学习无产阶级文化,学习共产主义理论。

1.学习无产阶级文化必须坚持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列宁提出,学习无产阶级文化必须坚持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里,教科书百般地美化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那里的教育与实践是分离的、脱节的。对此,列宁指出:“资本主义旧社会留给我们最大祸害之一,就是书本与生活实践的完全脱节,因为那些书本把什么都描写得好得不得了,其实大半都是最令人厌恶的谎言,虚伪地向我们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情景。”[1](P297)借助这样的书本,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出一代代替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奴仆”。无产阶级应该从旧学校教育中吸取必要的教训。列宁说,旧学校总是表明,它要造就知识全面的人,它教的是一般的科学,这完全是撒谎,因为旧社会赖以生存和维持的基础是把人分为不同阶级,由这种基本社会制度而产生的旧学校,只能是向资产阶级的子女传授知识。这样的学校和这样的受教育者,当然不懂得也不必要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在苏维埃国家,学校教育必须贯彻与此不同的方法,青年人学习共产主义理论必须采取与此不同的方法。列宁提出,正确的学习方法是理论同实践的密切结合。他说:“学习共产主义只限于领会共产主义著作、书本和小册子里的东西,那我们就很容易造就出一些共产主义的书呆子或吹牛家,而这往往会使我们受到损害,因为这种人虽然把共产主义书本和小册子上的东西读的烂熟,却不善于把所有这些知识融会贯通,也不会按共产主义的真正要求去行动。”[1](P294)在他看来,单从书本上领会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是达不到目的的。现在共产党人的讲话和文章,已经不是简单地重复以前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而是同日常的工作和斗争联系着。这样看来,只有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同当前的工作和斗争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才能真正学到共产主义的理论。这就是他所说的:“离开工作,离开斗争,那么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因为这样的书本知识仍然会保持旧时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这正是资产阶级社会的一个最令人厌恶的特征。”[1](P294)

2.工农群众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必须秉承批判的精神

列宁提出,工农群众尤其是青年必须下大功夫,以批判的精神来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无产阶级的学校反对死记硬背,提倡受教育者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于实践。要达到这个目的,不下大功夫是不行的,没有批判的精神也是不行的。列宁说:“你们不仅应该掌握知识,而且应该用批判的态度来掌握这些知识,不是用一堆无用的垃圾来充塞自己的头脑,而是用对一切事实的了解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没有这种了解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现代有学识的人。如果一个共产主义者不下一番极认真、极艰苦而巨大的功夫,不弄清他必须用批判的态度来对待的事实,便想根据自己学到的共产主义的现成结论来炫耀一番,这样的共产主义者是可悲的。这种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极端有害的。”[1](P300)

3.掌握了无产阶级文化的青年应处处表现出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在建设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时苏俄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扫除文盲。显然,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单靠苏维埃政府发布一道命令,或者靠执政党提出一个口号,或者派一部分优秀的工作人员去推进这项工作,也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青年一代自己把这项工作承担起来。列宁说:“共产主义精神体现在参加青年团的男女青年自己站出来说:这是我们的事情,我们要联合起来到农村去扫除文盲,使我们这代青年中不再有文盲。我们要努力使青年们能主动积极地从事这个工作。”[1](P309)他还说,要把俄国从一个落后的文盲国家很快变成人人会识字的国家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青年团能担负起这个任务,如果全体青年都来参加这个工作,无疑能够加速这个工作任务的完成。当时苏俄的另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生产较多的物质生活资料,消除人民挨饿的问题。由于战争的破坏,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十分匮乏,饥饿威胁着人们。列宁认为,把城郊菜园种好,生产出农副产品,可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青年团要积极地参加这项工作。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任务,是要在农村或城市的街道上做些事情,比如做卫生工作,做分配食物的工作等等。这些事看起来极平凡,然而青年团只有参与这些工作,才能接近群众,体现出主动性和带头作用。列宁说:“共产主义青年团应该是一支能够支援各种工作、处处都表现出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突击队。青年团应当成为这样的一个团体,使每个工人都感觉到,这个团体中人们所讲的学说也许是他不了解的,也许是他还不能一下子就相信的,但是从这些人的实际工作和活动可以看出,他们真正是能给他指明正确道路的人。”[1](P310)这里所说的,是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工作和活动对工人群众的积极影响,是对青年团的主动性和带头作用的肯定和赞扬。

