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珍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对杜诗的继承和发扬

2010-08-15龙飞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杜诗杜甫细节

龙飞

(贵阳学院中文系 贵州贵阳 550005)

郑珍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对杜诗的继承和发扬

龙飞

(贵阳学院中文系 贵州贵阳 550005)

郑珍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主要是学习杜诗的。杜诗在塑造典型形象时通常是运用“看景入细入微”的细节描写来达到传神的效果,这一技巧被郑珍很好地学习继承,且同样运用得炉火纯青;杜诗以民间俗语口语入诗以及讲究炼词炼律的艺术技巧、高超的“点化”艺术技巧等,也被郑珍兼收并蓄,从而使自己的诗歌在语言的运用上与当时宋诗派其他诗作迥乎不同而独步诗坛。

郑珍;杜甫;艺术形式

郑珍(1806-1864),字子尹,号柴翁,清末贵州遵义籍诗人、经学家、古文家,《清史稿》称之为“西南巨儒”。尽管莫友芝曾评郑珍“经训第一,文章第二,歌诗第三”,[1]但作为诗人的郑珍,凭借其给后世留下的《巢经巢诗钞》(前后集)共计九百零六首极富艺术价值的诗歌,已足令后人仰之弥高了。学者胡先骕读完《巢经巢诗》后赞云:“郑珍卓然大家,为有清一代冠冕”;[2]钱仲联评其诗云:“有清三百年,王气在夜郎”;[3]学者赵恺评云:“子尹诗笔横绝一代,似为本朝人所无”;[4]而陈田《黔诗纪略丛编》更云:“(郑诗)岂惟冠绝一时,直推倒一世豪杰耳。”[5]近现代诸多著名学者如陈声聪、陈柱、胡先骕、钱钟书、程千帆、陈田、缪钺、白敦仁、黄万机、龙先绪等都对郑珍《巢经巢诗》有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评析。

在郑珍诗歌的宗法关系问题上,上述学者都一致承认郑珍诗歌深受杜甫影响,最早注意到杜郑诗歌之联系的学者是郑珍之子郑知同。他在《敕授文林郎珍君显考子尹府君行述》中云:“其于诗,溯骚赋汉唐而下诸名大家,靡集不窥,择其尤脍炙者,裹钞成册,含咀有年,而风骨则力追盛唐。早年胎息眉山,终梧韩以归杜,要之名作如林,不持一格,第觉横肆遒逸之概,溢于毫素。”[6]郑知同对其父诗歌之继承关系是用“早年胎息眉山,终模韩以归杜”来概括的,按他的说法,郑珍当是最先受苏轼诗之影响,后再效仿韩愈,最终“归”于杜甫。在此,郑知同虽仅用一“归”字来概括杜郑诗之联系,却也很明白地告诉我们郑珍在模仿学习了众多诗人后,最终是以杜诗为蓝本,以杜诗为学习效仿的“归宿”的。而郑珍学习杜甫最为成功的,应在于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对杜诗的继承和发扬。

一、郑珍对杜诗“看景入细入微”技巧的学习

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典型人物或突出典型事件也是杜诗的一大技艺特点,依靠此高超技艺,其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真实性和震撼力。如《北征》叙及北归途中回首而望:“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7]其中“旌旗晚明灭”句,如在眼前。《唐诗归》评此诗说:“看景入细入微”[8](指“幽事亦可悦”后写途中所见之景的句子)不仅写景逼真,而且写情幽微,“入门儿女妻妾非悲非喜,非笑非哭,非吞非吐,非忙非闲,口中难言,目中如见,刻画细致入微,是一幅旅行图画”。[9]杜诗中像这样运用细节描写来增加其艺术性的可谓比比皆是,如《悲陈陶》一诗,写房琯和叛军在陈陶斜一战的情况,在叙及唐军败绩,叛军无比猖狂时就用了一个细节:“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10]《杜臆》评:“‘群胡血洗箭’是实语。血作陈陶水,见之惊心,而胡人且以血洗箭,自是妙语。”[11]其妙处就在于该细节具有让见之者触目惊心的效果;同样表现叛军得胜后的骄横,在反映青坂之战的叙事诗《悲青坂》中也有两句:“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12]“黄头”指黄头室韦,《新唐书》卷二百十九:“室韦,契丹别种。”[13]用词绝妙;“数骑弯弓敢驰突”也很有特征性,通过“弯弓”这一细节描写增强了画面感。另如《石壕吏》中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14]这一细节描写暗示连老妇也被拉走的惨剧;《述怀》中用“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15]这一细节来表现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不二;《瘦马行》中用“皮干剥落杂泥渣,毛暗萧条连雪霜”[16]这一细节描写极写马之“瘦”,以此来喻人之“穷”;在《哀王孙》中用“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这一细节描写极写王孙流落街头的凄苦之状……

