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数字图书馆迈向虚拟图书馆的再造工程

2010-08-15邱源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资源

邱源

(淮南师范学院 图书馆,安徽 淮南 232001)

由数字图书馆迈向虚拟图书馆的再造工程

邱源

(淮南师范学院 图书馆,安徽 淮南 232001)

高校图书馆在经历了纸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之后,必将进入虚拟图书馆时代。虚拟图书馆的本质属性是“泛在”,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由数字图书馆迈向虚拟图书馆的再造工程,包括空间重构的再造工程、虚拟资源整合的再造工程、虚拟技术应用体系的再造工程和泛在化服务的再造工程。

虚拟图书馆;再造工程;泛在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在经历了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文献时代之后,进入数字图书馆加速发展时期。资源数字化存储和管理,极大地改变了信息资源的类型以及信息的产生和发布方式。传统的以印刷型文献为主的信息发布和传递逐渐让位于以数字形式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发布与传播,并迅速成为信息时代图书馆发展的重头戏。但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依托因特网和无线信息传递的虚拟图书馆必将应运而生。

一、虚拟图书馆概述

虚拟图书馆 (Digital Library),目前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的涵义。狭义的虚拟图书馆,是指以数字形式存贮和处理信息,能够高度逼真地模拟现实世界的泛在图书馆。它由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和高度并行的实时计算技术等集成起来所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信息存储和查询中心,是一种能够高度逼真地模拟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视、听、触等行为的高级人机界面,一句话,狭义的虚拟图书馆是一种“模拟的信息世界”。广义的虚拟图书馆,则不仅包含狭义的虚拟世界的内容,而且还指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相应的人类网络行动的呈现而产生出来的一种人类交流信息、知识、思想和情感的新型行动空间,它包含了信息技术系统、信息交往平台、新型学习模式和社会文化生活空间等方面的广泛内容及其特征,广义的虚拟图书馆是一种泛在的网络信息图书馆。

一般认为,虚拟图书馆有五个基本特点:

1、利用因特网和无线通讯技术传递信息资源和进行服务。

2、无间隔、无域界提供服务。没有时限,也不存在地理上的局限,即“泛在”。

3、开放获取海量资源。软件工程和IT领域的发展趋势,为获取泉涌般的不尽信息提供技术支持。

4、提供多种格式的异质信息。这些格式不仅包括文本、PDF、图像、幻灯片、音频和视频等,还能够高度逼真地模拟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视、听、触等行为的高级人机界面。

5、提供多语种支持。虚拟图书馆应该能够为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提供多语种支持,这样用户就可以毫无困难地存取这些信息,无论他们的英语水平怎么样。而且虚拟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社会的发动机,自然地应该包括多语种支持这个特点。

6、服务范围的极大化。虚拟图书馆应该成为世界范围内知识和信息的门户,这意味着它要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无论他们的年龄、性别、肤色、种族、宗教、语言能力、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素质如何[1]。

如果说这五个基本特点大多与数字图书馆的概念重叠,那么,虚拟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就是 “泛在”。泛在是一个时空概念,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服务空间受IP地址的限制,绝大多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无法实现自由移动方式存取,给广大用户获取文献信息资源带来不便。随着泛在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服务以及无线技术正在把数字图书馆变成所有的信息服务都能在用户的指尖敲击中得到利用的“泛在图书馆”。服务可以延伸到任何有用户的地方,模糊和淡化了图书馆的传统边界,极大地改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日渐成熟,将使图书馆的移动信息服务更加便捷,真正实现图书馆所追求的信息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目标。

本文借用“泛在”概念,不仅仅是强调“泛在知识环境”,而是意在强调虚拟图书馆 “服务主动”和“服务却不为人所知”以及服务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服务特点;不仅仅强调虚拟图书馆具有数字图书馆网络化、全天候、开放性、多格式、多语种的资源优势,更强调其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无界限的服务精神。

