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阳光教师”心理素质研究

2010-08-15仲稳山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阳光心理健康院校

仲稳山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泰州 225300)

一、高职院校“阳光教师”概念的提出

2003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针对中国教育中存在的“灰色现象”,首次提出“阳光教育”的概念。他认为,“阳光教育”就是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面向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教育。2004年以后,湖北省的部分中小学参与了“新阳光教育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研究“阳光教育”的理论时,发现该理论不仅能指导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同样具有指导价值,于是在同年7月成立了课题组,对高职院校“阳光教育”的目标、内涵、实施办法及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发现,要实现高职院校“阳光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也叫“阳光学子”),必须要依靠高素质的“阳光教师”来施行“阳光管理”,至此,“阳光教师”的概念首次被应用到高职院校。

在界定“阳光教师”的内涵时,课题组根据阳光的光明、温暖、多彩、和谐、均匀等特质,提出高职院校“阳光教师”应该具备如下特质:①具有公平公正公开的意识;②具有质朴、纯真的人性;③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健硕的体质;④具有活力四射的激情;⑤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⑥具有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⑦具有包容他人、接纳自己的胸怀;⑧具有为学生探路、引路的精神;⑨具有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能量;⑩具有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情怀。为区别于普通教师,课题组将高职院校“阳光教师”定义为具有坚定信仰、崇高师德、健康身心和质朴人性,对教书育人工作充满激情并得到广大学生高度认可的在职教师。

二、高职院校“阳光教师”的心理素质内涵

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其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觉实践中形成的心理品质。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阳光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即要具备高水平的智能素质(学业智能素质、学术研究智能素质、创造智能素质)、明晰的职业角色意识(职业动机、职业效能感、职业价值感、职业道德感、职业理想与追求)和社会心理素质(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调控能力),另外还必须具备如下十点特质:

1.具有积极、“阳光”的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心情。它像染色剂一样,会使人以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所有的事件,使所遇到的各种事件都具有当时心境的性质。心境持续的时间短的只有几个小时,长的可到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积极乐观的心境能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有益于健康;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人活动的效率,使人变得消沉,有损于健康。“阳光教师”有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心境,但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情绪调控能力,能将消极的心境迅速地转化为积极的心境,因此“阳光教师”总能够让积极的心境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会用这种积极的心境去处理各类事件、去感染所教育的学生。

2.富有战胜困难的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激情往往是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激情是一种情绪的催化剂,在激情状态下,“阳光教师”能完成平常完成不了的任务,发挥出自己意想不到的潜能。“阳光教师”面对挑战,可能会产生一时的挫败感,但一旦激发出激情,便能勇往直前。处于激情状态的“阳光教师”更加纯真、质朴而富有魅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勃勃生机。

3.具有坚强的意志。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阳光教师”一旦确定下自己的工作和奋斗目标,便会充分利用各种能够利用的有利因素,排除各种困难和险阻,用实际行动去兑现自己的诺言。

4.具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心理动力系统中最基础的心理成分,是个性积极性和心理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人类的需要可以归纳为个人与社会需要两大类型,生理、心理和社会三大层次。从个体主观出发的需要为个人需要,它包含两个层次,即第一层次的生理或生物性需要,第二层次的心理性需要(包括心理安定、精神愉快、心理健康和美的享受);从群体和社会客体出发的需要为社会需要,属于第三层次的需要,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群众和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动力。“阳光教师”不回避生理需要,对第二层次的需要也显得非常迫切,但对第三层次的需要即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如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追求真理等)表现最为强烈。

5.具有很高的成就动机。当需要在强度上达到一定水平,并且有满足需要的对象存在时,就引起动机。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心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是社会性动机的一种,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它可以激励人们努力奋进,在成功的道路上拼搏。“阳光教师”具有很高的成就动机,因此,他们在学习工作上都很积极,能够控制、约束自己,不受社会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

6.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兴趣。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正是由于人们对某些事物产生需要,形成向往的动机,才会对这些事物产生兴趣。兴趣常常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阳光教师”喜欢创新,反对陈腐和保守,兴趣广泛,题材多样,尤其对学生工作情有独钟,能够将琐碎而繁杂的学生工作与个人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相联系,具有自觉性、方向性和坚持性。

7.具有健康的人格。人格或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心理行为差异性、个体化的核心因素和标志。“阳光教师”的人格健康,一般具有外倾型的优良性格,他们的心理活动常常指向外部世界,对外界事物非常关心和密切注意,开朗活泼,情感外露,善于交际,办事果断,不拘小节,独立性强。

8.具有自我扩展能力和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

“阳光教师”参与社会活动的面非常广阔,有许多朋友,能够很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与他人关系密切,无占有感和妒忌心,有同情心、能容忍自己与别人在价值观念和信息上的差别性。

