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开传统文化与西式文明碰撞下的近代社会
——读邵雍先生《中国近代社会史》

2010-08-15王桃明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西式文明传统

王桃明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3)

打开传统文化与西式文明碰撞下的近代社会
——读邵雍先生《中国近代社会史》

王桃明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3)

传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下的中国近代社会,虽有西式文明的强劲冲击碰撞,却不能止步近代社会生活的不断败落和社会问题的更加积重难治。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各种状况的述说和揭示,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仍主要在于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固有弊端之因素,但又谨慎地提出了正确的认识清楚这种社会通病才有可能解救这个社会的观点。

传统文化;西式文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

2008年,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邵雍先生出版了《中国近代社会史》一书。今年以来有幸拜读了这部历史社会史著作,感觉到论述内容详细全面,引用文献资料丰富,注重古今中外类比等。该书对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社会面貌作了全景式描绘,让人们对这一百多年来的近代社会生活状况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全书共有五章,内容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生活、人生历程、社会问题等,重点阐述了近代社会以来外力入侵、战争频繁、地方割据、外国租界的存在对于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主要讨论了各社会阶级、阶层、组织生存的历史条件,成员构成以及各自分布的地域,并从社会结构运行的整体性来考察了各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深刻说明了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古代传统文化对于近代社会的广泛影响,以及在西方文明撞击下中国近代社会的重大改变。正确解释了社会问题是严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生活的负面表现,以及社会通病的积重难返和难以根治,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根本国情之一。

一、传统文化主导下的社会结构和组织

社会结构是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是结构要素的有序排列。[1]51传统文化下的社会结构主要由官、民、贱民构成,其中官由处于等级制顶峰的皇帝,和最接近皇帝的皇室成员的宗室,及归属于皇帝的百官大臣组成。皇帝是全国掌握着至高无上权利的统治者,宗室是皇帝的亲戚子孙,百官大臣是处于京城地方的九品十八级和未入流的文武官员。民分为良民和贱民,士、农、工、商“四民”是良民,士是具有秀才、举人、进士等功名的未仕知识分子。清代的士绅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诸方面享有许多特权,是一个统治社会的特殊阶层,相应也要承担更多的职责。清末废除科举制后,社会上出现了受西式文明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阶层。农就是在封建土地上进行自给自足经济的农民,这是一个很广大地位低的阶层。工是掌握了一定技术的工匠,受资本生产关系的影响,出现了使用机器的近代工人。商就是位列四民之末的商人,但近代出现了商人地位上升的变化,成功的商人还成了资本家,组成了一个新的阶级。另四民之外还有四业不居的游民,在近代游民的数量很多,属于流氓无产阶级。贱民包括奴婢、世仆、乐户、丐户、优伶、隶卒等,他们处于等级制的最底层,各个等级在法律和社会上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清代的贱民等级又可分为四个等第。[2]47良民和贱民之间有“良贱不婚”的规定,又有“除贱为民”的做法。

社会组织是一定数量的个人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组织。家庭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自氏族社会瓦解后就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一个最重要的血缘组织。在家庭基础上依靠血缘宗法关系结合而成的家庭群体叫家族,而同一祖先繁衍下来的家族则组成一个宗族。宗族组织对于家族内部的阶级分化起了阻碍和掩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清王朝的统治;但是族权的过度发展,对族众的有力庇护以及宗族之间的械斗又对清王朝的统治产生消极影响。[3]411近代职业性组织有行会、同乡会、会馆公所、同业公会等,行会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历史产物,同乡会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的经济和政治目的所决定的。宗教性组织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西方宗教与东方宗教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支配社会的,后者是依附社会的。非法性组织有会道门、帮会、土匪等,会道门是社会下层的集团,帮会和土匪是由于清代人口猛增、游民队伍庞大统治腐败及社会恶化所造成的结果。另外还有学会、立宪团体、商会、农会、童子军新式社团。

