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冲突的辩证分析及管理策略
2010-08-15魏巍
魏 巍
(重庆教育学院,重庆 400067)
师生关系是高校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大量的教学事实表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的互动关系上既有一致、和谐的一面,也存在分歧、对抗、冲突的一面。冲突作为师生互动的一种基本方式,常态地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之中。高校师生冲突指教师和学生,由于价值观、目标、地位、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不一致、对立和相互干扰的教育教学互动过程。
一、高校发生师生冲突的原因
1.师生角色和地位不平衡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教师所承担的角色被赋予了极高的社会意志和社会责任。教师受这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往往以教师的权威,采取传统的压制方式进行教学管理。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大学生追求平等、民主的自我意识、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提升。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当传统的教育观遭遇到新的教育需求,教师仍然遵循原有的教育方式,不可避免要发生冲突。
2.师生文化价值观念存在差异
在教育教学情境中,通常是以教师的价值观为主流文化。教师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原因,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已比较稳定。而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文化的变迁快速提供了多元的选择机会,充分释放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和个性,也使其对主流文化产生怀疑甚至对立。当师生的文化价值在教育教学互动过程中发生摩擦与矛盾时,都会自觉地对自己的文化价值加以坚守,冲突由此产生。
3.师生互动和沟通不畅
主观方面,由于师生双方在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事物可能产生不同看法,就会产生人际沟通障碍。客观方面,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导致高校资源紧缺,加大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阻碍了师生间信息的及时交流与传递。同时,教师往往凭借经验和想象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沟通方法上存在障碍,并没有真正接触到学生的心灵。
4.师生素质有待提高
师生冲突的发生还受到部分教师和学生素质不高的影响。有的教师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不高,而有的教师道德水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滑坡”,不顾教学质量一心向“钱”看,学生遇到这类型的教师会与其心理期望产生反差,继而产生抵触心理或行为。相应地,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不端正,无视课堂纪律,无故缺席,顶撞教师甚至挑衅教师权威,由此引发的师生冲突也不少见。
5.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
师生之间的冲突也反映在高校部分管理制度的缺位和滞后上。一些本该有的制度没有,而一些制度又过于僵化,没有及时根据形势更新。比如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服务设施、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学生的学籍处理、评优、贷款等等。学生不认同相关制度而据理力争,即使教师意识到某些制度存在不妥,但在制度改变之前教师的职责使其必须照章办事,使冲突一触即发。
二、对高校师生冲突的辩证分析
1.高校师生冲突的负向功能
一是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师生间的抵触情绪,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和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利于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严重的师生冲突可能导致教学工作中断,使正常的教学工作陷入瘫痪。
二是师生间的冲突破坏了学校安定团结的局面。极端的师生冲突可能导致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增大社会管理资源的付出。
三是对教师的职业态度产生消极影响。发生师生冲突后,教师难以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使教师经常处于焦虑之中,感到孤独、威胁、无能与无助,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四是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学生总是把对教师的情感泛化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发生师生冲突,学生会对教师产生疏离感甚至反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与信息就很难接受,导致学生丧失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正确的学习态度,产生学习障碍,致使学业不良。
五是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和良好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学校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的常常是负面评价,会对其自尊与自信造成伤害。同时,恶劣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容易造成学生不良的性格。
2.高校师生冲突的正向功能
一是有助于师生宣泄消极情绪,缓解师生因社会角色压力而产生的心理紧张,使双方的观念和价值在冲突中能得到集中和显性的表达,为师生冷静而理性地对话创造客观条件,避免心理问题积压而带来严重后果。
二是有利于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和凝聚。师生冲突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身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也使老师的意图愿望和情感态度清楚地传递给学生。冲突中的分歧和不一致消除的过程,就是师生间的相互依赖和凝聚的过程。
三是师生冲突可以促进教师的职业专业化与学生个体发展的社会化。师生发生冲突,使教师在知识、价值观、行为规范、教育机智与班级管理等方面提高职业能力;学生也能够在冲突中体悟自身与他人、社会的文化差距,以独特的社会参与方式加强对生活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教育教学理想境界。
四是可以实现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衔接沟通,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优化和制度重建。师生冲突促使双方理解对方的文化心理与价值,宽容和接受对方的文化理想,促进高校多元文化环境的构建,重建师生信任关系与学校规章制度。
三、高校师生冲突的管理策略
1.建立良好沟通渠道,加强师生沟通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基础是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是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给师生提供合适的交流机会。在传统的主题班会、师生恳谈会、校方学生意见箱、校长开放日等方式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利用网络的交互性、隐蔽性和平等性等特点,以网上公开邮箱、论坛、网络聊天等方式积极拓宽沟通渠道,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倾诉宣泄途径。二是要讲究沟通技巧。沟通中教师要积极倾听,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要创设处处尊重学生的气氛,教育学生时情绪不宜过分强烈,注重态势语言的作用,多鼓励少批评,尽量就事论事,不胡乱发泄等。有技巧的沟通,能使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有利于问题解决。
2.转变教师角色权威,增强教师人格魅力
转变教师角色权威,就是要用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正视师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理解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别性,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实现三重角色的转变:在教学方面,教师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和引进者;在班级管理方面,教师由管理者”转化为“指导者”;在人际交往方面,教师由“尊者”转化为“朋友”。
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是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其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丰富和更新本学科知识,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必要的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等;二是需要教师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改善教育教学方法,熟谙教学规律,善于进行教学反思,以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技能,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三是要求教师不断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更具“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气质,无论何时何地都以优秀品质影响、感染学生,以平和、理性、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逐步消除由师生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潜在的师生冲突因素。
3.加强学生教育管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对新时期的大学生,高校应注重加强三方面的教育,促进他们健康发展。第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加强大学生学风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我效能感。第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指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准确把握和表达情感,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和审视自己,处理好成功与失败、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来减少师生冲突的发生。
4.通过制度建设缓解高校师生冲突
高校还应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一是及时改革过时制度,补充完善现有制度的缺失,以合理的、科学的制度作为处理师生冲突的依据。二是充分认识冲突的正向功能,将一些冲突“制度化”,肯定和保证相关主体表达和发泄情绪的渠道和空间的畅通和价值,通过一些微小的以及“良性”的冲突缓解矛盾。三是健全教师考核评估体系,平衡教学和科研考核,重视学生的充分参与,真正对教师起到监督、促进的作用。四是实现制度出台过程民主化,凡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在正式出台前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调研,广泛平衡各方利益,减少摩擦与冲突。五是强化组织建设,建立大学生维权和申诉处理机构,通过机构协助调解师生关系,维护学生权益,转达学生合理要求和建议。
[1] 刘玮.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冲突的行为调查与分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2] 王金铎.试论新时期的师生冲突[J].中国教育科研与探索,2008,(10).
[3] 辜志强,赵敏.师生冲突的文化原因及其积极意义[J].九江学院学报,2008,(5).
[4] 严婉庄.正确处理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人际冲突[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2).
[5] 马乙玉.再议高校师生冲突:基于制度建设的视角[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