郑珍诗中也大量运用这种“看景入细入微”的方法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和突出典型事件。在《吴军行》中为了突出“将军”之贪婪残暴,诗人插入了这样一个细节:“小儿或触已裂旗,谓儿裂我旗,缚儿儿乱啼。将军怒誓命斩之。十金到手,云儿无知”[17]一位“煌煌大将军”,面对无知小儿触摸了本就破裂的军旗,便借机小题大做,居然要挟要将小儿“命斩之”,最后当得到“十金”赂金后,即云“儿无知”,通过这一细节描写,“将军”的狼子野心和贪婪卑鄙的本性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经死哀》中“长官切齿目怒嗔”与“促呼捉子来”[18]的细节描写,突出“长官”惨无人性的豺狼本性。

郑珍不仅在描写重大历史事件、反映社会现实时“看景入细入微”,就是写日常生活情趣,亦常通过这种细节描写来传情达意。他写母爱的诗歌即是如此,如郑珍别母进京应考,写母子临别时的情景云:“酸怀汝祖母,不忍见子别。倚槽侍玄豚,泪俯赀盘抹”[19]“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在母子分别之际,母亲禁不住泪水滂沱,但不忍让儿子看到,便假装给小猪喂食“倚槽侍玄豚”,成串的泪珠滴落到喂猪食的盘子上“泪俯赀盘抹”,这些细节,都被细心的儿子看在眼里;儿子离家以后,母亲日夜牵挂,“前阡桂之树,朝暮指就齿。子身向北行,母目望南咽。”[20]为了计算儿子的归期,母亲每天在桂树上划一痕迹,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把那种殷殷慈母之情、拳拳赤子之心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另如用“黄鸡屋角叫,今日又生子。速读去拾来,饭时吾尔饰。”[21]这样的细节描写来描绘母亲的殷殷劝学;用“挽须牵更笑,捉耳咬还登”[22]这一细节来写孙子的聪明活泼,尽显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用“时时摘花惹僧骂,官长却以神童骄”[23]这一细节来描写自己的童趣等。这种在观察事物时从细微处着眼,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塑造形象的技巧,显然是对杜诗的继承。

二、郑珍对杜诗语言技巧的学习

杜甫是以民间口语俗语入诗的先驱诗人之一,如“叫妇开大瓶”、“爷娘妻子走相送”等,都是提炼了的民间口语,富于乡土气息;而“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等则近乎民间谣谚。萧涤非先生评价杜甫的诗歌语言时说:“什么爷娘、寡妇、肥男、雁儿、鹅儿、雉儿、狗儿、煮饭、吃饭、肥肉、大酒等名词,不断出现在他的笔下,只如《新婚别》:‘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用的便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谚语,又如‘呀吭瞥眼过’,‘呀吭’便是摹写挽船工人的劳动声音的。”[24]萧先生还举了“若为”、“遮莫”、“不分”、“生憎”、“孰知”、“若个”、“好在”、“人客”、“何当”等等例子。以“人客”为例,是唐代人常用的口头语,至今仍在闽南语中广泛使用。像这种口语俗语,在杜甫诗中是随处可见的,读之清新自然,毫不艰涩。

郑珍深得杜甫此法真传,其诗也多用民间口语俗语,表现人民生活,既通俗易懂,给人以朴实真切之感,又无粗俗俚鄙之嫌,即所谓“质而不俚,淡而弥真”。胡先肃所赞赏郑诗的“白战(白描)手法”,其实就是指其诗歌运用口语俗语入诗的方法。如《吴军行》中“城外无大狗,城内无只鸡”、《绅刑哀》中的“鸡飞狗上屋,田宅卖不足”、“东行西行总抽取,未及卖时已空手”、《西家儿》中“西家小儿年十六,报书过门诉我哭”等这类诗句,都是日常用语,清新自然,琅琅上口。郑珍还将大量的黔北方言化用于诗,如“苗成鬼老待何年”即是由“修得庙来鬼已老”的方言演化出;“猫翻甄盎狗饿多”是由“猫翻甄子胀死狗”的方言化用;“可怜十九无粒粟,怀中旋摘新包谷”,“怀”即怀抱,黔北即指乡人随身携带的荷包,“旋摘”也是黔北方言,是“立即就摘”意,读着这样的诗句,一股清新的乡土气息迎面而来,使人仿佛嗅到了黔北泥土的芳香。再如“美人在林真不谙”中的“真不谙”,是黔北川南地道的民间俗语,意为“真没想到”;“顿顿此盘餐”中的“顿顿”意为“每顿”,也是黔北地道的民间俗语,像这样的诗句数量众多,如“梁上亦君子,何必愁六经”、“挼手笑迎不自闭”、“骄若立耳驴”、“徒苦脚板皮”等,都是黔北方言的化用,清新自然,通俗生动,极富生活气息。

