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策略探析
2010-08-15吴艺
吴 艺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显性化态势,愈发引人关注,其中,心理危机现象尤为突出。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给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冲击,加之其思想不成熟、情感冲动,心理受挫的几率增高,大学生容易发生心理失衡,酿成心理危机,由于不能有效应对而导致极端事件时有发生,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亟待健全,而校园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重在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即建立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预警机制。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涵义与特点
1.心理危机的含义
CaPlan(1964)把心理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一般而言,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心理危机,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因此参照上述说法,结合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心理危机界定为:当大学生面对严重应激事件,且自己不能解决时所发生的心理失衡状态。
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危机的发生、发展与其他人群既有共性,也有其独特的地方。综合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易感性。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个体经历的事件本身。某些事件,发生在社会其他阶层成员的身上可能不足以造成心理危机,而大学生由于其心理欠成熟,缺乏社会的历练,其应对能力相对较差,故他们容易把一些并不严重的事件评定为应激事件,从而陷入心理危机状态。
第二,多样性。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事件呈现多样化态势,人格缺陷、自我认知偏激、教育缺失、恋爱情感受挫、家庭重大变故、学业压力、竞争择业受挫、人际交往矛盾冲突均可引发心理危机。同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王菊荣曾撰文指出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表现为焦虑危机、哀伤危机、失恋危机和自杀危机等类型,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干预。
第三,渐进性。虽然大学生心理危机不容乐观,但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多是由于个体所经历的心理问题未得到及时、有效缓解,长期积累造成的。一些轻度的心理不适,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完善以及大学生自身求助意识的淡薄,没有得到及时的干预和救助,或者干预和救助的措施不到位,而最终愈演愈烈,酿成恶性事件。
第四,隐匿性。心理危机发生后,大学生自身可能自知,也可能不自知,再加上相对其他人群而言,大学生通常远离家庭和亲人,居住在学校提供的集体宿舍,而且还存在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自己出去租房住,从而使其心理危机不能被及时发现。调查表明,发生心理危机的大学生,75%以上不会求助或没有求助。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存在一定的隐匿性,很难及时确知并提供专业的救助。
第五,代价大。大学生心理危机尤其是严重危机导致的自杀、伤人事件一旦发生,其社会影响非常恶劣。首先,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承载着家庭的期望,这些年轻生命的逝去将带给家人无法承受的痛苦,成为家庭毁灭性的灾难;其次,他们经过了多年的教育,正是发挥才智,大有作为的时候,如果选择了结束生命将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其三,有些研究者发现大学生自杀现象存在一定的传染性,容易引发周围同学的心理危机甚至自杀行为,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的策略
危机预警是指对心理危机进行早期的预测。通过对预警信息的评估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必要时发出危机警报,以减少危机发生的突然性和意外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具有预测危机、防范危机的职能,是一种超前的危机管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同时还包括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及心理问题时,各级相关人员要预先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及时的保护,防止过激行为和严重侵害事件的发生,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的目的。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第一,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可以合理地缓解与释放大学生潜在的心理风险,将问题消融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带来的巨大损失,同时也使心理学专业辅导人员从大量的危机干预工作中解放出来,致力于学生心理素养的提高,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第二,建立预警机制,可以加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形成认知和情感的协调机制,增强个体的危机承受能力,用来正确对待、化解心理危机,有效降低危机的发生率及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还可使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控制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以提高心理危机的拯救率,促进高校校园和谐、繁荣地发展。
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其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防患于未然
学校应成立相关部门,为大学生建立一份完整、准确、系统、动态化的心理健康档案。档案的内容应当包括:第一,背景材料。学生本人、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学生心理产生过影响的重大事件等。第二,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包括身体状况、学习和生活情况等。第三,心理素质及教育和辅导措施、过程。包括能力状况及教育建议,人格特征分析及培养建议,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过程,学习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职业能力倾向类型分析及指导等。第四,心理健康成长情况。包括学生入学后的适应情况,心理健康动态发展轨迹等,特别是人格、智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这样,便于心理危机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
2.探索心理危机影响因素,进行科学预警
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有其发生发展的特定规律:首先,从季节上看,每年春季和岁末年初是抑郁症、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导致自杀率上升。其次,从学年阶段看,第一年,由于入学适应不良、专业学习困惑、人际交往引发的心理问题较为常见;第二年至第三年,因学业压力、情感与恋爱、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引发的心理问题为多数;第四年,因就业压力、择业困扰、遭遇挫折引发的心理问题较多。第三,从人群、地域分布上看,与城镇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多一些;与男性大学生相比,女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多一些;与家境较好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多一些。这就要求教师、学生及心理学专业辅导人员注意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群体,深入细致地了解被观察者言语、行为、精神状态的变化,及时发现心理不适的个案、早报告、早疏导、早恢复。
3.构建立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全方位、立体化的形式进行运作,首先,学校本身应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其次,在学科教学中,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发展,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第三,应加强学生自身提高心理素养的意识与行动,通过组建心理学社团,自学心理健康知识,发放心理健康教育自读本,放映心理健康教育电影等途径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增强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降低危机发生率;最后,应充分发挥家庭的功能,及时与学生家庭成员联系,彼此反馈学生信息,要求家长配合工作,密切亲子关系,提供有利的情感支持,使学生具备坚实的后盾,增加其应对问题的信心与勇气,畅通其情感宣泄的渠道。
4.开发有效的心理危机问卷,健全心理危机的评估体系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预测应有客观指标,才便于评估。由金宏章等学者开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测验,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能从生理症状、情绪症状、认知症状、行为症状及自杀意念等方面检测大学生的心理功能;较为准确、全面地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能发现有潜在问题的个体,从而为危机预警提供客观指标,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早期干预。
5.设立班级心理巡视员,壮大心理危机预警队伍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存在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这使教师与心理学从业人员对其心理危机的发生与进展的干预与控制存在一定不便,所以,利用学生之间接触较多,联系密切的特点,可以在每个宿舍内部设立心理巡视员,建立宿舍——班级——辅导员——学院四级报告体系。可以事先对心理巡视员进行一定的培训,让其协助工作,及时报告存在心理不适的个案,做好这些个案人员心理素质的强化与情感的疏导、宣泄工作,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的自杀率低于美国,这和中国学生居住环境的集体化有一定关系,所以,利用集体的力量,保证渠道的畅通及相关人员的职业灵敏性,会使这一举措在心理危机预警中大放异彩。
6.开展特色生命教育,强化学生生命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对“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走出生命的误区,教育他们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这对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积极面对人生问题,走出心理危机,不轻言放弃具有重要意义。河南大学的刘济良教授对生命教育作了很好的诠释:“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生命教育的内容应包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体验生命、死亡教育等内容。通过这些信息的有效传递,应让学生学会体会生命的无常,珍惜自己,关怀别人;让学生张扬生命的光辉,乐于助人,形成良好人际关系;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感恩惜福,爱护大自然;让学生珍惜生命的价值,乐观进取,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开展特色生命教育,强化学生生命意识,必将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性教育空间,有效地降低心理危机的发生概率,遏制严重危机事件的发生。
[1]王菊荣,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发现与预防[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银德辉.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以大学生自杀事件为分析切入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章成斌.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面临的挑战[J].教育探索,2005,(2).
[4]王诗堂.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干预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7,(1).
[5]刘济良,等.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