9.具有安全感、认同感和现实感。“阳光教师”能忍受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冲突和挫折,经得起一切不幸遭遇。看待事物时,注重事物的实际情况而非自己的希望。

10.具有较高程度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具有主观性,人们可以依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评价幸福。因此,幸福感是对自己生活的认可和满意度。“阳光教师”具有较高程度的幸福感,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低、对突然产生的强大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较强、有较高的心理活动耐受力、具备很强的心理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无职业倦怠感。

三、高职院校“阳光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1.建立健全各级组织领导机构,为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行政保障和经费保障

(1)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协调各相关部门工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

(2)建立系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收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及时向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机构反映教师的心理需求,配合学校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心理危机的初步干预和跟踪服务。

2.合理设置各类工作执行机构,为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设备保障与技术保障

(1)设置心理健康宣教科。心理健康教育能使一个人超越平凡和平庸的生话,使人更有活力、想象力与创造力,能提高一个人生活的质量、提升人生的价值。宣教科可以利用各类资源,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及大型心理健康讲座,指导全校举办教师心理沙龙、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月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设置心理健康普查科。负责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状况普查,筛选需要立即进行心理帮助的教师和需要给予积极关注的教师,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将高危个体纳入《教师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同时,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反馈调查数据,提供心理干预建议。

(3)设置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心。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心可以考虑将校外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引进学校,以此弥补学校硬件与软件资源的不足。

(4)设置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对全体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危机应对教育;对《教师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中的成员逐一做好危机的预防和转化工作;对学校、家庭和社会上可调控的引发教师心理危机的人、事或情景等刺激物,应协调相关部门及时阻断,消除对危机个体持续的不良刺激。

3.培养高职院校教师有效驾驭心理压力的能力

首先,在应对压力之前,高职院校教师要对压力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同时,还应了解压力反应的机理,以更好地觉察压力所引起的身心变化。然后,还要学会对自己所处的情境作积极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形成对情境的理智反应,从而避免单纯依靠自己本能的心理防卫机制对压力情境作混乱而无效的解释与应对。

其次,高职院校教师要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当教师遇到心理压力时,他能够从这种社会支持关系中获得有效的帮助,感受到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尊重、照顾和爱护自己。

4.培养高职院校教师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1)学会控制情境。不能控制情境,就会产生情绪问题。

(2)运用积极认知。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调节策略,认知评估是情境与情绪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方面的同时,更能看到有利的方面,这种看待问题的方法容易使人增强信心和情绪饱满。

(3)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控。虽然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例如,参加文体活动;改变面部表情,对自己微笑;改变行走姿势,抬头挺胸,昂首阔步;进行肌肉放松训练;听音乐;整理书桌或衣柜,让一切井井有条;找个朋友尽情地倾诉;散散步,做做深呼吸;计划一次远行等等。这些行为能宣泄情绪,或转移注意,或产生积极暗示,经常运用,能增强自我对情绪的调控能力,久而久之,它们就会成为个体的反应机制。

5.丰富高职院校教师的业余生活,扩大高职院校教师的人际交往

一名高职院校教师如果能够培养和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进行多方面的自我娱乐活动,业余生活充实和丰富,他就能在寂寞、孤独、烦闷、抑郁时,及时获得解脱和调整,使紧张的生活得到调剂,消除疲劳,解除苦闷,松驰情绪,焕发精神,陶冶情操。

作为社会成员的高职院校教师,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高职院校教师不仅可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而且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感受到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大大增强生话、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

6.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待遇,增强其社会自豪感

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其自身多种多样的需求,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物质需求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教师来说仍是第一位的需求,不能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应当甘为人梯”、“教师是红烛”等充满光环色彩的宣传口号下,错误地忽略这一群体的普遍而基本的需求,从而一味脱离实际地强调教师要“奉献、奉献、再奉献”。高职院校应该从满足人的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出发,高度重视不同教师的多层次需求。

7.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考评机制

管理心理学理论认为,考评是一种重要的调动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手段,只有制定一套相对公平的、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长期坚持严格执行,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高职院校应该不断改善现有的不合理制度,尊重不同教师的个性特征,发挥他们的专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才可能造就一支充满生机、活力与创造力的“阳光教师”队伍。

[1]周洪宇,邹伦海.教育大变革——全体全面全程的阳光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林德发.论高校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J].天津商学院学报[J],2005,25(6):50-53.

[3]戴晴晴.提高高校教师心理素质刍议[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5):120-121.

[4]吕斐宜.论影响高校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的因素与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4):515-519.

猜你喜欢

阳光心理健康院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走,出发!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走在阳光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