4.无产阶级要善于学习和利用旧学校中好的东西

如前所述,列宁看到,旧学校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教育机构,它不懂得也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用偏见来充塞青年的头脑。有的人说,旧学校是读死书的学校,是死记硬背的学校。然而,旧学校并非完全没有好的东西值得无产阶级吸收和继承。列宁指出:“旧学校是读死书的学校,它迫使人们学一大堆无用的、累赘的、死的知识,这种知识塞满了青年的头脑,把他们变成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官吏。但是,如果你们试图从这里得出结论说,不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就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只要将共产主义的结论和口号牢记于心就能实现共产主义者,那你们就犯了极大的错误。”[1](P298)旧学校里有人类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不学习这些文化知识就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旧学校里有无产阶级可以学习和利用的好东西。他还指出:“如果以为不必领会共产主义本身借以产生的全部知识,只要领会共产主义的口号,领会共产主义科学的结论就足够了,那是错误的。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的典范。”[1](P298)由于旧学校里有无产阶级可以利用的东西,所以无产阶级面前出现了一个任务,即区别旧学校中坏的东西和有益的东西。如同列宁所说的,无产阶级在否定旧学校中坏的东西时,必须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从旧学校中吸收对我们实行共产主义教育所必需的东西。要善于把旧学校中的坏东西同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区别开来,要善于从旧学校中挑选出共产主义所必需的东西。“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1](P299)。

三、无产阶级应在努力学习无产阶级文化中树立共产主义道德

无产阶级应努力学习无产阶级文化,通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那就是要使全体工农群众尤其是青年树立共产主义道德观念。

1.应该反对抽象的道德观,树立共产主义道德观

道德是一个具有阶级性的概念。剥削阶级所宣传的道德是从上帝的意旨中引伸出来的,如僧侣、地主和资产阶级都假借上帝的名义说话,以谋求他们这些剥削者自身的利益,并说他们的行为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资产阶级给他们的道德冠以“普适性”和“永恒性”的特征,从而粉饰它的伪善性和反动性。列宁指出:“我们否定从超人类和超阶级的概念中引出的这一切道德。我们说这是欺骗,这是为地主和资本家的利益来愚弄工农,禁锢工农的头脑。”[1](P303)当时,资产阶级否定有共产主义道德,还给共产主义者加上一个罪名,即共产主义者否定任何道德。列宁提出,有共产主义道德!青年团的任务就是培养青年人,使他们树立共产主义道德。

列宁提出,正确的道德观服从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俄国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是推翻沙皇制度,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俄国革命的历史证明,赶走沙皇不困难,只用了几天的时间。赶走地主也不困难,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赶走资本家阶级同样是不困难的事情。但是要消灭阶级——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极终的目的,就十分困难了。当时的苏俄,农村中产生了阶级分化:一部分农民拥有余粮,靠出卖粮食获利,将发财致富的可能性建立在其他农民贫困的基础上;另一部分农民则生活十分贫困。这种阶级分化意味着阶级斗争还在继续。列宁说:“阶级斗争在继续,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使一切利益都服从这个斗争。我们也要使我们的共产主义道德服从这个任务。”“共产主义道德是为这个斗争服务的道德,它把劳动者团结起来反对一切剥削,反对一切小私有制,因为小私有制把全社会的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交给个人。”[1](P305)他的意思是说,消灭小私有制,消灭剥削,是当时无产阶级斗争的主要内容,正确的道德观即共产主义道德服务于无产阶级当前的这场斗争。

