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0-08-15孙宏新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文学文本

孙宏新

(淮南师范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淮南 232001)

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孙宏新

(淮南师范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淮南 232001)

针对当前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学生阅读量减少、教学观念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困境,提出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和更新教学观念的措施,为更好地完成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任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提供帮助。

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困境;对策

外国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整个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以丰富多彩的文学内容、精彩纷呈的文学现象吸引着学生。然而近年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外国文学的教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加之传统的“文学史﹢选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课程教学的需要,也对外国文学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摆脱这种影响,适应时代的潮流,更好地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外国文学任课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外国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外国文学课程从其教学的基本目标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家、作品、思潮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对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能够运用有关文学理论和美学思想,深入解读作品深层的审美意义和文化意蕴,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和独特的艺术气质,为学生以后成为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输送合格人才。但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经典文本阅读数量减少

外国文学作品是人类历史上一笔宝贵丰厚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曾经慰藉着一代又一代人孤独疲惫的心灵,被看作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但近些年,随着读书无用论的喧嚣尘上,加之作为大众传媒的代表——电视、网络的普及,一些外国经典文本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学生逐渐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失去了兴趣,甚至以看电影电视代替经典文本的阅读。笔者长期在高校教学一线讲授外国文学课程,对近几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外国经典文本阅读情况做过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外国文学课程开设前完整读过的外国经典文本平均在10部以内,且有逐年下降趋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外国文学经典文本的阅读量都是如此,其他专业学生的阅读情况可想而知。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之所以对外国文学经典文本阅读减少,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1)网络媒体的影响。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许多信息,但也占用了很多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上网的时间多了,阅读的时间少了。(2)社会竞争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能在毕业后谋得一份工作,大学生们不得不在学校的时候就开始准备考各种证书,把证书作为找工作的敲门砖,于是经典文本被束之高阁。(3)兴趣的转移。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人的心态也开始变得浮躁起来,为了缓解紧张的心理,一些休闲的、娱乐的快餐文化开始流行,而纯文学的经典成了学生不愿甚至不敢问津的东西。

外国经典文本阅读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任课教师在讲授外国文学中的经典文本时,往往看到茫然的眼神。教师不得不花一部分时间去介绍文本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变成了讲故事。甚至部分学生把听故事当成学习的主要内容,而把对文本的分析欣赏变成了次要部分,形成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这在当前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状况。

(二)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观念曾为中国的人才培养作出过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传统的教学观念越来越显得不合适宜,甚至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这种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中,主要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往往老师从头讲到底,成为典型的“一言堂”。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学生的任务就是上课认真听,认真记。学生的内在情感和思维没有被激活,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认识人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教化功能难以实现。(2)传统的教学内容。由于使用“文学史”﹢选读的教学模式,文学史的教学力求面面俱到,知识点过于庞杂和细琐,学生陷于知识的无边海洋,无暇旁顾。文学选读内容从古典作品开始,古典作品本身就很难理解,教师只能解读经书似地逐点逐篇介绍。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阐释和评价的参与,学生成为文学知识和作品分析的被动学习者和接受者,他们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知识性的记忆。传统的教学观念严重影响了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外国文学教学改革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二、解决困境的对策

面对当前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诸多困境,对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要想破除这种困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阅读量

学生要想学好外国文学,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文本,但外国经典文本数量庞大,学生不可能都去阅读。指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成为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通过具体实践,认为博览与精读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的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博览与精读相结合模式,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博览主要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面要广,这种阅读不要求精雕细凿,只以做到对涉及的作家作品有个大致的了解为目的,主要以大纲推荐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为主。精读则指阅读要仔细,要有深度,教师要精讲,要重点讲,要使学生做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要针对教材中选取的为数不多的重点作家的作品。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再花太多的时间对作品的内容进行讲解,而集中精力对作品进行赏析,这样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更新教学观念

