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性
2010-08-15李士奇
李士奇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职业道德是社会生活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之后,向人们提出的所应当遵守的行业性的道德规范,就是说在一个社会中除了一般的道德原则,还需要对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它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单位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多种关系,不仅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更是社会道德在职业范围内的特殊要求。与一般的社会公德教育相比,职业道德教育无论在对象、内容、手段,还是教育环境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职业德育对象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受教育者年龄段的特殊性。从一个少年过渡到青年,这个人生阶段是人的身体和心智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是一个人人生的非常独特的质变期。作为青少年,他们生命力旺盛,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同时他们的思想感情也过分活跃甚至敏感,作为思想教育来讲,他们的优缺点展示得非常鲜明。一般的表现是: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同辈群体的归属感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成就事业的动机性强,但承受挫折的韧性不足;求知欲强,但兴趣的稳定性较低等等。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甚至从业观尚未定型,如果我们把握时机,方法得当,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职业道德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受教育者分布范围的特殊性。接受这种教育的人一般是完成了普通初、高中教育后正在接受职业学习的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当然也包括刚刚进入职场的社会从业者。他们正处在读书与就业的人生过渡时期,也是生理发育已经或接近成熟而心智发育相对滞后的一个特殊时期。虽然面临就业,但是他们还没有从心理上完成由学生到职业工人的角色转换,心理的断奶期明显存在,脆弱性或不稳定性是他们共同的心理特征;同时由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动态性等,与普通教育相比,对理论的要求稍差,这无形中会给学生增加某种程度的自卑感;随着高等教育的日趋大众化,许多学生还难以接受就业岗位大众化的现实,对未来还有一定的迷惘感;再者由于职业教育功利性的特点,也影响着学生有过强的功利意识,从而使他们在学习或工作中,容易忽视各个行业不同的规范及个人职业修养,而过分看重个性或自我的名利性诉求。
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其基本的宗旨就是在行业中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鼓励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做一个优秀的工作者。这既与一般的社会公德有所区别,又是对各个不同行业职业道德的共同要求。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特殊性主要还表现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上。职业道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伴随着社会的分工出现的。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殊的职业关系中,在长期的职业活动的基础上,会逐步形成一种具有自身职业特征并有别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这就是说,在一个社会中除了一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外,还有对不同职业的人提出的不同的道德规范或要求:如对裁判员要求公正,不徇私情;对医生要求救死扶伤,关心体贴病人;对商业人员要求买卖公平,诚实无欺;对教师要求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等。
同时,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与一般的个人道德内涵不同而又相辅相承上。二者既有着明显的区别,也有着本质的联系。在区别方面:首先,职业道德的主体是组织系统和组织成员,而个人道德的主体是个人。组织系统虽说由人组成,但组织中人的身份却是非个人化的,即在扮演组织中角色的时候,他不是个人意志、动机的代表,而是社会利益和组织利益的代表;其次,个人道德是一个人和社会以及社会中其他的人发生关系,其行为影响的只是少数人和有限的区域,而职业道德则会通过组织系统泛化为与众多群体以及个人发生关系,其影响范围要广得多;再次,个人道德主要是通过良知和社会舆论起内在的约束作用,而职业道德除了靠舆论和内心信念的约束作用外,还要依靠制度的外在约束作用。在联系方面,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同有“道德”二字,二者有着共同的根基,个人道德规范是制定职业道德的参照,职业道德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个人道德,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助于个人道德的内化,二者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三、教育手段的特殊性
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许多职业类学校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模式,进行理论说教,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忽视与专业的实际联系,使这门课普遍存在学生兴奋点不高、教师授课乏力、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缺乏有效性等问题。学生对生产、对企业、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认知度低下,缺乏职业精神和综合素质,学生就业后也难以适应企业的需要。特殊的对象、特殊的内容需要特殊的手段,这才是教改的方向。在这方面许多教育工作者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各种教育手段或方法的尝试很多,而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企业文化案例教学”和“行为训练养成教学”。
所谓“企业文化案例教学”就是要选择企业经营中的典型案例,作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媒介,通过师生讨论分析,辨别是非,帮助学生掌握职业活动中“不应为、不当为”范畴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行业意识、经营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及团队精神等,使他们逐渐拥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判断和足够的方法,从而能够游刃有余地去应对社会大熔炉的锻炼和考验。
所谓“行为训练养成教学”就是把行为训练与养成教育结合起来,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行业的特殊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行为的训练。通过长期的甚至是机械的行为训练实践活动,将行为训练成习惯,将习惯演化成观念,将观念强化为情感和意志,最后形成稳定的职业道德。这种行为的训练,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礼仪、职业素质等各个方面的训练,同时训练方式还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的实际进行灵活多样的设计创新。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途径或方法,培养学生敬业、爱业、乐业的精神,增强他们对职业道德的理性认识和道德习惯的有效养成,使他们学会做人,练就技能,最终成为一个素质过硬、能力过硬、品德过硬的善于开拓创新的企业人。
四、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职业道德教育仅在学校课堂上远远不够,必须结合企业实际,让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逐渐养成。工学结合,不仅实现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而且也为学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创设了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在学生具有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安排他们到企业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促使学校教育与企业规范的双向互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性。要求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进度,进行行业调查,了解本行业、本专业发展的动向,同时结合本专业和行业的需要,体验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
教育环境的特殊性还表现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的养成具有春风化雨的作用。企业文化根本意义在于它拥有一系列其他任何制度和规范所不具有的特殊功能即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和约束功能。首先,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来引导企业成员的行为,使人们在一种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其次,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可以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同时,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行为准则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能使人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及安全感,产生企业凝聚力;再次,优秀的企业文化尤其是经过长期培育而约定俗称的行业规章、规范和准则,对每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自我约束作用。这种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另外,作为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员工,他们的言行举止,尤其是专业人员的娴熟技术、敬业精神、人格魅力等都是最好的的教诲,具有榜样或示范的意义,对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能使人在不自觉的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总之,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非常值得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去认真研究。
[1] 陈安福.德育心理学[M].重庆出版社,1987.
[2] 黄济.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3] 徐德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