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体辅导改善高职院校贫困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

2010-09-20庄海军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控制组贫困生团体

王 琰 庄海军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扩招步伐的加大及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作为特殊群体的贫困大学生,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这部分大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学习和就业多重压力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对自己的社交能力信心不足,人际交往困难成为他们心理适应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研究较多采取团体辅导的干预形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4]。在高校,团体心理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大学生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5]。为了探讨这种干预方式是否适用于高职院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本研究应用团体辅导技术,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进行了为期6周的人际关系团体训练。目的是要探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羞怯、交流恐惧、社交回避、孤独感等交往方面的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某职业技术学院专一至专二的贫困生作为被试。从自愿报名参加团体咨询的贫困生中,筛选出36名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困惑的贫困生作为研究对象(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得分>12分),其中男生10名,女生26名,平均年龄20.3岁,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各18人,一名男生因故中途退出辅导,实际参加实验17人。

2.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采用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前测、后测设计。自变量为对实验组施行的团体辅导,因变量为贫困生接受辅导前后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变化。

(2)团体辅导方法。本次“你我同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为结构式封闭性发展性团体,具体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团体形成与接纳阶段,预期目标为相互认识、融洽气氛、增强团体凝聚力。活动有热身体操、滚雪球、大风吹、信任之旅,时间为2课时;第二阶段:自我探索阶段,预期目标为增强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和接纳,建立相互信任与接纳的团体氛围,增强自信心。活动有放松训练、优点轰炸、情绪观察与识别、人际关系中的我,时间为4课时;第三阶段:行为训练以及自我成长阶段,学会体察他人,以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促进相互肯定和接纳。活动有角色扮演、价值拍卖、拒绝与批评、行为训练,时间为4课时;第四阶段:评估与结束阶段,预期目标为体验彼此的肯定与支持,鼓励继续成长。活动有小茶话会、心语心愿,时间为2课时。共计12课时,分6周进行。

(3)测量工具[6]。①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由Watson及Friend编制,量表含28个题目,采用“是—否”评分法,分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两个分量表,Cronbacha系数分别为0.85及0.87。②羞怯量表,Cheek1983年修订,共13个条目,5级评定记分,分数越高,说明羞怯程度越高。量表的Cronbach系数为0.90。③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RCA—24),McCroskey 1982修订,含24个题目,四个分量表,分别用于测量在小组讨论、二人交谈、参加会议、当众演讲时这些场合下的交流恐惧程度。采用5级评定,本量表总分的α系数超过0.90,分量表的α系数超过0.75。

(4)数据统计。所有数据用SPSS12.0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

1.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前后各量表得分差异显著性分析

表1 团体辅导前后实验组、控制组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由表1可见,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在社会回避和苦恼、交流恐惧与羞怯各量表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5),经过6周的团体辅导后,实验组的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得分均显著低于控制组(p<.05)、交流恐惧与羞怯量表得分极显著低于控制组(p<.01)。

表2 团体辅导前后实验组、控制组组内差异显著性检验

由表2可见,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前后控制组在社会回避和苦恼、交流恐惧与羞怯各量表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5),实验组在经过6周的团体辅导后,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交流恐惧与羞怯量表得分均极显著低于辅导前(p<.01),说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克服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和羞怯的效果非常显著。

2.实验组成员对团体辅导活动态度的评估

使用团体成员活动与态度的调查问卷对参加本次团体辅导的成员进行评估,问卷包含团体满意度、团体气氛、团体成员自我成长和人际交往改善情况几个方面内容。结果显示,团体成员对团体满意程度中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94.12%,感受到被真诚尊重、接纳的占88.24%,成员认为人际交往明显改善的占82.35%。调查结果说明本次人际交往训练团体是有效的,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讨论

本研究对高职院校贫困生进行6周的人际交往技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结果证实了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等产生了积极作用。这也说明,运用团体辅导这种辅助教育形式来改善贫困生的社交能力有其独特的优势,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第一,参加此次团体辅导的高职贫困生来自同一学校、年龄相近、具有类似的家庭经济和社会背景。同时,他们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困难和改善交流技巧的意愿,相互之间防御性低、彼此之间容易理解和沟通,在辅导中他们既是受助者,也是助人者,他们的心理互助克服了因缺少关注、引导而发生的心理不适应,提高了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与亲和力。第二,人际交往适宜行为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循环往复的过程,对于大学生来说,对良好交往品质的“知”早已熟悉,缺乏的是“情”和“意”的调节。本研究在每次团体辅导中都设计了情感体验与活动的分享讨论环节,促进从“情有所动”到“有意调节”的深化,这对于成员适宜交往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第三,团体辅导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自信水平。社交问题往往与自信不足有关,我们安排了优点轰炸、人际关系中的我、拒绝与批评等活动,帮助成员了解自己的优点,体会被别人关心的感觉,提升自我效能感。活动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观察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的机会,可以使参加者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态度,有利于大学生在团体中比较分析、自我领悟、自我成长。

人际交往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发展成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研究表明,将团体辅导这种辅助教育形式应用于高职院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有效地缓解了他们的社交焦虑,促进社交自信和技能的提高,为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

[1]刘艳,李晓萍.贫困大学生社交状况的个性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06-107.

[2]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031-1032.

[3]王丽萍,李征澜,余林.社交效能感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85-986.

[4]刘佰桥.人际交往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89-491.

[5]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01-302.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0-235,241-244.

[7]黄惠惠.团体辅导工作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255-256.

猜你喜欢

控制组贫困生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给商品起名字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识字教学的字理识字研究
多模态听力教学模式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影响
96例妊娠合并甲亢患者的管理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