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中的道德失范及对策
2010-08-15赵玉娟
赵玉娟
(香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 香河 065400)
一、体育道德失范的主要形式
体育道德归属于职业道德范畴,所谓体育道德,就是指体育工作者以及一切体育活动爱好者,在从事体育竞赛和参与体育活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体育伦理学认为,体育道德包括社会体育公德和体育职业道德,进而体育道德划分为运动员道德、教练员道德、裁判员道德、体育教师及科研人员道德和体育观众道德。
当今竞技体育事业迅速的发展,我们在充分肯定体育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竞技体育运动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传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奉献精神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金钱、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为了“赢得”或“保持”比赛胜利,取得更多自身利益,将竞赛中公平竞争道德原则置于脑后,竞技体育中道德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
1.兴奋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金钱和荣誉的追求越来越强。在世界体坛,兴奋剂就像滋生在竞技体育上的恶性毒瘤,始终与竞技体育相伴相生,近年来更是屡禁不止、迅速蔓延、日趋猖狂。在竞技体育中,兴奋剂的使用严重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败坏了体育道德,损害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影响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从1968年国际奥委会(IOC)实行药检以来,截止到1996年亚特兰大运动会的28年间,仅在田径项目中,世界各国记录在案的药物违禁案例就有140多起,其中不乏奥运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所以体育界反兴奋剂斗争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我们需一边通过各种强制措施加大反兴奋剂力度,一边应积极倡导真正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以达到真正健康、公平、竞争。
2.假球、黑哨、裁判不公
假球、黑哨在足球比赛中时有出现,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此每逢足球比赛,观众席上常常座无虚席,甚至有些足球迷会花大价钱站着去看比赛。但是,有些运动员和裁判员作出的违背体育道德的行为,实在令观众不满。有些运动员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不顾全队的声誉和观众的意愿,在运动场上踢假球,令观众们十分不满,以致会出现“球迷闹事”事件,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秩序。裁判员应该坚守原则、秉公执法。裁判员错判、漏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些裁判员违背体育道德,临场故意错判、漏判、吹黑哨,甚至有的使比赛结果本末倒置,这就给运动员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公正的哨声可以改变运动员的情绪,降低运动员的信心,给运动员心理造成很大的负担以致激怒运动员发生打架斗殴事件。
3.运动员虚报年龄
在竞技体育比赛中还出现了一些“虚假年龄”的不道德现象。对运动员来说,运动生命是弥足珍贵的,同时,为了体现竞赛的公平公正,许多运动项目都对运动员的年龄做出特别限制。为了“延长”自己的运动生命,为了能参加自己本没有资格参加的比赛,“聪明”的运动员、教练员纷纷采用更改年龄这种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多年来已成为体育界公开的秘密,大家心照不宣,联手打造了一个个自欺欺人的骗局。
4.地下赌球
近年来,一些城市的“地下赌球”活动,在规模和范围上都有较大的发展,极大地扰乱了社会管理秩序,破坏了社会主义风尚,已经成为治安查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地下赌球”活动作为一种赌博方式,大肆宣扬的是“不劳而获”的思想意识,严重地违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严重地腐蚀着参赌者的心灵,尤其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更是无法估量。
二、防范对策
1.加强伦理道德教育
(1)加强机构道德建设。机构道德主要是指“机构首脑及其决策的道德规范,一般是由机构规章和公务的主要执行人表现出来。这是机构管理目标的行为格式。”机构道德的作用远远超出并制约着职业道德,在体育竞赛过程中,决策者的倾向、言论、形象及他们对不良倾向和违纪行为的处理态度,会形成道德舆论导向,对于运动员、裁判员和观众的道德规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2)加强个体道德建设。第一,要加强对运动员的道德教育。由于运动员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一个问题。因此,加强运动员的道德教育,要从人文素质教育人手,只有打下了深厚的人文知识基础,他们才能从心灵深处将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崇高的信仰,从而自觉地遵守运动员的各项道德规范。第二,要加强裁判员和教练员的道德建设。绝大多数运动员是在教练员的唆使和指导下服用兴奋剂的,因为运动员金牌和奖牌的数量将抬高教练员的身价。因此,国际裁判组织和国家体育组织要把对裁判员和教练员培训与教育纳入科学的管理轨道,从一个方面防止竞技体育道德的滑坡。第三,要加强观众的道德建设。观众的道德水平根植于各民族深厚的道德土壤中。观众道德水准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民族道德水准的普遍提高。而对体育狂热者的道德教育似乎没有标准可循,要较多地依赖法律手段。第四要加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建设。科技工作者已是体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成果直接或内化于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如果科技工作者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兴奋剂种类的增加和反检测手段也不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科技发展带给体育道德的难题也会更容易解决一些。因此,制定体育科技工作者的伦理道德规范将是国际体育组织的重要任务。
2.加强法制建设,增强体育法制观念