二、迈向虚拟图书馆的再造工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高校图书馆都有长足的发展。以淮南师范学院为例,除了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外还逐步增添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开通了文献管理集成系统并通过校园网与国内、国际互联网连接;建立了虚拟阅览室、馆藏书目数据库、馆藏信息资源网上查询联机数据库等;积极引进和发展虚拟载体文献、数据库、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及计算机网络资源。采用“镜像”技术将国内外其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放在本地图书馆中,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丰富了馆藏资源。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图书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图书馆加大了文献资源采集的力度,每年都增加2-3个数据库。截止目前为止,虚拟资源存储总量已初具规模,馆藏书目数字化、标准化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因此无论是纸质文献还是虚拟文献,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都为由数字图书馆迈向虚拟图书馆的再造工程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虚拟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最高目标是“5A”(任何用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均可以获得任何图书馆拥有的任何信息资源)[2]。要实现这一目标,现在就应该启动再造工程 。再造工程(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 BPR,也就是业务流程重组。是美国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和詹姆斯·钱贝(James Champg)在总结了一些企业分散片段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的业务流程重组概念。用于高校虚拟图书馆的建设上,就是从根本上对目前高校图书馆业务流程的运作方式进行再思考,对未来虚拟图书馆所从事的最基本的管理工作与核心业务流程进行脱胎换骨的重新设计,以期在成本、品质、服务及速度等方面得到显着的增长,满足虚拟图书馆的基本要求。其核心工程内容是:

(一)空间重构的再造工程

虚拟图书馆并不排斥现有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实际上,如果没有真实的物理空间,虚拟图书馆也无法存在。虚拟图书馆将与普通的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甚至纸质文献书库同生共荣。虚拟空间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部分,在资源选择、整合技术、整合平台建设上并没有其独特之处。不同于图书馆一般的空间建设的是,虚拟图书馆在资源的空间布局和仿真性能等方面有一定的选择性。

1、IC的空间布局

IC是关于图书馆的空间概念。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馆的Donald Beagle在文献中界定了IC的基本概念:(1)一种独特的在线环境。在该环境下,用户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可以获得多种数字服务,通过安装在网络工作站上的搜索引擎可以同时检索馆藏以及其它数字资源。此类信息共享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复杂的搜索、帮助和获取搜索结果功能的综合网站。(2)一种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能够在整合的数字环境下管理工作空间并提供服务,这种空间可以是图书馆的一个部门、一个楼层或者一个独立的物理设施,它构成了一种新的信息环境,并在第一种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图书馆员和新的服务。我们认为,IC都至少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服务:(1)为大学校园提供一个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服务的一站式的中央平台;(2)为群体学习(团队学习)和协同合作提供便利空间和相关设备;(3)为全体师生开展知识创造(创新)提供一个自始至终的无缝环境。信息共用空间的具体功能包括:文献检索、信息素质教育(包括多媒体课件、小型培训、网络教室培训等)、参考咨询、学习研究、论文撰写、媒体创作、网络活动(漫游、电邮、讨论)、文献阅读、文艺欣赏、会议讨论等。

2、逼真的模拟世界

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和高度并行的实时计算技术整合的功能实现,高度逼真地模拟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视、听、触等行为的高级人机界面快速向我们走来。例如具有150多年历史的世博会,一直以实体场馆的方式进行展览展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博会因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探索信息化时代世博会展示方式的创新与发展,充分利用和借助互联网的独特优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创性地推出虚拟世博会。参观者可在实体展馆区内进行漫游,在虚拟现实中了解展项,既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也可以实时获得真实的体验。虚拟世博会为虚拟图书馆的再造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高校图书馆可以在虚拟学习环境、虚拟知识环境、虚拟研究环境等方面大做文章。

(二)虚拟资源整合的再造工程

目前,主要有三种虚拟资源整合的再造工程。第一种方法是直接购买世界范围内主要厂商的先进的全套产品,如计算化的集成图书馆系统,数字图书馆工具,网络数据库和其他必备的图书馆自动化产品,来建立一个分布式的泛在图书馆信息架构。这是普通图书馆为提升分布式信息系统最经常使用的方法。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当前已经成熟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建立基于网络的图书馆分布式信息系统。大部分图书馆都利用这种方法来设计、开发、拓展和维护他们特殊的基于网络的图书馆应用,如网络门户、书目指导、电子资源、信息素质教育项目、知识共有、用户调查、虚拟教室等。第三种方法是与主要的技术先锋如Adobe、Google、Microsoft、Yahoo等合作,设计和开发最先进的虚拟图书馆项目。这种方法是高校图书馆、研究型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最佳选择,这类图书馆拥有百万册的图书和其他印刷资料,声频、视频记录,手稿,地图,照片等,这些资源很自然地成为设计和开发虚拟图书馆的主要信息资源,如Google的Google Printed Library Project项目和欧洲数字图书馆项目(European Digital Library Project)。包括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的整合。电子图书、数字化期刊、光盘数据库、联机数据库、网络数据库、Internet信息资源、以数字镜像或链接等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的有序化数字资源;包括本地资源和远程资源、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之间的整合。

