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之我观
2010-08-15晁晨
晁 晨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文德之我观
晁 晨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
“德”涉及的范围很广泛,政治、经济、宗教、文学、民族、法律等一切意识形态的方面,而文德是把作家与道德结合在一起的文论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文德的诠释日益丰富,不仅可以从作家的角度来解释文德,也可以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文德。不论是作家还是读者,他们都要有良好的人格修养、秉性、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审美价值观念等。
德;文德;作家创作;读者
一
早在春秋末年之前在思想史方面,“德”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了。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文学、民族、法律等一切意识形态的方面。笔者所要讨论的“德”只是就文学方面——文德。
首先,“德”《说文》训“升也”[1]45。《说文》中说:“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从直、心”[1]45。“外得于人”是就施者而言,“内得于己”是就具有德行的本体而言。《正韵》:“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2]认为德是人的品行方面,德行和品德。《易经·乾卦》:“君子,进德修业。”[1]68认为德是君子所具备的品行。《礼记》:“圣立而将之,以敬曰礼,礼之体长幼曰德。”[3]《大戴礼》:“明堂者,天法也;礼度者,德法也。”[3]视敬、德、礼为不可分离的一体。由此可见,儒家视德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一种天法伦理。总之,德字从心从直,本义即是正见于心,所谓端正心思,“内得于己”之意,或谓“德者性之端也”者,在内心确立正直的准则,加强心性的修养,指导和约束个人行为以求达到“外得于人”的要求,这便是德。[1]45
“文德”一词很早见于《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4]。《易·象传》:“君子以懿文德”[4]。《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懿来之。”[5]186这里的文德一词是指与礼乐教化相关。从道德的角度去评价作家,最早的应是王充,他在《论衡·书解》篇写到:“人无文德,不为圣贤。”,“夫文德,世服也。空书为文,实行为德……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文弥明。”[6]121他的《论德·佚文》:“文人宜遵六艺为文,诸子传书为文,造论著说为文,上书奏记为文,文德之操为文。”[6]136在《论衡·超奇》篇中王充说:“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6]110王充把实诚作为品德的标准。由此可见,王充所说的文德是指作家创作时的品德与德行。随后,刘勰、韩愈等对文德的解释日益丰满。到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文德》篇中说:“凡言义理,有前人疏而后加密者,不可不致其思也。古人论文,惟论文辞而已矣。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说而昌论文心,苏辙氏出,本韩愈氏说而昌论文气。可谓愈推愈精,未见有论文德者,学者所宜深者也。夫子尝言‘有德者必有言’,又言;‘修辞立其诚’,孟子尝论‘知言’,‘养气’,‘本乎集义’,韩子亦言仁义之途,《诗》《书》之流,皆言德也。今云未见论文德者,以古人所言,皆兼本末,包内外,犹合道德文章而一之;未尝就文辞者,必敬必恕。临文必敬,非修德之谓也。论古必恕,非宽恕之谓也。敬非修德之谓者,气摄而不纵,纵必不能中节也。恕非宽恕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处地也。嗟乎!知德者鲜,知临文不可无敬恕,则知文德矣。”[7]278章学诚的文德说比之古人更为详细、具体,但是范围比较狭小,是从作家创作时的那一刻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所论述的。所说的是一种精神品质,是创作时的临文态度。可见,文德的涵义是丰富的,在历代文人志士的心里地位是重要的。
二
首先,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来看,文德是作家创作的精神状态即是人格修养和作品本身的和谐统一。林语堂先生说:“文德乃指文人必有的个性,故其第一义是诚,必不愧有我,不愧人之见我真面目,此种文章始有性灵有骨气。欲诚则必使我瑕瑜尽见,故未有文德,必先有文疵。若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则所表现者已非我,无性灵,岂尚有文章乎?盖文章即文人整个性灵之表现,非可掩饰粉黛矫揉造作者也。”[8]由此可以看出,林语堂认为文德是指作家在创作作品时所流露出的真实的精神品质,他说:“故其第一义是诚。”这种诚是真实心灵的反映,乃至他的性灵的自然真实的表现,对作品忠实,对读者也就忠实,这样才能与读者心灵相通,心与心交流。王充说过:“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6]110他把实诚作为文人创作和作品的品质,即文德的准则。王充在《论衡》中提出了“真美”的口号,与“虚妄”相抗衡,他的真实是指主体情真而善,他说:“圣贤定意于笔,笔集成文,文具情显,后人观之,以见正邪安宜妄记?足蹈于地,迹有好丑,文集于礼,志有善恶,故夫占迹以睹远,观文以知情。”[6]278文学的真实就在作者的情、意、志的真诚善良上,正所谓:情真才能意切。这是文德所具备的第一义——求真。与传统的文德说不同的是章学诚所阐述的文德说,他认为文德是一种瞬间的临文状态,是文人创作时那一刻的精神品质。他提出了:“敬非修德之谓者,气摄而不纵,纵必不能中节也。”[7]278这里的“敬”不是具有着崇高的道德品质,而是静心,平心的创作的精神品质。作家把创作当作一种神圣的职业,严肃认真地对待它。这种临文的精神气质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形成的,如作家本身的品质、道德观念、人格修养、以及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历史背景、人文环境。
今日之文德,不仅仅是对作家和文本本身的精神内涵、品格修养的解释,同时还包涵作家应有社会责任感。现在一些作家的另类写作,如“零度情感写作”、“美女作家”、“下半身写作”,等等,无非是为了哗众取宠,吸引观众眼球,往往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他们为了谋取商业利益,利用炒作,大肆宣传殊不知其作品本身却是庸俗不堪,毫无思想价值可言。
