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陈云对改革开放的伟大贡献
2010-08-15李晓梅
刘 慧,李晓梅
(广西民族大学 政法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试论陈云对改革开放的伟大贡献
刘 慧,李晓梅
(广西民族大学 政法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陈云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陈云对改革开放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拨乱反正”时期,力荐邓小平复出,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些工作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思想路线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作为我国经济领域的主要决策人,成功地领导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三年国民经济调整,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他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探索,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是在主持中纪委工作期间,他对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改革开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陈云;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
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地位和作用仅次于邓小平的主要成员[1],陈云对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在新形势下参与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以说,陈云对改革开放的贡献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贡献。
一
“拨乱反正”从时间上讲,是 1976年 10月粉碎“四人帮”到 1981年 6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内容上讲,是中国共产党全面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拨乱反正”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阶段。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陈云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气魄、胆略、智慧和在党内德高望重的地位,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鲜明地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和要求。
1.力荐邓小平复出,使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自己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是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毛泽东多次称赞“人才难得”,但由于性格耿直,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在政治生涯中曾经“三起三落”,最后一次被打倒是 1976年 4月因所谓“天安门事件”被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内外要求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的呼声很高,但由于当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压制邓小平复出。在这种形势下,陈云和叶剑英、李先念、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一道,在多种场合、利用各种方式强烈呼吁:应该让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在1977年3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提交书面发言,指出“让邓小平同志重新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是完全正确、完全必要的,我完全拥护”。此后不久,他又说:“时机成熟的时候,让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我很赞成”。[2]207由于陈云等人的共同努力,当时的中央主要负责同志不好再坚持自己的错误,因而在1977年7月召开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恢复邓小平的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务。
邓小平的复出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它不仅为当时的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打开了突破口,而且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从此有了自己的总设计师和掌舵人,为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基础。在邓小平的领航下,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破冰前进,扬帆远航。
2.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为改革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由于“文化大革命”推行极左路线和林彪、“四人帮”的打击陷害,致使大批干部群众蒙冤受屈,特别是一批老干部被打倒,甚至含冤去世。要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改革开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必须平反冤假错案,解决重大的历史遗留问题。为此,陈云在 1978年 11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提出需要由中央考虑和作出决定的六个重大历史问题:一是薄一波等 61人的所谓“叛徒集团”案;二是所谓自首分子问题;三是陶铸、王鹤寿同志的所谓叛徒问题;四是把彭德怀同志的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问题;五是为“天安门事件”的平反问题;六是康生的错误问题。陈云在发言中指出:这六个问题“对党内党外都有极大的影响,不解决这些同志的问题,是很不得人心的。”[2]20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担任中纪委第一书记,他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直接领导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为刘少奇、彭德怀、陶铸、彭真、薄一波、瞿秋白、潘汉年等一大批同志平反昭雪,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党心大快、民心大快,干部群众的革命热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像火山般迸发出来,为保证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3.带头弘扬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然而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陈云和邓小平一道,大声疾呼要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实事求是的传统作风。1977年 9月 28日,为纪念毛泽东逝世一周年,陈云在《人民日报》发表《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一文,强调“实事求是,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作风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离开了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那末,我们就离开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成为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者,我们的革命工作就要陷于失败。所以,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实际上是区别真假马列主义、真假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标志之一。”[3]4411978年 9月 11日,他在给胡耀邦的信中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对上海文艺界三十年代问题,对创造社,对当时其他革命文艺团体作出实事求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评价。作这些评价时,必须把这些革命文艺团体的是非功过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考察。”[3]451所谓“把是非功过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考察”,就是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它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由于陈云等人的呼吁与坚持,使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了重新恢复和发扬光大,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4.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为统一全党思想和进行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上,党内外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两个凡是”,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另一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企图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陈云敏锐地意识到:如何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涉及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如果不能客观、全面、正确、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势必引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混乱。在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过程中,陈云建议增加一段回顾建国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内容。他指出《决议》不仅要写“建国以来三十二年党的成绩和错误”,而且要专门加一段话,写“党的整个历史,解放前解放后的历史,把毛泽东同志在六十年中间重要关头的作用写清楚。”陈云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毛泽东同志的功绩、贡献就会概括得更全面,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据;说毛泽东同志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说毛泽东思想指引我们取得了胜利,就更能说服人了。”[2]256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正确评价,不仅有利于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而且可以昭示世人:中国的改革开放将沿着毛泽东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永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