对于高校图书馆,虚拟资源整合再造工程应给予科学研究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其主要特性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高开放性。虚拟资源整合再造工程的目标是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跨越学科、地域、机构的开放科研平台,科研人员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加入或离开这个平台开展科学研究。

2、高协同性。虚拟资源整合是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专家协同合作建设的产物。同时,它为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科研人员构建了一个协同工作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全球各地的科研人员就像在一个工作室一样协同工作着,彼此之间可以方便地交流,了解整体进展情况,共同完成研究或实验,也可以集中优势共同解决某个复杂问题。

3、高共享性。这种共享包括了信息化环境中的各种资源,既可能有高性能计算机,还可能有大量的实验数据,还可能就是科学仪器本身。共享是基于网络的,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使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3]

信息资源整合工作是多层次的,因此也有不同的工作模式。一般有四个层次上的整合方式:(1)汇合整合方式,主要是基于OPAC资源系统的一种整合方式,是多个馆藏的简单相加,用户需要自己查重,进行二次选择。(2)组合整合方式,是对相关数据库内的数据对象去除重复信息的整合方式,是多个数据库系统的有机优化整合。(3)重组整合方式,是基于虚拟图书馆应用系统的一种资源整合方式,通过对数字资源的分解重组,按数字资源的逻辑关系组织成立体网状的知识资源体系;(4)一体化综合整合方式,是要在OPAC资源整合系统和虚拟图书馆资源整合系统之间建立多维度关联,以形成更为优化的虚拟图书馆资源整合系统,关键是要实现OPAC系统和虚拟图书馆应用系统之间的技术兼容,实现各种元数据之间以及其他资源对象之间的互操作。图书馆可以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决定采取某一种或某几种层次的整合方式。

(三)虚拟技术应用体系的再造工程

虚拟技术应用体系的再造工程涉及信息通道的流程、无缝接入的服务形态、用户的终端的交互技术等等。

1、以信息通道的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业务流程重组要求将虚拟信息原本无人过问、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变得紧凑有效。如具有移动性和宽带性的信息渠道,基于铜缆,光纤的上下行对称宽带接入,基于OFDM、802.1X的固定高速无线接入;基于3G/4G的移动高速数据的接入。而这些信息通道有些可以通过目前馆内结构完成,有些要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这可能涉及到校外甚至国外的网络机构。泛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在第一层使用 JavaScript、XSL (Extensible Stylesheet Language)和 XHTML (Extensible 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技术,第三层广泛使用XML技术定义网页内容、数据操作和管理,在第二层,利用Web Services和DOM(Document Object Model)等中间件处理服务器方面的问题。另外,UltraBand网络,每秒钟可以传输5-40兆字节的数据,WiMax技术,代表主要城市802.16无线网络标准,可以使较小城市或郊区的泛在图书馆用户动态远程地存取泛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和教育。

2、以无缝接入的服务形态进行重新设计

业务流程重组不是对现有的东西稍作改良,要从思路上做根本改变。例如从服务的形态方式来看,多种接入方式、多种承载方式融合在一起,可以实现无缝接入。服务更透明化,更泛在化,用户无须关心图书馆状态、采用何种技术来接入和承载,无论何时、何地用户都能通过合适的方式获得永久在线的宽带服务,可以随时随地存取所需信息。它意味着需要重新创造业务流程,抛弃那些潜在的限制业务进行的既有观念。传统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是传统的组织设计原则,如对分工理论的推崇、对权威的崇拜、对职能部门化不加思考的应用。因此,实施业务流程重组,是要改变把传统的组织理论视为金科玉律的状况。只有按多种接入方式、多种承载方式融合在一起的服务理念,重新确定组织设计的原则,才能谈得上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改变,否则,将又回到老路上去。

