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分析

2010-08-15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6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心理

李 琳 李 艳

(1.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2.徐州电影剧场公司,江苏 徐州 221000)

国家和高校充分考虑贫困学生情况,在学生入学之初即为贫困生设立了“绿色通道”等资助,在校期间又设立了包括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贫困生资助体系,竭尽全力让每个学生接受平等的教育,这些措施从经济上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但是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往往被忽视。而对“高校贫困生”群体而言,他们由于经济压力较大引起的心理压力要比其他学生大得多,相对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或“心理贫困”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明显,自尊心过强

自卑心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鄙视等情感,是对个体的得失、荣辱过于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高校贫困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经济上的匮乏,但也受先前未接受较好教育的影响。贫困生往往来自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牧区等欠发达地区,当地的教育水平落后,对外界的认知水平没有城市中的学生高,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差,自卑心理明显,自尊心尤为强烈,不容许别人对自己开玩笑,更不能承受别人对自己的嘲讽。

2.妒贤嫉能,敏感多疑

受教育背景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个别贫困生入学开始在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如他人。面对他人较为宽裕的生活、较强的能力、优异的学习成绩等,极易产生嫉妒心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况,在贫困生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他们会对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耿耿于怀,在意很久、难以忘怀,对他人的嘲笑更是难以承受,甚至将他人的玩笑当作讥讽,产生复杂、矛盾而痛苦的心理纠结。

3.渴望交往与社交障碍相矛盾

人具有社会属性,每个人都离不开集体。贫困生也一样,他们希望和周围的同学、老师正常相处,但是一些贫困生因为自身的原因,往往自我封闭,在人际交往上缺乏信心,怯于参加人际交往活动,甚至经常找借口逃避参与集体活动,由此导致他们交往范围狭窄,与他人关系紧张,在人际交往中常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他们总以特殊的方式审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不轻易对外人吐露,长此以往导致心理产生障碍。

4.缺乏责任感,依赖意识较强

这是贫困生在学校学习后期较易存在的一种问题。部分贫困生从开始上学时就受到学校、社会的资助,对于自己得到的资助往往认为是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应得的,缺乏对社会资助的回报意识。同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意识,只要某个方面出现问题就寻求他人的帮助,不愿自己解决。

5.定位模糊,对未来迷茫

高校贫困生对自己的定位模糊,对自己未来十分迷茫,对自己的价值难以肯定。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是社会的弱者,需要社会的帮助,担心自己在走出校园的时候依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同时,有的贫困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到了新的环境要很长时间才可以逐渐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莫测更加重了贫困生对自己未来的困惑与迷茫。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学生来到大学,自身心理尚处于发展阶段,加之社会上“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很容易形成不良价值观。贫困生多数来自于偏远地区,见识不广,更是加剧了这一群体中个别人对金钱的渴望。自身的经济拮据与对金钱的强烈渴望之间的暂时性矛盾导致了贫困生群体的心理问题。

2.就业环境的强大压力

就业一直是大学生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加重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就业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视这就更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贫困生往往不善于表达,不主动与他人交流,面临就业的压力较大,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的心理问题。

3.高校资助体系缺乏人文关怀

目前,多数高校都有着面向贫困生的资助机制和体系,但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关怀疏漏。不少学校在新生到校不久后就申报、审批贫困生,在申报、审批的过程中以班级为单位参照该生日常消费情况投票确定该学生可否定为贫困生和定位等级,部分学校还将最后贫困生的建档结果加以公布。这种做法没有保护好贫困生的隐私,有的贫困生怕别人歧视不敢报、不实报,一方面没有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也给贫困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4.个人认知错误导致的心理问题

少数贫困生既不勤俭节约,也不愿参加勤工助学的工作,自尊心强又心胸狭隘,渴望独立却力不能及,眼高手低却心高气傲。他们肆意挥霍学校、社会给予的资助,将得到的钱用来买手机、电脑、MP3等贵重消费品,以满足个人的虚荣心。有的贫困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资助,认为受到资助就低人一等,强忍着强大的经济压力不说,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有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得到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对别人的帮助丝毫未存感激之意,最终导致这部分人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三、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进一步优化贫困生资助体系

在加大资助力度的基础上,高校资助体系应该加以优化,从细节上考虑到贫困生可能因资助操作过程不当而带来的心理问题。比如,在贫困生建档的时候就应充分考虑到贫困生的隐私和心理承受力。另外,增加勤工助学等需要学生通过自身劳动付出而得到回报的资助形式以使贫困生更易于接受,也更珍惜资助款项。

2.全方位做好心理疏导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是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师的疏导来解决的,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有效地解决部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在高校开设心理课程、心理咨询室,加大学生心理自助中心的发展,鼓励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集体活动,为贫困生提供一个公平参与集体活动的平台。同时,作为高校辅导员应主动观察和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动态,主动和贫困生交流沟通,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疏导、及时解决。

3.营造良好的班级成长环境,构建和谐校园

健康、和谐的校园风气对于在其中生活的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想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班级尤为重要,班级的学生干部应当把班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班主任也因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经常性地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将有助于贫困生融于集体中,逐渐培养贫困生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学生会、社团也应发挥应有的作用,将有着共同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经常进行交流和学习,开阔大家的视野和知识面,扩大贫困生的交际面。

[1] 张娅婧.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与对策[J].岱宗学刊,2008,(3)

[2] 袁岗.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与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心理感受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