1、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传统的教学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就统治讲台,而超越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教育理论界早已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如果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外国文学教学服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教学容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还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古希腊罗马文学的时候,把古希腊罗马的地理位置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给学生一种直观、立体的感觉。学生在接受古希腊罗马文学知识的时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联想到故事发生的场景。课堂上不适宜整部影像的放映,但截取影像资料中个别突出的片段,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2、朗读教学

对于朗读教学,在大学教育中有些人认为不太可行,其实不然。朗读是把原本诉诸视觉的书面言语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言语的创造性对话活动。我国古代传统语文教学中就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经典性认识,但在目前的大学文学课堂中,却很少听见朗读声。朗读时学生与文本及作者的“对话”,是朗读者以自己的生命律动去扣问、探究文本的生命律动,以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学生一遍遍朗读,就是在与文本及作者一次次地“对话”,在“对话”过程中他们才有可能一步步地深入文本所营构的世界,与文本发生精神遭遇,于是文本进入学生的心灵,学生融入文本之中。比如在讲授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剧本时,历来受人称道的哈姆莱特的内心独白可以选出来让学生朗读,让学生去慢慢体验哈姆莱特当时的心理感受。讲授华兹华斯的诗歌的时候,也可以把其优美的田园诗拿来让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体验自然之美。还有一些经典名著中的内心独白,如《简爱》中简爱的经典独白,都可以是朗读的对象。通过朗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3、讨论教学

课堂讨论是一种极易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一言堂”,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往往成为听众,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开发。课堂教学是一项双向互动的过程,仅靠教师的单方面施予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师可以先布置好讨论对象,然后让学生阅读文本,并思考相关问题。比如在讲授19世纪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夏绿蒂·勃朗特和艾米丽·勃朗特)的作品《简爱》和《呼啸山庄》时,指出对这两部作品的优劣问题在中西方文学评论界引起过一定的争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去看作品,自己去感受两部作品的特色,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得出观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较之于老师的灌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结论显然要深刻得多。

4、采用比较的方式进行教学

有比较才有鉴别,外国文学教材往往只注重外国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介绍,而难以顾及中外文学和外国文学自身的对照比较,中外文学之间常常处于割裂的状态。针对这种现状,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中外文学比较,以及外国文学相近作品之间的比较,形成中外文学思想和人物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辨别、相互对照,在比较当中汲取营养,吸收中外文化遗产的精髓。这种比较式的教学,从其意义上来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这种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评价外国文学的价值,增强借鉴外国优秀文学的自觉性。其二,这种比较既可以利于准确认识外国文学的成就,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继承民族优秀文学传统的自觉性。

运用比较的方式来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成为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一大新方向。另外,教师采用比较的方式教授外国文学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与中国文学产生比较,而在此之前学生对中国文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满足了学生的 “期待视野”,与学生之间有了一定的共鸣,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上这门课。

三、结语

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其他学科上。时代在发展,教学改革也应随时代的步伐而前进。就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而言,本文的研究对策有一定的针对性,但不是包除百病的良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得靠教师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施行一些更可行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创造性的合格人才。

[1]文静,聂北茵.“没时间读书”是当代青年阅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N].中国青年报,2006-09-04

[2]黄荣光.“近阅读”让我们离经典越来越远[N].中国教育报,2006-09-24

[3]钟秉林.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 大学本科教学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Abstract: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 in the cur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some plights,and how to break through it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reform of present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Puts forward some solutions to this matter through deep and full analyses,and it offers some valuable helps for completing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 better and for training the qualified talents for meeting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foreign literature;classroom teaching;plight;countermeasure

The Research on the pli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reign literature teaching in the cur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N Hong-xin

G642.0

A

1009-9530(2010)06-0104-03

2010-08-28

淮南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HSJY200922);淮南师范学院精品课程(JPKC200807)

孙宏新(1976-),男,安徽寿县人,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文学文本
我们需要文学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