3、以用户的终端需要进行重新设计

下一代因特网网络技术和终端技术将会为虚拟图书馆通过更加动态的渠道,以更快的速度为全球用户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和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除了传统的台式机,笔记本、手持阅读设备、掌上电脑、高清晰电视和手机等都可以用于存取、定位、传递泛在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和教育。用户的终端服务具有如下特征:(1)用户需求个性化;(2)传输宽带化;(3)媒体多样化;(4)方式实时交互化;(5)模式移动化。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有着显著的服务优势。这为虚拟图书馆在现代移动通讯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四)泛在化服务的再造工程

信泛在化服务具有如下特征:(1)用户需求个性化;(2)传输宽带化;(3)媒体多样化;(4)方式实时交互化;(5)模式移动化。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有着显著的服务优势。这为图书馆在现代移动通讯环境下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4]。针对泛在知识、泛在网络、泛在智能环境下用户需求的变化,必须从基于物理图书馆的传统服务转变为基于用户的泛在服务,通过建立泛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电视图书馆、图书馆服务联盟、图书馆服务体系等路径实现泛在服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融入用户工作环境、融入用户学习环境、融入用户日常生活等多样化和多元化服务,使用户处于图书馆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环境之中。泛在化服务是虚拟图书馆存在的重要型态和发展模式。以人为中心、高度智能化、无所不在性是泛在化服务的重要特征。这些服务主要包括:

1、构建嵌入式服务的新范式

嵌入用户环境,与用户亲密合作是嵌入服务最为显著的特征。在当今信息过载的时代,传统馆员的职能和提供的服务(检索、整合、报告信息)已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需要的是引路人和指导者,需要的是深入到用户环境中提供更深层次的高质量服务的馆员。也就是说,馆员要走出图书馆,与用户亲密合作,去发现他们真正的信息需求;馆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面对面的甚至是嵌入到用户虚拟社区的服务。由此,不难看出,嵌入式服务实质上就是一种泛在化的、无所不在的服务,它与泛在图书馆服务的本质是一致的。

2、构建共学式服务的新范式

共学式服务的新范式是指馆员融入用户的学习环境和知识领域,以共学的形式提供服务。主要表现在:(1)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利用各种知识管理技术帮助用户解决学习过程和系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和应用;(2)通过提供检索工具帮助用户快速、方便地获取所需学习资料,特别是E-learning系统之外的相关资料;(3)建立系列教学视频及一些实时性较强的图书信息视频,提供多媒体数据库服务,加工“声、色”俱全的多媒体电子书籍等。

3、构建共研式服务的新范式

共研式服务的新范式是指馆员融入用户的工作环境和研究领域,利用知识管理平台和技术,为科研提供持续的增值服务:(1)为用户提供单一的信息、平台和检索工具,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STM全文资源;(2)对用户科研活动中产生的科研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和传递,以促进用户对科学数据的长期获取与利用;(3)利用知识地图构建工具,为用户提供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链接组织方法,帮助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以及需求的变化构造个性化的、灵活动态的知识地图。

4、构建多元服务的新范式

多元服务的新范式是嵌入大学日常生活环境,通过智能标签技术等支持用户按照自己的意愿对信息进行个性化分类,提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如选修课程的安排、专家讲座的提醒、社团活动的讲话、心灵交流的选择、体育、文艺信息等),帮助用户了解专题信息、新闻,促进用户参与学校事务讨论,从而使多元服务在大学日常生活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

[1]Lili Li.Building the ubiquitous library in the 21st century[EB/OL].http://www.ifia.org/IV/ifla72/papers/140-li-eh.pdf[2009-04-07]

[2]程焕文,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曾伟忠.科学研究的信息化:e-Science的产生和发展[J].现代情报,2006,(2):6-8

[4]龙朝阳,王灵.基于3G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初探[J].图书馆论坛,2008,(6):8-11

G250.76

A

1009-9530(2010)06-0141-04

2010-06-23

邱源(1982-),男,浙江温州人,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硕士。

猜你喜欢

数字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答数字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数字看G20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