由于多方面原因,体育法制建设还十分薄弱,类似打假球、运动员参与赌球、有组织服用兴奋剂等有违体育道德的事件,目前有些还无法运用法制予以惩治。在既缺乏自我约束又少有外部制度强制的情况下,竞技体育领域的道德问题显得愈来愈严重。过去人们总是过分依赖于思想教育,认为只要做好思想工作,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就可以使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怀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实际上,思想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若没有科学完备的竞技规则,没有对违规者严厉而公正的法律惩罚,部分人脆弱的道德心理防线远不足以抵挡商业化过程中巨大的利益诱惑。可以说,没有法律、道德和各种规章制度,竞技体育根本就无法生存。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在价值取向日趋统一的过程中,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国际体育法规将成为可能,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增强体育法制观念越发显得重要。
3.加大社会对体育从业人员的道德失范监督力度
体育道德是一种“软”约束,体育道德制度保障及其实施,离不开外在舆论的道德监督。道德监督主要是指借助社会舆论的赞许或谴责,通过道德评价对运动员行为作出善恶判断,并把这种价值判断反馈给行为者本人,调动体育从业人员荣辱感和体育道德良心,使其为自己道德的行为感到自豪,并发扬光大这种行为,对自己不道德的行为知耻、愧疚,并及时改正,从而培养体育从业人员知善知恶的能力和从善去恶的态度,树立正确高尚的体育道德观。体育道德监督还包括对体育道德立法者的舆论监督,使体育道德执法者能够做到学法用法、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前,要健全和大力加强体育道德监督,开辟多种监督渠道,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大众传播工具,实行不定期检查、评比等发挥社会舆论的力量,从而使体育成为扬善抑恶的“道德法庭”,成为强有力的道德监督工具,从而使体育从业人员形成道德价值上的共识,唤起其道德参与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体育道德新风尚。竞技体育中,体育管理者的观念、倾向、言论、形象及他们对不良倾向和违纪行为的处理态度,都会形成一种运动道德舆论导向,对于体育道德规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各级体育官员、教练员的管理、考评要全面、实际、量化,杜绝那种只追求当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的现象。
4.加强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兴奋剂检测和处罚力度
在对反兴奋剂的使用中,首先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其次要重视和加强反兴奋剂药物检测技术与方法的科学研究,提高对兴奋剂的检测水平。建议政府机关大幅度增加反兴奋剂科研经费,成立专门的国家反兴奋剂机构,并配备足够的专职工作人员。加大兴奋剂检测和处罚力度,首先加强兴奋剂检测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各项检测制度、方法、手段。加强国际间反兴奋剂的合作,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其次建立国际反兴奋剂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世界各国的兴奋剂检测制度,特别是不定期地赛外检查制度。完善对兴奋剂的处罚办法,采用更加严厉的惩罚措施。凡涉及违禁药物使用的人员均应受到相应的处罚,加强海关的稽查力度,堵死从国外走私、携带违禁药物。特别是对那些提供、指使、劝诱、蒙骗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人员,作为我国反兴奋剂立法打击的主要对象,要依法严惩,除判处罚金外还应追究刑事责任。
5.有效打击“地下赌球”活动
各级公安机关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尤其要结合已经侦破的“地下赌球”活动的典型案例,大力宣讲赌球的违法性、虚假性和危害性,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足球爱好者把“地下赌球”作为垃圾从足球文化中分离出来,建设健康、文明的足球文化。根治地下赌球这一社会毒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相关各部门如国家体育总局、公安部门、网络管理部门、金融部门甚至外交部门要密切协作配合,共同制定各种策略多处出击,才是解决地下赌球的有效途径。
三、结束语
竞技体育领域中所存在的道德问题,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有体育自身的因素,既与主体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质有关,也与制度和体制相关。在竞技体育道德建设中,既要注意体育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又要注意体育道德的贯彻落实;既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又要加强社会舆论导向;既要引入体育行政的监督机制,又要建立和健全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体系;既要重竞技体育运动的特点,又要把道德要求与体育竞赛的技术性规则具体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体育道德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体育道德逐步深入人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解决竞技体育道德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和杜绝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以确保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1] 王革,卓莉.浅析21世纪竞技运动中体育道德问题及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3):100~103,109.
[2] 王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道德失范的探索[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
[3] 闻兰,任红勇.对我国裁判执法走向制度化的社会学分析[J].体育与科技,2007,(5):65-67.
[4] 王相林.产权、制度与公平竞赛——解读“假球黑哨”[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4,27,(6).
[5] 苏哲.论主流意识形态对道德建设的引导作用[J].道德与文明,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