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回顾与启示
2010-08-15孙银东
孙银东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银川 750021)
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回顾与启示
孙银东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银川 750021)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几十年来,国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艰难曲折、跌宕起伏,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国外社会主义改革进程大致经历了初创期、探索期、高潮期等三个历史阶段。以史为鉴,回顾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如下启示: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必须结合本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靠人民,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渐进式改革。
国外;社会主义;改革;启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需要改革,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但如何对待改革,怎样进行改革?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态度不一样,做法不一样,当然结果也不一样。纵观历史,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艰难曲折、跌宕起伏,最终走向了资本主义全面“和平演变”的结局。曾几何时,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大失败》一书中断言:“社会主义是 20世纪的产物,也必将终结于 20世纪。”但具有重要国际地位和影响的社会主义中国却在改革开放中崛起,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在中国加大改革的步伐,稳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回顾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程,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将有助于明确改革方向,坚定改革信心,不断推进和深化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1 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进程
1.1 改革的初创期
社会主义理论与运动最早兴起于西欧,而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一个国家确立并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却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领导者和建设者,一开始就遵循着社会主义必须改革的历史逻辑,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列宁成功地实施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改革,调整和改变着经济建设策略,力图恢复并发展经济,尽可能改善劳动人民生活,在极端险恶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并巩固了布尔什维克政权,翻开了人类历史的社会主义新纪元。但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新政权的时间只有短短的 6年,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进行改革并推行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在 20世纪初及以后的一定时期里,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在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取得卫国战争胜利,集中优势搞经济建设,稳定多民族关系等方面,无疑具有无可替代的明显优势,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有其明显不足,主要是:严格的计划限制了市场从而限制了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够健全,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决策失误得不到社会有效监督和及时纠正等。
1.2 改革的探索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指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所经历的曲折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探索时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经历了 40多年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前后呈现出三次浪潮。
第一次改革浪潮发端于 20世纪 40年代末、50年代初南斯拉夫以“工人自治”为中心的改革运动。南斯拉夫是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改革运动中的首创者,尽管南斯拉夫在 20世纪 40年代末的社会主义改革步骤并不大,但却遭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尤其是斯大林等人的坚决反对。同后来苏联干预东欧国家改革的状况不同,铁托并没有被压服,率先突破苏联模式,掀起了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经济改革运动,走上了一条与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不同的“自治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 60年代初,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又掀起了第二次改革浪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联以“社会主义大家庭”家长的身份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内政的武力干预,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停滞的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各国的改革进入观望期,改革一时淡出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舞台。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技术以及生物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正蓬勃发展,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呼声又起。匈牙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也开始了改革的尝试,相继出现了“波匈事件”和“布拉格之春”。但是,改革在苏东并没有形成大气候,更没有为社会主义带来实质性的发展和转机。
2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些国家再次掀起了改革浪潮。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苏东前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加快了改革步伐。1985年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进行改革,加快了苏联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步伐,最终导致了 1991年 12月的苏联解体。同时,他不但不再干预东欧各国的改革,不再制止东欧各国的反社会主义活动,反而鼓励和要求东欧各国领导人按照他的所谓“新思维”,实行违反社会主义原则的“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陷入朝不保夕的危险境地,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苏东社会主义接连易帜。
1.3 改革的高潮期
苏东剧变的巨浪不仅袭击、破坏了世纪之交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正常进程,也严重影响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正常发展。苏东剧变后,现存社会主义国家坚守阵地,寻求发展,继续社会主义的探索。越南、老挝、古巴、朝鲜等国家为防止苏东剧变的历史重演,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开展了“反和平演变”斗争,取得不一样的进展,大体上说有两种情况:一是越南和老挝的改革持续进行,发展较快,成绩较大,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有了明显进步,改革已惠及社会各方,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二是朝鲜和古巴的改革进展相对小些,尤其是朝鲜,由于国内外一系列问题的干扰,社会主义改革几无实质性动作,就政治经济的主要方面而言,基本上仍沿袭旧制。尽管越、朝、古、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反对西方多党制,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面都有共同点。通过一系列斗争和调整,越南、老挝、古巴、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高扬社会主义旗帜,改革进入高潮期,社会主义焕发新生机。
2 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启示
苏东剧变以来,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稳定的局势,重启了改革和探索发展的不同阶段。但是,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各种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回顾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如下经验教训和启示:
2.1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结合本国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最先进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社会主义改革作为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直接参加的伟大实践,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才是一种自觉的实践。而且,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社会体制改革,而且包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变革。而要更新思想观念,变革思维方式,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在改革进程中,只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苏联东欧改革失败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因此,社会主义改革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2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要依靠人民,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决定社会主义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正是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的参与下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人民群众同样是主力军。所以,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才得以巩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2.3 社会主义改革始终要以发展生产力和经济建设为中心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尽快把经济搞上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从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事实证明,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再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计划与市场、公平与效率问题,从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4 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要实行渐进式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从上世纪 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掀起了突破苏联模式的改革浪潮,但它们未能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准备不足,只是在国际国内局势紧张时才匆忙扯起改革大旗,而在改革遇到阻力、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国内外批判攻击时,却又偃旗息鼓,出现停滞和倒退。现有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从苏东前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激进式改革导致改革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只有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协调进行的渐进式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1]高放,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杨双.国外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1):91~96.
[3]秦宣.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兼谈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经验 (一)[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8):7~10.
[4]秦宣.改革必须依靠人民 改革成果必须由人民共享——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经验 (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1):12~15.
D18
A
1674-6341(2010)01-0148-02
2009-12-06
孙银东 (1976-),女,吉林白城人,讲师,法学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卢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