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

2010-08-15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曾 理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

曾 理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通过对湖北长江经济带“三农”问题的分析,借鉴浙江及韩国农村建设的经验,试图对新农村建设作出一些有益的探讨。

湖北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长江经济带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成了举国上下热议的话题。如何振兴农村经济,提升农业产值,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中国在新世纪面临的巨大挑战。历史经验证明,凡是步入了现代化行列的民族与国家,其“三农”问题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其农业从业人口大大少于从事非农业从业的人口,农业附加值高,农民的收入多,农村经济欣欣向荣。如19世纪中期的英国,19世纪的德国,而亚洲的韩国也在上世纪70年代通过“新村运动”而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这一问题也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解决好了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关系到全国大多数人民的幸福安康,还关系到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历史性课题。

一、湖北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收入低。

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为2936元,而湖北省的农民人均收入为2897元。1997-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为7.8%,而同期湖北省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幅仅为3.4%,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8023元,其增加额是农民收入增加额的 28倍[1]。1997——1998年,农业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为负值,导致农民人均收入在改革开放20年以来第一次连续两年下降;农户家庭的户均收入下降3.25%,比人均收入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2]125。

2.人多地少,资源匮乏。

湖北省特别是长江沿岸的江汉平原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地区。但湖北省人均耕地是1.15亩,全国人均耕地是1.43亩,户均规模小,农业效率低。

3.农业水利基本设施损坏严重。

湖北省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上为上世纪70年代或以前兴建,其老化损坏程度严重,以至于部分沟渠,水井,灌溉系统不能正常运转。

4.农民负担过重。

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在医疗,教育,失业,养老等领域个人所承担的比重过大,导致农民因病致贫等现象比较突出。由于政策长期向城镇倾斜,导致农村目前难以拿出资金来解决这些问题。乡村两级政权膨胀,吃财政饭的人增加,使基层政府不堪重负。[2]125目前,虽进行了多年税费改革,如取消农业税,这些问题仍比较突出。

5.农村用于农业生产的资金缺乏。

这主要体现在农业融资困难,缺乏资金进行产业升级,比如建设农产品加工厂,将农业由单一的粮棉种植向农林牧副渔等多业并举,向高科技农业转型等。国家金融机构客观上对中小乡镇企业实行歧视性待遇,导致农业生产资金缺乏,乡镇企业因融资难而大批倒闭。投资也从1996年的3500亿下降到1998年的2500亿。企业因融资问题大批倒闭,导致了两个问题:

1).连续两年排斥就业。1998年农村劳动力回流2.46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仅为6.6%。

2).不再承担“以工补农”、乡村的社会保障和其他公共品开支等国家暂时难以承担的义务。[2]125

6.农村富余人口的素质。

农业富余人口的素质不高,从事产业的附加值过低,农村经济产业发展不平衡。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乡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整个 GDP为64%,不发达国家为45%,我国平均水平为31.8%,湖北省为33%[1],农村富余劳动人口中,达到高中教育水平的仅占12%,所从事行业多为初级工种,技能缺乏。

7.城镇化发展不够。

湖北省农村城市化率一直低于全国水平,由于产业升级转型缓慢,小城镇发展不力等历史、现实原因,农村的城市化转型步履维艰。

二、湖北“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

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1.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

我国长期实行价格“剪刀差”制,即低价采购农村产品,相对高价出售工业产品,以赚取的差价来发展工业。实行这一政策是与当时所面临的环境有关。新中国的建立后,一方面是面临长期战争的破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封锁,因此,我国不仅面临“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也不可能从国外获得如“马歇尔计划”那样的援助,更不可能像老牌殖民地国家那样从海外殖民地榨取资金来完成原始积累,加之受到当时苏联“军事经济体制”、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因此,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当时占国民经济比重最多的农业来完成资金的积累,采取这种“剪刀差”政策也就毫不奇怪了。还有历史上多次严重的经济政策失误也不可能不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