杜甫是名符其实的语言大师,他作诗以“ 语不惊人死不休”来自励。他在创作诗歌时都要经过严谨推敲,精心锤炼,力求达到“字字精辟”的语言效果。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歌常常因个别字眼的准确传神而有点睛之妙。如“穿花蝴蝶深深见,点水晴蜓款款飞”,[25]这一联作者体物精微,笔中含情,充满了对大好春光眷恋之情,神韵天成。叶梦得《石林诗话》称“诗语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老杜‘穿花’二句,‘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如此。”的确,“深深”二字与蝴蝶在花间翻飞,如隐如现,应“穿”;“款款”二字写蜻蜓贴水而飞,缓振双翅,“点”,情意宛然如真。再如“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26]这里写薄云因暮色绵延看上去仿佛凝滞一般, 用一“ 宿” 字; 写西阁临江处波腾浪急, 月亮仿佛在水中随波浪翻滚,用一“翻”字,都各得其妙。还有如“风吹客衣日杲杲,树搅高思花冥冥”[27]、“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28]等美妙绝伦的诗句,均是通过精心锤炼然后得其神韵的经典之作。

郑珍继承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炼句精神,他在青少年时期打下的扎实小学功底,为后来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强调作诗“诚小技,亦从学养化”,而所谓“学养”则来源于“破万卷,理万物”[29]他在《论诗示诸生》中说:“固宜多读书,尤贵养其气。气正斯有我,学赡乃相济。”[30]除了多读杜韩之“经典”之作外,他还强调要“捣烂经子作酵泥”,由于既有坚实的小学基础,又有因饱读诗书而具有的丰厚“学养”,郑珍的炼字炼句炼意技巧,也运用得出神入化。试看《南阳道中》:

先车雨过尘方少,未夏村明望不遮。林脚天光如野水,麦头风焰度晴沙。春当上已犹无燕,地近南都渐有花。昼睡十分今减半,为留双眼对芳华。[31]

诗歌把天候、节令、远眺、俯察、揣想、观感以及欣赏良辰美景的决断与行动,浓缩在八句诗中;远景、近景、中景以及特写,层次分明。语言朴实无华,不加藻饰,景中含情,情中有景,展现了黄河流域春天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风情神韵,沁人心脾。又如《题仇实父〈清明上河图〉》(之二)“南北瓦头诸伎新,龙津桥外涨红尘。荔枝腰子莲花鸭,羡尔承平醉饱人。”[32]繁华的瓦市,新奇的杂技戏曲表演,桥外如涨潮般的人流,宴席上精美的菜肴,举杯宴饮的座客,好一派承平景象,而诗人仅以二十八字表现出来,语工意新,诗意浓郁。像这样锻炼精粹,独标新意的诗句不胜枚举,如写山光水色者:“好鸟不离花左右,闲山分占水东西”[33]、“江鸣知雨到,鸭语觉村来”[34]、“携手东山高处望,翠微山色不胜青”[35];写田园风光者:“晚来风味浓于酒,添起田蛙阁阁声”[36]、“人住四围浅竹里,鸟呼一碧低松间”[37];抒写情怀意趣者如“达官大要非奇士,南国从来泣美人”[38]、“何人欲补情天破,我愿从君助石头”[39]、“多情世到玉溪别,说恨天数小杜忧”[40]、“乾坤清气一枝笔,不落人间得意场”[41]、“久识此君无热性,要宜肥地必凡才”[42]等等,炼字句精准,意境独辟,意蕴深醇,令人味之不尽,嚼之无穷。

注释:

[1][4][6][17][18][19][20][21][22][23][30][31][32][33][34][35][36] [37][38][39][40][41][42]白敦仁.巢经巢诗钞笺注[M].巴蜀书社,1996,P1506、1524、1476、1316、1233、1132、1132、432、224、510、1529、595、194、1023、73、171、900、17、12、52、88、507、485.

[2]胡先骕.胡先骕论文集·读郑珍《巢经巢诗》[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P353.

[3]钱仲联.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论近代诗四十家[M].齐鲁书社,1983,P515.

[5]陈田.黔诗纪略丛编[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P288.

[7][10][12][14][15][16][25][27][28][29]仇兆鳌.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1979,P395、314、316、528、358、472、446、1469、240、1134、.

[8]钟惺.唐诗归[M].中华书局,1985,P337.

[9]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P876.

[11]王嗣奭.杜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P405.

[1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卷二百十九.

[24]肖涤非.杜甫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P78.

[26]叶梦得.石林诗话[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P127.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

[2]钟惺.唐诗归[M].中华书局,1985.

[3]仇兆鳌.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1979.

[4]王嗣奭.杜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白敦仁.巢经巢诗钞笺注[M].巴蜀书社,1996.

[6]黄万机.郑珍评传[M].巴蜀书社,1989.

龙飞,男,贵阳学院中文系讲师。

2009-12-27

猜你喜欢

杜诗杜甫细节
夜读(一)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杜甫改诗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绝句
篆刻杜诗记
杜甫与五柳鱼
细节取胜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