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瓶颈
2010-08-15何昌胜
◎/何昌胜
突破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瓶颈
◎/何昌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我国学前教育具有发展基础弱、普及起点低的特点,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而农村幼儿园合格师资匮乏的难题,又成为制约农村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瓶颈。
农村幼师队伍水平关系到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质量,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程度又影响着其他学段的教育水平。因此,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幼儿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幼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现有师资年龄老化、专业素质不高,高素质幼师引进难,幼师培养目标和任务模糊,师资流动性大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创新培养培训方式。
科学的幼教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是办好农村学前教育的有力保证。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差距导致人才“东南飞”的现象较为普遍,幼教人才也如此。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强舆论引导,促进农村幼儿园和师范学校之间的合作,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明确培训任务,落实培训经费,打通幼教人才培养的“主动脉”。同时建立和完善地方幼教人才管理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新机制,确保幼教人才的合理流动与交流任职。在新西兰,幼师的职前培训工作主要由该国6所教育学院和师范学院共同承担,幼师不仅要获得由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而且还要有免费幼儿园协会的证书才能上岗,幼师的在职培训任务则由儿童发展协会承担。在美国,《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对幼师的专业发展做出了明确要求,并对幼师培训项目,以及承办机构的申请、授权、拨款、职责、活动方案设计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在日本和韩国,采用行政调动的办法实现幼师刚性流动,幼师按照教育公务员(准公务员)管理,实现幼师分布均衡。
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幼教人才的关键。幼师个体是一个需要自我调节和完善的有机体,要为农村幼师专业成长营造良好的教研环境,提供广泛的交流平台和实践机会,促进幼师的自我成长。科学的激励机制不仅要落实物质奖励,更重要的是进行精神激励,要以引导幼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要义,以促进农村幼师全心全意投入教书育人和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促进教师自我成长为目标。在澳大利亚,幼教机构要组织幼师进行自我研究,并向国家幼儿教育认证委员会(NCAC)提交研究报告,幼师资格首次注册没有通过的,将报告在注册失败后的6个月内提交实行再次注册,通过自我研究提高幼师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为师范生提供到边远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体验生活的机会和高额的培训经费。
落实幼师基本待遇是培养幼教人才的物质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不完备,生活条件较差,幼师的生活条件和基本待遇与大城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健全基本保障制度,落实农村幼师工资待遇和政治待遇不能仅仅是暂时的“稳心工程”,而是要形成具有政策保证和法律效应的制度。要加大农村公办幼师工资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合理的梯度工资和绩效工资,要进一步规范对农村民办幼儿园管理和政府帮扶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民办幼师薪酬分担与调节机制。如瑞典制定了“教师个别化工资制度”,打破过去单一的工资序列,根据教师短缺的类型、市场需求调节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基本工资,并为薄弱地区提供中央财政补贴,通过市场手段来调节。
(作者系洪湖市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