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2010-08-15孙萍萍丁学恭
孙萍萍 丁学恭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高职院校一般由地方或行业主办,主要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的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但高职院校现有的管理机制基本上雷同于普通高等院校,体现不出高等职业教育突出技能培养、贴近生产第一线的特色,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唯有创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区域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
一、目前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1.组织结构问题
高职院校的部门设置基本上按行政管理模式设立,分为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行政部门包括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教务处、学生处等,教学部门由不同的院、系组成。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下的高职院校的这种组织结构,是以教学为中心,生产和科研是独立于教学之外的活动。在这种组织结构中,教学、生产和科研这三条线各自发展,相交而不相融,难以发挥对高职人才能力培养的综合保证作用。对于必须面对企业、市场进行广泛服务,才能提高竞争能力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这种组织结构影响了高职院校提高效能、效率的要求。
高职院校组织结构的设计方式雷同于普通高等院校,这种组织结构,机构臃肿、职能重复,突出体现为党政、后勤部门庞大,负担沉重,僵化的机构和职能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和地域经济发展要求,缺乏对市场化办学的快速反应;各层次管理幅度小,自主性差;决策过程取决于领导层成员意见,往往导致独断专行现象,教职工自主意识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2.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问题
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脱离市场经济的需求和企业岗位的需求,不顾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师资,盲目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资金投入预决算机制及监督保障体系,导致有限资金浪费,甚至投资失误等问题。
3.教学质量管理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片面的、错误的质量观念:首先,不少高职院校还是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在培养计划中,理论课时过多,没有做到“必须”和“够用”,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其次,大多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形式、学制、课程等弹性不足。第三,不少高职院校还是过分强调目标管理而忽视过程管理,造成了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和地域经济发展“适量、够用并能立即上岗”的要求。
二、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1.构建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类型,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产业结构、行业企业的岗位变化相适应。市场化和企业化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将不再也不应完全依赖于政府措施,而是在更大程度上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适应。因此,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管理机制,按照职业岗位去开发课程与教学,应是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方向。
2.构建扁平式管理组织结构
(1)实现高职院校管理从科层化向专业化的转变,加强职能部门的专业化建设,加强体现高职院校特征的校企合作管理组织的专职化建设。扁平化组织结构是以“地方为主”的,其成员管理是以“自主管理”为主。从本质上讲,学校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科层组织,多半应归为专业组织。因此,学校管理必须弱化科层化取向,强化专业取向,建立平等对话的制度和平台,让教职工广泛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以使学校组织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2)充分发挥系部的作用和功能,加重系部责任,转变学校角色,促使系部主动开发产业,抓教研、找市场,找准本系产学教研的结合点。
(3)完善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度,弱化精简非专业的行政组织机构。要综合考虑高职教育事业的特点,对整个管理制度系统都要做出新的制度安排,减少中间层次,提高工作效能,使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化和高效化。
3.低成本动态目标管理
(1)降低目标使用成本。变学科型教学设施投入为职业技能岗位设施投入,建立适应区域岗位需要的以技能培训教学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实践体系;变单纯高学历、高职称师资的投入为技能型师资的投入;与劳动保障部门合作,建立技能考核培训基地,缓解投入压力。
(2)降低目标管理有效成本。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体现在高职教育评价上,应注重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培养过程和就业结果。可由系(部)或二级学院决定其资源有效使用,通过学院监测其执行成果以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激励系(部)或二级学院自主管理资源的积极性。建立以系(部)为主的二级管理机制,由系(部)根据学院职能和经费划块管理,最大限度地减轻学院管理压力,避免造成职能重复和人力资源浪费,提高管理效率。
(3)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建立灵活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运行机制,必须充分激发系(部)办学的潜力,建立动态竞争机制,以学院目标监控和管理为依托,实现系(部)自主确定培养过程、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系(部)自主确定招生计划、发展规划,学院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招生与就业导向机制和目标评价标准。通过引入动态目标管理机制,充分挖掘二级管理的内在潜力和部分资源的有效使用,推动学校各部门在一个高效、协调、有序、不越轨的状态下共同竞争和发展,实现学校预期总体目标。以上机制的建立取决于下列因素:院、系两级管理的分权和管理压力大小的问题;系(部)参与决策的环境和参与意识;院领导层的正确决策和改革意识;院系(部)组织机构与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等。
4.创新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模式
(1)“协议式”合作框架。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大多签有合作办学框架协议,这个协议框架使合作双方形成了一种契约的关系,能使合作关系更加稳固。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同体“友嘉模式为例”,框架协议有如下几个要点:①以项目为基础。校企合作以具体的项目为基础,如订单培养毕业生、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等。②以合作委员会(或者其他组织形式)为纽带。双方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协商合作事宜。③互惠互利、责权利明确。从法律的范畴约束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履约及违约责任等。
(2)“订单式”培养模式。重点强调校企双方的“双向介入”,特别是注意了企业对学校为其定向培养人才各个环节的介入。其他合作的企业都派有专人负责与学校联系,从学生的招募到教学计划的确定,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到师资的培训,双方共同参与培养的各个环节,确保“订单”的规格与质量。
(3)“全程式”合作管理。从招生、组班、教学实施到日常管理,校企双方始终紧密合作,并按照企业相应的要求进行细而全的管理,努力做到管理到位,管理到人。而且能根据企业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各项活动。
(4)“互惠式”责权纽带。双方在合作中形成一个互惠互利、责权利明确的合作机制。作为学校一方,既有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的优势,努力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的义务,同时又有从企业一方获得投资的回报和要求企业为其获得的人才“埋单”的权利。同样,作为企业一方,既有为所需人才教育付费并提供相关支持的义务,又有要求学校按质量与数量提供合格人才的权利。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企业购买培训成果机制,这个机制的形成,不仅使学校获得了发展所需的经费,而且使企业主动介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促进了培养人才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5.可持续发展与管理决策
(1)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对目前高职院校的超常规发展和资金短缺,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资源配置。根据地方区域市场需求和学校固有条件,调整自身的专业发展规划,突出特色专业,这在一程度上可以形成和挖掘高职院校自身潜在的竞争力,形成规模效应,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学院资源和经费的浪费。另外,通过专业教学设施竞争优先权,可以保证学院设施的有效利用。
(2)目标效能评价与激励机制。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是高职院校适应市场的重要目标之一。过分强调规范管理,讲究教学过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往往有悖于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因此必须建立和正确评价系(部)办学效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充分发挥系(部)办学的创新意识和潜力。
[1]高福廷.建立新机制注入新活力[N].光明日报,1998-12-02(4).
[2]杨和平.论高职院校经营[J].教育与职业,2005,(9).
[3]史慧武.改良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设想[J].教育探索,2009,(2).
[4]陈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5]邵红军.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借鉴[J].科学教育,2007,(11).
[6]叶广荃.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与借鉴[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7]张玲玲,嵇小怡,倪小敏.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综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