2.城乡“二元”制结构。

我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了农业人口的城市化转变缓慢。由于要使大多数农民留在农村,获取稳定的工业化资金,我国于1958年实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并建立起了一整套与之相对应的养老、医疗、教育、就业、失业、财政分配等制度,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这一限制使得农村大多数人口得自己解决大多数的社会福利方面的问题,并限制农村人口自由向城市人口转移。现在的社会福利比如低保,在我省农村低保人数仅相当于城镇低保人数的5.8%,占全省人口60%以上的农村医疗保险基本是空白,农民有病看不起,特别是与城里人相比。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数量是18~19亿亩,9亿的农业人口,按人均耕地2亩来计算,即使耕地产量再高,也很难使农民致富。

由于过去长期实行工业产品“剪刀差‘价格制仍然在起作用,使得农村长期的发展缓慢。一般工业国家早期赚取农业剩余以支持其工业化,但在其工业化中期开始即以工业成果来反哺农业。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国家资金仍倾斜于工业和城镇,用于农村及农业的财政资金明显偏少。发展经济学认为,应协调解决好效率与公平二者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因追求效率而牺牲公平,也不能因”不患寡而患不均“牺牲效率。现如今,这一问题因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而积累了不少矛盾,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农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完美解答!

三、湖北“三农”问题破解之策

1.浙江的经验。

1)浙江自改革开放以来,将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迅速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1978年,浙江省农民人均收入仅为165元,居全国第10位。2004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96元,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第四届百强县中,浙江百强县个数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占全国综合百强县近1/3,县域经济已占浙江省域经济总量的2/3,浙江经济发展得好,是靠县域经济的力量。

2)要“藏富于民”,大力发展县域工业,中小型乡镇企业。浙江自开放以来,鼓励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由众多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实现乡镇企业发展壮大及农业结构调整,完成农村向工业化转变。在浙江农民收入中,80%来自于个体经济和乡镇企业。通过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以及政府对民营经济采取各种优惠政策,百万农民“下海”经商,办企业,转移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推动了农民向工业等非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2004年浙江省从事农林牧副渔者仅36.7%,这在全国是最少的。

3)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使小城镇向农村延伸,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推动、更新了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全面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城市又在工业开发园区等基础上向农村延伸,使农村小城镇化,如绍兴依托轻纺业形成新县城,永康依托五金业建设中等城市,这些改变了农民的身份,使农民变成小城镇居民。

4)随着县域经济财力的增长,浙江率先在县域内建立了农民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孤寡老人供养和贫困农民子女免费入学制度,保障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韩国的“新村运动”。

1970年代,韩国开始了经济起飞。朴正熙上台后,加强了经济改革的力度。韩国在改革之初将主要精力放在工业上,忽视了农业。在“新村运动”前,农村经济不发达,农业产业普遍比较落后,农民在社会上较受歧视。当时失业农民大批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农村中的传统伦理以巨大冲击。韩国社会历来对社会不公正现象比较敏感,所以朴正熙政权决定以搞运动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朴正熙政权的做法是将在出口导向的工业中获得的资金拿出一部分投向农业,把城市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推向农村。1970-1978年,所投入的资金由占政府开支的3%上升到38%。其具体措施有:

1)不仅投资于农村的水利、沟渠、灌溉系统等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同时修建公厕、公共学校、道路、医院、福利院、垃圾场,甚至茶馆等民用建筑,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2)购买农用机械,修建公共鱼苗圃,推广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实行农林牧副渔及农产品加工等多种产业有机经营等,其实质是对农业进行产业升级。

韩国的新村运动就是开发新农村,让农民脱贫致富,让农村经济发展,让农业产业升级。其特点主要是官民一体,奖优扶贫,知识分子参与,也体现了民主主义的理念与进行地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新村运动在开始阶段是官主导,民参与,并支援以水泥、钢管等建筑材料。但在发展阶段,则是以民为主,官为辅。政府把从工业获取的钱投入到农村时,并不是平均分配,而是以奖励先进,惩治落后的方式进行的。这个运动对韩国农民精神面貌改造极大,恢复了他们的自信心,使其真正享受了现代化生活所带来的乐趣。

