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0-08-15宋砚清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6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

宋砚清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长期以来,高职英语教学基本上是围绕语言知识进行教学,强调听、说、读、写四方面的技能,教学中多采用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运用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对课文中的词、句甚至对全文的理解往住只求表层意思,而不能理解其深层含义。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英语语言知识有限外,主要是缺乏跨文化意识、缺少对西方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中,并且反映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因此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该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所以成功有效的语言交流不仅要求语言使用者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同时要求掌握该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

二、高职英语进行跨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1.文化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组织修订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涉外交际活动能力的训练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及加强语用能力的培养就成了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而高职学生中西文化积累相对较为薄弱,需进行文化导入和文化渗透,以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2.跨文化教学是语言交际本身的需要

英语教学体系包括语言、文化和言语(即语言交际)三大教学内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得越密切,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就越强,就越不容易犯“文化错误”。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是学生学习英语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主要体现在两点:(1)缺少英语交际规则和交际模式的知识;(2)不会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流。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往往仅仅停留在单词、语法等表层含意上,而对西方的文化、历史、风俗则一知半解,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也不甚了解,这就是他们之所以难以正确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根本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语言输入的同时需要进行文化输入,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对象,用合适的语言形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否则,即使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而没有一定的西方文化背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学生还是会出现文化失语的症状。

三、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较少(约120课时),英语教师可将教材中涉及的可能会对学生阅读或者交际产生影响的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在高职英语基础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社交往来和日常生活方面。例如:问候、致谢、称赞及其回应、致歉、介绍、邀请、约会、拜访、送礼、购物、付款、银行、打电话、禁忌语和委婉语等内容。

2.节日庆祝、风俗习惯方面。主要包括:生日、婚礼、圣诞节、新年、感恩节、万圣节、情人节等主要节庆活动及风俗习惯。

3.文学典故、词汇方面。英美文化历史悠久,文学典故较多,高职学生能掌握以下内容就可以了: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挪亚方舟(Noah’s ark)、特洛伊木马(the wooden horse of Troy)、潘多拉之盒、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汤姆叔叔(uncle Tom),以及某些动物龙和凤(dragon and phoenix)、狗(dog)、蝙蝠(bat)和某些颜色词(blue,green,red,white,black,yellow)的不同象征意义等。

4.非语言交际方面。姿势、眼神、微笑、服饰、体距、颜色、触摸及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

5.价值观念方面。学生应该对以下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隐私(privacy)、实用主义(pragmatism)、乐观主义(optimism)、女权主义(feminism)等。

四、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策略

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化比较

现行的高职英语教材话题内容广泛,有不少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多个领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教材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且可以通过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异国文化,使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有效的积淀,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何莲珍主编的《新编实用英语》预备册第八单元“Food”为例,教师在课文导入部分可以西方人的饮食喜好为切入点,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熟悉steak,hot dog、hamburger、pizza、French fries等典型的西方食品,并让学生列举一些典型的中餐名称,如 jiaozi、spring roll、moon cake、roast duck zongzi等,从而展开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的讨论,找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另外,日常口语交际中也存在着文化因素。例如,《新标准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系列教材》的《实用听说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介绍(Introduction),教师可以补充说明:我国出版的各级英语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少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介绍自己和他人也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在会场上介绍一位来访嘉宾或重要人物时,主持人说:“It is with great pleasure that I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Smith Director of English Department.”这样的介绍既郑重又得体。在非正式场合介绍方式则随便多了,比如带朋友到家里可以这样介绍“Dad,this is Smith my desk mate.”等。第二单元打招呼(Greetings教师可以补充介绍:我们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特别是以天气为多。教师可介绍由于英国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水特别多,随时都会下雨,所以他们出门时特别关心天气,就像我们中国人关心温饱问题一样,总是以吃、穿来打开话题等。打招呼的表达方式主要有“Nice to meet you!”“Nice to see you!”“How are you?”等等。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它们的使用对象,以及使用时的语境。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吸收和体验英语文化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片、互联网等多种手段,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新编实用英语》第二册第一单元“Music”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中西方音乐不同的魅力,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各类乐器的图片,并配以用该乐器演奏出的乐曲,还可介绍中西方一些著名音乐家的背景材料。通过声音、图像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弥补书本知识仅以文字为呈现方式的不足。与此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欣赏原版英文电影“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为使学生通过观看电影更好地体会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在影片开始之前可向学生介绍影片故事的时代背景。电影结束后及时组织学生对影片中的人物、内容等进行讨论和交流。再比如,《新标准高职高专公共英语系列教材》的《实用综合教程》第二册“An Empire Founded on a Mouse”,可介绍Walt Disney的动画作品及他的另一项杰作Disneyland和Disney World。在讲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教师可利用网络的无限资源自己设计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参观Disneyland和Disney World。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欣赏原版英文电影“Mickey Mouse and Christmas”(圣诞米奇笑哈哈),进一步熟悉Walt Disney所创造的动画形象及了解过圣诞节的习俗。

3.捕捉生活细节,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差异化的文化是生活趣味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捕捉生活细节,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进行中西文化比较,就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例如,我们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对龙有着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的皇帝被称为“龙(dragon)”,然而,在西方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为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杀掉了,因此用这个节日来庆贺解除灾难,感谢保护神。所以当学生描写一个人生龙活虎时,应用“He/She is full of vim and vigor.”而不是“He/She is as lively as a dragon and tiger.”。依照传统,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而白、黑两种颜色为“不吉利”的颜色。因此在重大节日或婚礼上会穿红装、挂红灯笼、贴红“喜”字。而在丧礼中,人们都会穿黑或白颜色的衣服,代表对已经过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和黑这两种颜色。外国新娘则穿白色,表示圣洁。在晚会上,女性穿黑色体现高贵。但是近些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中国人的一些观念也在悄悄发生转变,例如许多年轻人在自己的婚礼上也会选择披上白色的婚纱,以代表纯洁的爱情。再如,有些学生常用“peasant”来表达汉语“农民”,其实英语的“peasant”一词通常是指第三世界国家中贫困的和社会地位低下的农业劳动者,甚至含有“乡巴佬”之意。在中国的drugstore里一般仅售药剂,而在美国则可以卖食物、饮料等。再如“dog”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常被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如“走狗”、“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文化中dog却常含褒义,它象征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被视为家庭的成员,还常用来比喻人,如:a clever dog(聪明的人);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等。

4.完善第二课堂,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内容浩如烟海,而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毕竟有限,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了解西方文化。例如,举办英语文化专题讲座、英语竞赛、英语角和英语晚会、学唱英文歌曲、排练英语短剧等活动,以及鼓励学生多与外籍教师接触和交流,使学生直接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情况、文化生活、风土人情等。

[1]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 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4]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 刘梨.打好语言基础,提高文化素养[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 张逸岗.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应用能力[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 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外语界,2003,(3).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