三
其次,可以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去认识文德。文学接受被认为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9]317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文学活动不仅仅是作家创作的活动,还应该是包括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批评的文学活动,只有经过读者阅读,作家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文学价值。作家创作活动需要具备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于读者来说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素养。怎样去阅读,才能对作品有一个公平的评价,这是读者所应具有的文德品质。孟子《万章篇》:“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0]20孟子的“知人论世”观是读者文德观必备的要素。论世是知人的一个方法,读书颂诗不可不知人,知人又不可不了解其所受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孟子还提出“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观点,即是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他认为读诗不能“以文害辞,以辞害志”说得是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但是用“以意逆志”去读书颂诗的主观性比较强,难免会出现认知方面的偏差,导致误解,因此,要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结合在一起,才能正确的读书颂诗。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篇对读书的态度的说法明显是来源于孟子的知人论世的观点。“恕非宽恕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处地也。”[7]278“恕”不是宽容的意思,是指为古人设身处地地着想,照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即指读者在评价一部作品时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家早创作时的动机。这样才能公平、公正的评价作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也对读者提出了要求:“故鉴照明月,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古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11]435刘勰认为在评价作品时一不要贵古贱今,二不能崇己抑人、文人相轻,三不要信伪迷真,把谬误的当成真实的。评价作家作品不要带有“爱屋及乌”的主观感情色彩。《知音》中说:“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11]437说的正是有的读者评价作品所依据的是个人偏好,合乎口味的大加赞赏,不合乎口味的便加以贬低,因而不能公平、公正地评价作品。读者同作家创作一样,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人格修养、要具有道德意识、审美意识,同样也肩负着社会责任感。因此作为读者评价一部作品不能爱其美而美之、憎其恶而恶之,要站在历史的、社会的角度去正确品评。同时,读者也不能因为个人崇拜,对某位作家情有独钟,就对这位作家的作品的缺点也包容。这不仅使作家的创作水平得不到提高,反而给其他不明事理的读者造成误解,就这点来说是可悲的。当然,读者更不能因为作家没有名气、没有地位而忽视作品本身的思想价值,这也是不可取的。读者通过对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感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从而使读者得到自我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
四
作家需要以良好的人格修养、秉性、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去创作作品,并通过作品所表现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等影响读者乃至整个社会。这种影响使人们得到感悟,从而提升了人们的人格境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创造了条件。同样,读者也要具备一定的素养去阅读作品。读者的正确评价,可以使作家提高写作质量与水平,以优秀的精神食粮服务给广大的读者。某些缺乏文德的另类创作,看似开放,但是这种开放势必会导致一些读者的思想受到不良的影响,从而误入歧途。因此,不论是从创作论,还是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去研究文德都有很大的价值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1] 郑开.德礼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 陈廷敬,张玉书.康熙字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2.
[3] 张发祥.刘勰《原道》的“文德”说[J].浙江大学学报, 1992(1).
[4] 李喜民.“文德说”浅析[J].文学自由谈,2008(1).
[5]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 章学诚.文史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 马全和.文人与文德[N].山西老年,2008-5-25:(5).
[9]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1992.
[10]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责任编辑:之 者
I209
A
1671-8275(2010)01-0108-02
2009-12-15
晁晨(1983-),女,安徽淮北人,淮北煤师院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古代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