“新村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果。30多年来,韩国的城乡保持经济同步增长。现在,韩国人均GDP为14000多美元,城乡经济差距之比为1∶0.94[3]。其组织、发展模式可为发展中国家之楷模,也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

浙江经验与“新村运动”给我省带来的借鉴意义在于:

1)“新村运动”与浙江省所面临的情况与我省相类似。中韩两国都是出口主导型国家,都面临过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韩国政府与浙江省在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以工业收入反哺农业的做法,可以给湖北省以启示。

2)中韩两国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模式相近,这一点与西欧、美国,甚至日本都不一样。政府主导,权威号召,学者参与,社会认可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广泛动员的方式来进行“新村运动”,在短期内集中力量办大事,办群众拥护的事,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政治及经济效益。而且东方社会尊重长者,服从权威,擅长集体行动,这一点上中韩两国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韩国人将东方文化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将缺点减少到最小。

3)浙江省的成功经验表明,要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要跳出“三农”的圈子。只有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与之相关的整个经济政策,才有可能真正破解“三农”问题。要解决农业问题,就要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要解决农村问题,就要大力发展小城镇;要解决农民问题,就要大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就业。总之,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子有所教,才是真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

综上所述,在新的环境,新的机遇面前,如何破解长江经济带新农村建设这一迷局,试作以下建议:

1)抓住中部崛起这一国家推行大战略的有利时机,利用好国家赋予的多项惠农政策。在十七大报告中,将“三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将“三农”问题的解决视为中国现代化的战略问题。湖北省可以因势利导,通过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将财政适当向农村倾斜。

2)抓住东部工业西移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利用沿海企业内迁,通过在农村建设工业园区,开办小型乡镇企业,利用多家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加速农村的小城镇化,推动农民向第二以及第三产业就业,完成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农村的现代化,扭转长期以来农村与城镇的不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3)要切实落实各项政策,工业应适当反哺农业。利用从第二、第三产业获得的资金,建立起农民公费医疗制度,义务教育制度,养老制度等,减轻农民负担;投资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缮沟渠、水井等农用设施,兴建道路、桥梁、公厕、游泳池等民用建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4)要“藏富于民”,鼓励广大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一系列政策,提高广大农民的创业积极性。在起步阶段,可以以官主导,民参与的方式启动。政府可以创办一批工业园,辅以各种优惠土地价格,税收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行投资。在发展阶段,可以以民为主,官为辅,力争形成一两个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区域内的产业升级。[4]158

5)做好“撤乡并县”的调整工作,推行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改农民负担过重局面。给予乡镇企业“国民待遇”,鼓励金融机构向其融资,使乡镇企业有充足的资金发展,带动农民非农业就业,并建立起一整套面向农村地区的信贷与保险体系,实现市场条件下的“取之于农,用之于农”。

6)要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比如可以鼓励高校毕业生来农村支教,以他们的一技之长帮助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当然对高校毕业生以一定优厚待遇),定期请志愿者宣讲党的农业农村政策。以及各种实用农业技术,定期组织医疗队下乡给农民体检,完善各项公共医疗设施。

[1] 熊桉.湖北“三农”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3-36.

[2]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2005.

[3] 金祥波,吴松权.韩国新村运动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1):13-15.

[4] 姜长云.“三农”问题的多维透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5]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2004年统计年鉴[J].中国统计出版局,2004.

[6]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2006年统计年鉴[J].中国统计出版局,2006.

Thinking of the Building of New Countryside in Changjiang Economical Region of Hubei Province

Zeng Li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Hubei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62,Chin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agriculture,peasant and countryside”problem in Changjiang economical region of Hubeip rovince,thisarticle is giving some advance to the building of new countryside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South Korea and Zhejiang province.

the building of new countryside in Hubei p rovince;the p roblem of“agriculture,peasant and countryside”;Changjiang economical region

F323.21

A

1671-2544(2010)增-0036-04

2010-04-15

曾 理(1981— ),男,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胡先砚)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