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教育需要更多的汪金权
2010-08-15作者黄立明
作者:黄立明
一名教师去山区支教一两年,或许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22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山区,相信没有一种坚强的信念是难以做到的;一名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这种最基本的职责并不难做到,但是,要把教育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相信没有一种坚定的信仰是不可能实现的。执着于教育,心比金坚,汪金权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扎根山区、恪尽职守、献身教育的信念和信仰。
教师能否出色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不仅需要知识和才能,更重要的是他对教育事业的态度和情感。教师只有真心实意地热爱自己的教育职业,全心全意地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才能贡献给教育事业,才能有益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真正的教育者大都是理想主义者。从春秋时代的孔子,为了“仁”的传播,四处奔走,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成为万世师表,到蔡元培、徐特立、叶圣陶等教育家,无一不是不为名利、始终坚守信念的师者。汪金权毅然放弃名校黄冈中学的教师岗位,淡然回到家乡的蕲春四中教书,过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的生活,一心教书,全力育人,改变了众多农家子弟的命运。如果,没有一种不为“金”,不为“权”的精神,他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也不会那样执着地坚守。
曾几何时,“为人师表”成了一句越来越空洞的口号,人们越来越强调“教师也是常人,也要‘食人间烟火’,也要追求常人的幸福”。所谓的“常人的幸福”,无非是在职业的参照中感受到的,譬如收入多寡的比较,劳动量的比较,等等。于是,总有太多的教师在抱怨着、忍耐着、矛盾着。他们抱怨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背负沉重升学压力,还要迎接各类检查,晋升职称也很不容易;他们抱怨工资不高,福利不好,学生难教,家长难缠,每天重复的是机械、单调的劳动……可是退一步说,把工资加到多少我们才会满意?在工作岗位短缺的情况下,把工作量减到多少我们才觉得轻松?可见,用常人的幸福感作为尺度,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教师职业所能够给人带来的特殊幸福。社会给教师的待遇确实还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但很多东西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比如表扬一下学生,看到学生回馈给你的微笑与努力;设计一下课堂,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一些,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做到这些,需要的只是改变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或者行走方式。“坚守着三尺讲台,视山区教育为自己的终身追求,把时间全部奉献给了学生;几十年如一日,踏实教学,认真工作,不断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方法,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当地一直名列前茅。”从汪金权的事迹来反观自身,我们就会发现能救赎教师自己的,只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改变。
如今,英雄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崇高的理想也成了“大道理”而让人羞于说出口。偶尔有人谈起以前的榜样,大家就会七嘴八舌地说起他们的“假”来,接着就是讽刺、嘲弄,甚至恶搞。现在,全省号召学习汪金权,树立了教师学习的榜样,有些老师又会质疑:他有这么高尚吗?如果有这么高尚,那我学不来,这不是一般人能学得了的。其实,我们学习汪金权,并不是要像他那样,做到他所做的一切,而是学习他“一心为了学生,甘做学生桥梁”的精神。
“汪金权以爱心、奉献、责任诠释了新时期优秀教师的光辉形象,为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生动范例。”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说,“宣传、学习汪金权的先进事迹,能感召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基层、扎根基层。因为汪金权的事迹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的生动教材,能激励大学生们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适应时代的需要结合起来,作出积极的人生选择。”在这个浮躁和功利的时代,金钱、地位成了许多人终生的追求。汪金权的事迹,让我们看到,坚守精神家园也是一种满足。在我们为汪老师的行为而感动的同时,也期望时代能造就更多的汪金权,有更多的人能将其师魂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