二
陈云是党内首屈一指的经济学家,又长期担任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领导工作。改革开放初期,作为经济领域的主要决策人,陈云在调整国民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研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陈云的经济思想也丰富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抵制“洋跃进”,成功领导国民经济调整,使中国经济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粉碎“四人帮”后,当时上上下下、党内党外,都有一种要把“文革”造成的损失尽快夺回来、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急迫心情。特别是当时的中央主要负责同志,提出了一个庞大的建设规划:从 1978年到 1985年,新建和续建 120个大型项目,其中包括十大钢铁基地,九大有色金属基地,八大煤炭基地,十个大油田……这个规划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洋跃进”。显然,这种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和“大跃进”,远远超出了当时的中国国力,不仅不能把经济搞上去,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甚至使国民经济崩溃。这种状况引起了陈云的忧虑,他顶着压力,开始在党内“打预防针”。在 1978年 2月的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上,陈云提出两条重要建议:一是要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二是工业生产的重点在提高质量。1979年初,在审阅国务院《1979、1980两年经济计划的安排(草案)》时,他针对计划草案中“1979年有些物质还留有缺口”的情况,做出批示:“我认为不要留缺口,宁可降低指标,宁可减建某些项目。”[4]35同年 3月 14日,陈云与李先念联名给中央写信,对当前和今后的财经工作提出了六条意见,他们在信中指出:“现在的国民经济是没有综合平衡的,比例失调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要改变这种情况,应该“有两三年的调整时间。”[2]224在调整过程中,该下马的要坚决地下,该上马的要快马加鞭。中央接受了陈云、李先念的建议,决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并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确定为调整工作的基本方针。为了“统一管理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和目前的调整工作”,中央还决定成立以陈云为主任的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在陈云的直接领导下,我国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这次经济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避免了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经济结构和比例关系,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我们摆脱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长期困扰,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从中国实际出发,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较好,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经济调整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
2.深入研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为提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于长期领导经济工作,陈云从 20世纪 50年代就开始探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公有制虽处于主体地位,但不能完全取消个体经济,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为此,他在 1956年就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存在“三个主体、三个补充”:(1)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2)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3)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强调: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应该有个体经济和市场调节的一席之地,因为它们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有益补充。这种用市场弥补计划缺陷的观点,成为 20世纪 70年代末中国经济改革的起点。
改革开放以后,陈云继续思考计划与市场的关系。1979年 2月,他在与李先念谈话时提出:应该“在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搞点市场经济作为补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是个补充,不是小补充,而是大补充。”[5]同年 3月,陈云在《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提纲中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缺点在于只强调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方面,没有注意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存在市场调节的另一面,因而导致计划太死,计划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在陈云看来,其实“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1)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2)市场调节部分 (即不作计划,只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性调节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2]221在上述谈话和文章中,陈云明确肯定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但由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公有制性质,所以应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主要是市场调节)为辅。陈云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成为我国 20世纪 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并形成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改革模式。20世纪 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党在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在这个探索过程中,陈云具有筚路褴褛的开拓之功。
3.审慎选择改革突破口,确定改革方法、步骤和原则,推进改革开放的有序进行
在中央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之后,陈云对改革开放进行了具体谋划。1979年 5月,他在会见有关方面负责人时指出:“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现在要进行研究,先改什么,后改什么,怎么改。”[4]145所谓“先改什么”,就是要选择改革的突破口。陈云根据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民人口多的特点和改革应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主张把改革的突破口选择在农村、农业和农民。他说:“我们是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国家,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国家中进行建设,必须从中国自己的实际出发。”“我们搞建设不能搞得到处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八亿农民的生活逐步改善了,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这是头等大事。”[4]115按照陈云的建议,中央决定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提高,改革取得了成功。关于改革的方法步骤,陈云同意邓小平的观点,“摸着石头过河”,主张先搞试点。在陈云看来:试点可能会使改革的进度慢一些,但比起那种不经过试点而盲目改革,改得不好再回头重新改,损失要小得多。关于改革的原则,陈云坚持三条:一是打破“大锅饭”、“铁饭碗”,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二是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一要吃饭”,这是维护全国稳定,进行改革建设的前提;“二要建设”就是要发展经济,“只顾吃饭,吃光用光,国家没有希望。”[2]276三是有计划、按比例的原则。真正能做到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这样的速度才是实实在在的有效益的速度。
