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讨

2010-08-15戴一舟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关怀生命大学生

戴一舟,袁 昕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价值与路径探讨

戴一舟1,袁 昕2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

从生命关怀教育的现状及内在价值着手,探索生命关怀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路径选择,呼吁高校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展生命关怀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质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生命关怀;价值;路径探讨

当代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最富朝气、最具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近几年来屡有大学生轻生、摧残、报复的事件见诸报端。探究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敬畏。在传授知识为主的大学教育中开展生命关怀教育,构建生命关怀体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引导大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自觉地保卫生命,更是每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缺失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任务。这一严峻现实导致较多大学生心理出现了问题,有些甚至走向了极端,如轻生、摧残、报复。据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对山东十多所高校6000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显示,约有12%的大学生曾动过自杀的念头。新疆医科大学刘向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范围内7所高校的各年级大学生中发放问卷3000份,调查结果显示新疆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更高达21.6%。[1]天津医科大学马晓明杀亲案件,2007年北京高校8名大学生自杀事件,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一男生课堂上砍死教授事件,都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生命的关注和思考。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生命关怀教育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只关注人,没有关注生命。在现代教育中,教育只把人当作教育的对象,把学生当作抽象的、静止的人来对待,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了解和关注。教育漠视了人的体验,忽视了生命的需点和归宿。教育中的生命,应具有精神性、自由性、创造性。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教育理念中没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淡漠了生命的激情需要,就是淡漠了对人心灵和智慧的开发;淡漠了对人生命环境的热爱,就淡漠了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2]

2.思想政治教育只作为一种工具性的教育,而不是人性化的生命关怀教育。教育不应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应是对学生生命个性的张扬,是对学生智慧的启迪。但在当前,我们的教育还有许多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地方。例如,大学教育存在过于工具化的倾向。在当今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高校往往只谋求“何以为生”的本领,忽略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和教育,并且,所有的基础课程都已经被自然科学的规则所修正,使得人文学科也变成了生硬冰凉的逻辑体系,由考试升学的所谓“实用目的”左右。这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在生存手段上非常精明,但对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却缺乏了解。当他们面对挫折和打击时,由于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极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甚至酿成放弃自己生命的悲剧。

导致大学生不珍惜生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的原因。但从学校来说,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教育一直缺乏生命教育,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生命轻视及对别人生命漠视的主要原因之一。重视生命关怀教育理应是当今高校的当务之急。

二、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价值解析

1.生命关怀教育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能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如何充分生成。简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3]根据教育活动的这一意义,我们可以归纳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即:完善人的生命、培养人的素养、塑造人的品格,争取得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一过程是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基础上的,离开每个学生个体生命,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失去它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生命关怀教育应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生命关怀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归首先应当加强生命关怀教育,减轻教育的工具化倾向,使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确立对生命的正确态度。

2.生命关怀教育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人性化、生活化的教育特征。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而人又是十分复杂的个体。特别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情况下,许多天之骄子的荣耀和光环日益消褪,但很多人从心理上还未能理解和接受这样的现实。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心理落差,使他们不禁怀疑自身存在的价值。如果忽视了对学生精神、人格等生命本身的关爱和呵护,极有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心理上的不适,甚至是心理障碍,他们自身无力解决,感到迷茫和痛苦。而把生命关怀教育生活化以后,教育者像日常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地和学生交流、沟通,通过深入了解每一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帮助,充分发挥生命关怀教育的特殊作用,重视生命的照料、人际调适、社会能力和道德良心等情感的培养。我国台湾和香港的生命教育都极为重视生命教育的生活化,通过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来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怀,缩短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获得学生的信任,成为互相信任的朋友。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能使学生明确人生意义、确立人生坐标,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3.生命关怀教育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传递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模式。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生命关怀教育关注个体生命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一种幸福化的教育。通过开展生命关怀教育,学生能理解幸福的含义,体验幸福的境界,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具备奉献牺牲自我的品质,成为拥有较高生命质量的高素质、高品位的人才,达到自身和谐发展的目的。而和谐校园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提倡以人为本,人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生命,只有对生命的尊重,才有对社会的尊重。因此,生命关怀教育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模式。

三、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路径探讨

1.教育理念的转变——生命教育课程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教育在本质上是生命的”,因此关注生命,致力于生命教育理念的构建,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教育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开设独立的生命关怀教育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如我国台湾地区致力于生命教育的改革,宣布2001年为“生命教育年”,组织学校进行生命教育。[4]在高校开设生命关怀教育的专业课程还需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生命教育看似生活化,但是有许多专业技巧,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容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生命教育教师队伍时不我待。

2.教育内容的丰富——教育目标体系化,教育活动多样化。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诸多危机,生存环境的破坏、金融海啸的席卷、道德价值的偏转以及社会腐败现象的蔓延,都加重了人们的生存危机感。一个人如果不能找到心安之路,其生命就无所依,就可能怀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轻视生命。高校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应从生命本体尊严和生命实践价值两方面来定位,引导大学生热爱自身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维护自然的生命,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当然,生命关怀教育的活动也需要多样化,包括生命价值与意义教育、自我发展教育、人格教育、实践教育等。[5]值得一提的是死亡教育,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兴起通过死亡教育推进生命关怀。近年来日本、韩国等也纷纷加入这种教育大潮,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火葬场,让学生亲身体验睡在棺材里的死亡感觉。死亡教育的目的是对生命的探索,对自我与人际两个最基本的方面的重新审视。

3.教育方式的完善——教育手段多元化,辅导员制度实用化。生命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学活动中,所以教育手段要多元化,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同时也要通过校刊、校广播站、校园网等渠道,大力普及生命关怀教育,使大学生学会自我价值评估,确立人生定位,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同时,现在本科生的辅导员制度、研究生的导师制度形如虚设,当学生内心有解不开的结的时候,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有时候同相关老师只能一星期见面一次,缺乏足够的沟通,而且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是一个口号式的摆设,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心理课程虽然都是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但大多数学生反映“效果不明显,都是照本宣科讲理论,根本没有实际效果,让人失望”。因此,在高校中建立健全辅导员制度,使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等措施的实施亟待展开。

4.教育空间的拓展——建立实践型的创新机制。生命关怀教育要注重自助、互助与援助相结合,形成互动互补效应,为提升大学生的生命质量营造生命关怀教育的良好氛围。生命关怀教育更是一项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要注重家庭、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父母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教育在生命关怀教育中举足轻重;学校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对学生进行“做人与处世”方面的教育;而社会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大环境,社会教育在生命关怀教育中不可或缺。

5.教育机制的健全——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按顺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类。[6]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尊重及自我实现的满足,所以要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渗透于各级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舆论引导、文化消费、志愿服务、心理医疗等各个方面。通过为有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解开心结,达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机制健全,这也是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党的十七大召开的新形势下的要求体现。

[1] 刘向阳,刘继文,郑平.新疆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9).

[2] 牛志敏.高校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07(2).

[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 郭成,于锡金,郭熹崴.生命教育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进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 郑成珍.生命教育的目标与策略[J].上海教育研究, 2002(10).

[6] 刘兆吉.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石柏胜

G641

A

1671-8275(2010)02-0026-02

2009-11-10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本论》及手稿的伦理思想研究”(项目编号:09CZX036)及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本论》与金融危机下科学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9SJB720014)阶段性研究成果。

1.戴一舟(1985-),女,江苏苏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袁昕(1985-),男,江苏溧阳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理论及经济伦理。

猜你喜欢

关怀生命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