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征探析

2010-08-15李志巧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6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道德

李志巧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0)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对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完全新型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它既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不同于古代的教师职业道德,不同于私有制条件下的教师职业道德,也不同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它具备自身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备独特的行业性特征

教师道德是教师处理和调节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殊道德要求,它与教育活动紧密相连,与其他行业职业道德不同,其行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道德意识处于社会道德的较高水准层次。道德意识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对思想意识方面的要求,包括教师的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信念、职业理想等,属于教师职业道德结构中的观念层次,也是道德结构的最深层次,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础。在道德意识水准上,教师道德较之其他行业有更高的要求,这是教育劳动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这种职业本身就决定着教师应当具备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教师道德总是处于当时社会普遍道德的更高水准层次。

第二,教师的道德行为必定是社会的楷模。教师道德行为与其他行业行为相比,具有更强的表率性和典范性。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作风、处世态度、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书+育人”,其榜样行为也就成了最好的教育手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对教师行为示范性的最好表达。

第三,与其他各类职业道德相比,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历史继承性。这是由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决定的,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教育传统,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并积累了很多教师道德的相关理论和公认的行为规范,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率先倡导并世代相传的“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教学相长”、“不耻下问”等思想和行为准则,至今仍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完整、统一、具有真正道德意义的规范体系。历史上任何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都不像今天这样,形成了一个内容独特、完整、关系明确的规范体系。

第一,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内容完整、目标明确。无论是在心理构成上,还是在道德指向的职业领域内,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都有了一个完整的内容构成。其心理构成主要有:教师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所拥有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从职业行为所指向的对象来看,教师道德主要体现在五个职业领域的相应目标构成上,即师生关系目标、职业标准目标、人格素质目标、学术素质目标、个人与他人关系目标。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就要在上述五个职业指向领域内提高教师的认识,使其获得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进而升华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职业道德具有发展性,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的交替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必然会发生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的道德要求必将被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准;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以及各类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也必将产生新的两难的道德选择,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面临着强烈冲击。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挑战,根据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我们应当放眼全球,不断吸收先进的道德观念,建立新的道德规范。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正是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社会主义特征

我国是社会主义东方大国,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于资本主义或历史上任何私有制条件下的意识形态。与私有制条件下的职业道德相比,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私有制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是作为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一部分而存在和发展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各个行业的职业道德都不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从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作为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部分或其一个层次,它调节着人们职业道德行为的目的和方向,使之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相一致。各个行业的职业道德只是结合本职活动的特点,使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隶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不能偏离共产主义道德体系。

第二,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调节教师行为的方向,使教师利益、高校利益和社会利益根本一致。它不同于以往任何私有制下的职业道德,虽然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目标,但其始终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之下,公有制仍然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主体和核心。教师个人利益和高校利益之间、高校利益与高校利益之间、高校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虽然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但这些矛盾都不是对抗性的,是可以调和的,道德作为调节人们利益关系的手段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行为调节方向必然是以谋求全社会根本利益为基础,实现教师利益、高校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根本一致。

第三,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不会自发形成,必须坚持用先进理论进行外部灌输。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反对自发论,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注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以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今天,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既不能简单地沿袭或移用旧的职业道德,更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要坚持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先进理论从外部灌输。如果不进行科学理论的灌输,即便是高校教师,也很难超越教师个人或教师集体的狭隘眼界。

四、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备较高的层次性特征

高校承担着不同于中小学校的特殊教育使命,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也不同于中小学教师。大教育家康有为很早就在他的《大同书》里对各级教师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要求,他说:幼儿教师应“师德慈祥,身体健康,资禀敏慧”;小学教师应“静细慈祥,爱抚婴儿而有耐心、有恒心、有弄心”;中学教师“学行并高,经验甚深,唯才德是视,行谊方正,德行仁明,文字广博,思悟通妙,而又侮人不倦,慈幼有恒”;而大学教师应当“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最好由“学有特长、术有专攻”、“学贯中西、体用兼备”的“通才”来担任。这一论述虽不尽完备,却也清晰地表达了对高校教师特殊的职业要求和道德要求。

第一,特殊的历史使命对高校教师提出不同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要求。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教育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国际竞争中更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和责任。高校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播人类先进文明的神圣殿堂,是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责任和义务。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职业要求,例如: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同时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二,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勇于创新、严谨治学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质。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勇于创新、严谨治学是高校教师区别于中小学教师的特质。具备创新精神,高校教师才能担负使命。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连接着人类文明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创新精神首先要求高校教师不仅勤搞科研,还要带领学生参与科研;不仅要精于所教授的知识,还要跟踪专业的学术前沿,抢占专业制高点,推动学术进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创”,这样才能为科技进步发挥作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35,45.

[2] 李晓星.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内涵[J].教书育人(普教版),2000,(13):39.

[3] 李志巧,大学师德建设的理论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7.

[4] 王新华,任军利.浅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12):97.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