4.主张研究资本主义,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
陈云积极主张对外开放,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所谓“走出去”,一是走出国门,到外国投资办厂;二是扩大出口,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水平。所谓“引进来”,就是引进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早在 1973年,刚刚恢复工作的陈云就指示外贸部负责人,“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在陈云看来,“如果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上占有我们应占的地位。”[6]之所以要研究资本主义,是因为我们“要和资本主义打交道”,既然要打交道,就必须“知己知彼”。更重要的是,研究资本主义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主要是引进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在 1980年 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针对建设资金不够的问题,陈云提出“资金不够,可以借外债”。他认为在国家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利用外资和引进新技术,这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2]249他强调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与坚持自力更生并不矛盾,因此“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6]陈云在主张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同时,也告诫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盲目引进:一是引进的规模要和国内的配套能力、偿还能力相适应;二是引进的技术设备要能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三是引进的目的是提高我国的民族工业水平和自力更生的能力。
三
陈云晚年在党建方面提出了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重要思想。陈云党的建设思想也是邓小平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中很多重要的思想直接受到了邓小平的赞赏和肯定,对邓小平理论有关党的建设的理论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2]245-247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表现出了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和宽阔胸怀。
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连续担任了两届中纪委第一书记。由于受“文革”极左思潮、帮派风气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新旧体制的交替,党内消极腐败现象有滋生蔓延之势,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受命于艰危之际的陈云没有退缩,他坚持原则,率先垂范,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促进党风好转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云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纪委的基本任务就是“维护党规党法,整顿党风”,同一切违反党纪、破坏党的优良传统的不良倾向作坚决斗争。要维护党规党法,促进党风的根本好转,关键是从制度上约束党员干部,为此他主持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在座谈讨论《准则》时,陈云关于强化党风建设的言论掷地有声,引起了全党的强烈震撼。他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风问题必须抓紧搞,永远搞”、“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2]245-247他多次强调“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甚至可能使我们的党和国家改变颜色。为了整顿党风,陈云主张“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2]245他要求中纪委对党内的腐败现象“一抓到底”、“决不手软”。陈云铁腕治党的决心,对党内腐败分子起了强大的震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党风的好转。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保证改革开放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繁荣了经济,活跃了市场,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侵袭,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消极丑恶现象,影响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这些消极丑恶现象引起了陈云的高度警惕。他告诫全党:“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个问题,不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教育,这些现象就有可能泛滥成灾,败坏我们的党风和社会风气。”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我们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精神文明建设。”陈云强调:“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既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们永远要坚持的奋斗方向。”[2]299-300两个文明一起抓,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1] 江泰然.陈云在第二代领导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4):1-5.
[2] 陈 云.陈云文选(1956—198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 陈 云.陈云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 杨明伟.陈云的晚年岁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236.
[6] 迟爱萍.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先声——对陈云经济工作思想的再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1998(4):52-58.
(责任编辑:倪向阳;编辑校对:江 河)
Great Contribution of Comrade Chen Yun to Reform and Open ing-up
L IU Hui,L IXiao-mei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GuangxiUniversity for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
Comrade Chen Yun,one of the majormember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 central leading group of CPC,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of refor m and opening-up.His contribution to the reform and o2 pening-up,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during the period of“Settingwrong things right”,he strongly recommended Deng Xiaoping to come back, redressed the cases in which the chargeswere false orwhichwere dealtwith unjustly or incorrectly,recovered the fine work style of CPC as“seeking truth from facts”,correctly evaluated ComradeMao Zedong and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Mao Zedong Thought”.All those offered correct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line and good social envi2 ronment of“refor m and opening-up”.Second,as the major decision maker in China economic area,Comrade Chen Yun successfully led the adjustmentof national economy in the first three yearsof refor m and opening-up, which laid sound material basis for China economic soar;and his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lan and mar2 ket lai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oundation of Chin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Third,during the period when he was in charge of the Central Commission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he made great efforts in building a fine party culture and keeping organizations clean aswell as socialist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progress to escort the execution of refor m and opening-up policy.
Chen Yun;Reform and Opening-up;Deng Xiaoping Theory
D232
A
1009-2854(2010)03-0042-05
2009-11-26;
2009-12-23
刘 慧(1979—),女,湖北襄樊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 2007级硕士研究生;
李晓梅(1981—),女,河北沧州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 2007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