2.只有反对利己主义的心理和情绪,才能树立共产主义道德

在旧社会,由于剥削制度的影响,人们所信奉的原则是:不是你掠夺别人,就是别人掠夺你;不是你给别人做工,就是别人给你做工;你不是奴隶主,就是奴隶。在农民看来,我种我的地,别人的事与我无关。如果别人挨饿,那更好,我可以抬高价格出卖我的粮食。对于医生、教员、职员来说,我干我自己的事,我赚我的钱,别人的事与我无关。列宁说:“共产主义者不能有这样的心理和情绪。”[1](P306)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利己主义的心理和情绪,无产阶级必须对全体人民进行新的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反对利己主义心理和情绪的教育,青年一代要自觉地进行这种教育,从而树立起共产主义道德。

列宁提出,共产主义道德同团结一致的精神是相辅相成的。无产阶级的斗争要求人们在行动中团结一致、协同行动。在革命胜利前,工人群众每一次罢工的胜利,每一次游行示威的胜利,都是他们团结一致、协同行动的结果。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在巩固政权的斗争中,在建设共产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在新形式和新方式的阶级斗争过程中,他们仍然需要团结一致和协同行动,因为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充分展示无产阶级的力量。列宁认为,树立共产主义道德与发扬团结一致的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他说:“当人们向我们讲到道德的时候,我们回答说;在共产主义者看来,全部道德就是在于这种团结一致的纪律和反对剥削者的自觉的群众斗争。”[1](P306)他提出要求:共产主义者必须将全体青年团结在自己周围,在斗争中向他们树立有教养和有纪律的榜样。

四、列宁无产阶级文化理论的当代意义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青年团的任务》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建设和共产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代表作。虽然时过境迁,但其重要观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仍然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1.列宁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思想指南

中国在革命以前是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对于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说,需要建设新的文化。可是新文化的历史载体究竟是什么呢?根据列宁的观点,无产阶级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由此人们知道,19世纪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0世纪初列宁在领导苏俄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新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在领导中国工农群众推翻三座大山、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理论,是中国新文化的载体。应该以此为基础,建设中国新文化。此外,中外历史上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新文化的载体。在西方历史上,早期资产阶级提出的反对神权、重视人权的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自由的思想,是中国建设新文化过程中应该吸收的思想成果。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文化,如“正名”的思想,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其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即以自己作为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衡量别人和自己的思想等等,有待于中国在建设新文化的过程中加以吸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反对外族侵略的思想,反对强权和暴政、扶弱济贫的思想,也是中国新文化的思想来源。中国建设新文化,不能抛弃中外历史上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必须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当然是有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提上了日程。完成这个任务,也要继承和发扬中外历史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江泽民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精辟阐述了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即“团结统一”的传统,“独立自主”的传统,“爱好和平”的传统,“自强不息”的传统。他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我们的先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对历史文化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江泽民的这一思想同列宁的有关观点是完全一致的。这说明,列宁的观点具有指导我国当前的工作的价值。

2.列宁理论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一方面推动着中国经济指数不断攀升,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由于市场经济过程中利益的驱动,出现了“道德沦丧”的现象。列宁关于学习无产阶级文化和树立共产主义道德的理论对于当前中国的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其中重要的内容是有理想和有道德。所谓有理想,即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理想。所谓有道德,即树立共产主义道德,树立爱祖国、为人民谋利益的道德。当前中国正在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内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对人民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显然,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列宁关于学习无产阶级文化和树立共产主义道德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列宁的理论对当前的实践具有现实价值,有利于促进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它是人们当前实践的理论基础。

[1]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郭国祥.列宁建设无产阶级先进文化思想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列宁选集: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俞敏(1982-),女,湖北武汉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A2

A

1671-7155(2010)05-0039-05

2010-05-15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8年青年项目“列宁后期重要著作与列宁的理论创新”(项目编号08CKS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叶剑锋)

猜你喜欢

列宁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