二、西式文明碰撞下的社会生活和人生

人类有史以来赖以生存的最普遍的日常生活,是千百万茫茫众生的世俗生活。人的世俗生活首先包括衣食住行,它是社会基本的物质生活内容,传统社会中每个人的衣食住行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和阶级差别。服饰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制作材料主要是受社会条件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条件的影响。服饰的色彩很有讲究,如清代皇帝专用黄色,庶民不得穿缎绣,衣服只能用蓝色。但近代渐渐有了变化,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的“剪辫易服”,剪辫就是剪除满清强令的蓄辫,易服就是改穿规定的服装。这在民国后越来越流行,还兴起了西服热,女性服饰更是变化巨大。近代农民和工人总体上生活在贫困中,衣着不但很褴褛,且可能衣不蔽体。“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饮食的重要性,是维持生命的第一要素。近代虽贫穷落后,但饮食之讲究却从不稍衰,难怪孙中山说: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4]98各级官员的公款吃喝是近代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而那些贫穷的农民和工人的饮食却极端简陋和低下。清代是茶馆的鼎盛时期,上海更是遍布大街小巷,随着茶馆种类的变形,茶馆的价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的数量和层次。随着西式文明的到来,西餐业在上海出现并迅速发展以致产生重要影响,它促使了饮食业的多元化,影响了传统的饮食方式和餐制,完善了食品卫生及餐馆管理制度。住宅是主人身份、地位、财产的重要象征,安居乐业一直是广大人民的期盼。传统社会对各级各行住宅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不能随便“逾制”,近代的住宅多为砖木结构,内外有象征意义。住宅样式与西方民居很不相同,地域性很大,上海成了万国建筑博览馆。近代工人和农民的住屋条件很差、很简陋,乡村茅草屋随处可见。交通是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的,随着社会的变迁交通工具在不断改进和更新。上海传统的代步工具由独轮小车、肩舆、西式马车、人力车,到三轮车就对道路提出了改进的要求。近代社会史上真正代表交通工具质的进步的是电车、汽车的出现,但它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车夫的生计。

婚姻是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社会稳固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代的婚姻形式有包办的、买卖的、早龄的、年龄差异大的、非常态的、一夫多妻的。1895年《万国公报》发表传教士林乐知的译文,介绍西方一人不得娶二妻的婚姻制度,于是一夫一妻舆论兴起。受西式文明影响的通商口岸,一些接受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在婚姻上突出婚礼的法制性和契约性,于是出现文明结婚。苏区土地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婚姻立法,它对于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起了一定的作用。传统社会对妇女的守贞守节是很严格的,特别是广推理学的明清时代,对婚前女子的贞洁看得很重要,对妇道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对守了节的妇女给予支持和表彰,这些做法所形成的结果是泯灭了人性,残害了生命。传统文化推崇孝道,表现在丧事中就是提倡厚葬,传统形式的葬礼十分讲究,落葬的时间和地点很看重,主要以土葬为主。然随着西式文明的影响,这种安葬习俗也在发生变化,如开追悼会、送花圈等。

近年来历史研究领域有人提出“赋历史以性别意义”的呼吁,女性出生和结婚后的不平等待遇及求学与就业问题无疑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社会性别制度的表现和运作的因循延续与变化有其独特的原则和模式,女性出生后就受到传统文化下的待遇如溺女婴、童养媳、缠足等。特别后者“残毁肢体、阻阏血脉”,完全剥夺了妇女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且殃及整个社会,“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子姓”。[5]35近代出现了有组织有意识的反对缠足的言行和呼声,这首先在西方教会中开始,如立德夫人,后有本土大量有识之士如郑观应、梁启超等。结婚后的女性在家庭关系中夫妇是配轴,是尊卑关系,婚姻只是为家族增添新丁、延续子嗣的工具。传统社会妇女地位十分低下,受“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影响,妇女得不到学校教育的机会,即使在西式文明影响很大的近代情况也很严重。女子就业方面的职业有工人、店员、招待员、佣人、舞女、妓女等。

在艰难困苦中生存下来的女子到了非常时期,还是很难逃掉当牺牲品的命运。近代社会由于战事不断和社会混乱,妇女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性侵犯尤为明显和残酷,日军所谓的“慰安妇”问题就是证明。妇女解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近代社会虽有西式文明的持久和强劲影响,但妇女解放问题仍是冰山一角。有人说太平军中有女军官,妇女照分田和废除缠足等许多有关妇女的法令和规定,但不能据此说太平天国推行了妇女解放的政策。严复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妇女观认为“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西差别在于“自由不自由异耳”,并提出要“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6]23主张男女平等、男女并重,反对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对于妇女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他认为妇女也应有参政权、平分土地权、受教育权等。土地革命和抗战时期,共产党对于妇女解放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和做出过一些的努力。

三、积重待治的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不平等的社会结构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生活的负面表现,各种社会组织对它的态度又是千差万别。近代社会由于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列强侵入、社会失控,产生了贩毒、走私、卖淫等丑恶现象。毒品是万恶之源,清末烟苗禁种和反禁种的历史是社会政治中一个重要课题,那时烟土盛行和毒祸蔓延。1906年清廷最终发出禁种上谕,虽实行过程中受到不少抵触,但各地烟土统捐局的裁撤标志着发动禁种运动的阶段性成果。然也应看到造成烟农与政府对立乃对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根本利益和农民现实利益的矛盾,也有禁种后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使生活负担加重的无奈之举。民国时期毒品仍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以致1929年公布了新的《禁烟法》。私盐是封建国家食盐专卖制度逼迫下的非法产物,这种国家对食盐实行专卖禁止私人经营的制度长期存在。清代对食盐实行官督商销的制度,百姓买盐有固定地点不得越界。走私食盐先从享有垄断食盐销售权的盐商那里收购食盐,并弄到贩运的通行证引票,后涂改定额定区以挟带更多数量的盐。[7]87盐枭走私是一种有组织、有武装的贩私行为,太平天国时期各色盐枭达到了相当多的人数,他们成分复杂、结党成群,有的在清军和太平军之间跳来跳去,成为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行乞在古代社会就存在。1853年小刀会起义后的上海乞丐人数大增,他们行乞时的方式多种多样,年龄大小不一,与普通工人相比他们的收入是不低的。有些乞丐按籍贯来分,有的有丐头,由于数量越来越多,租界当局拿他们也没有办法。对乞丐的救助华洋各界都做过一些措施,如1868年租界方面设立乞丐收容所,开放一批住房收留中国贫民。[8]631民国时期上海仍存在庞大的乞丐群,大量的乞丐必然会使他们行乞更加困难,也会对社会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时期国民政府和社会各团体也对乞丐进行过一些救济,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妓女的兴衰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表征,近代日本人在华从事的卖淫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国民政府时期娼妓问题仍很严重,为了树立形象曾进行过禁娼活动,如1928年内政部发布《保障女权令》。1949年后的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开展了禁娼斗争,把它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涉及面广和政策性强,经过有计划有方法的大力整治,使这种数百年来丑恶的社会现象在中国基本上消失了。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经济、政治等因素的不断作用下缓缓造就的,到明清时代这种文化可以说是比较完备了,可同时也是根深蒂固了。明代开始的“西学东渐”到清末后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西式文明给了传统文化以强劲的冲击和碰撞。但个人认为,在中国近代社会传统文化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西式文明只是一个配角,这种配角的情况特别表现在文化和思想领域,也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中国近代之社会生活的不断斑杂和败落,以及许多社会问题的更加恶化和难治。邵雍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近代社会的百色图景,让我们认识了这个社会的种种痼疾。先人有云“识己才能救己”,当我们像西式文明生活下的西人一样先清楚的认识自身的状况后再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也许这时的我们才有可能把陷于这个种种痼疾下的人们解救出来而走上真正的现代文明之路!于此这也就是写下本文的最大意义之所在。

[1]约翰·威尔逊.结构社会学概论[J].国外社会学,1987(3).

[2]经君健.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3]郭豫明.中国近代史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张岱年.建国方略扫描版[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M].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6]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完颜绍元.市井江湖流氓世家[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

[8]工部局董事会会议记录·第3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010-09-13

猜你喜欢

西式文明传统
请文明演绎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漫说文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新时期下西式面点制作的创新发展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对不文明说“不”
国际学校:留学无需“小别离”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