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简中的“”

2010-08-15张院利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楚简帛书构形

张院利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4;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

张院利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4;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

“”在甲金文及其它先秦传世典籍里难觅踪影,而在楚简里则大量使用。对楚简里“”的构形造意进行考察,有利于我们构想“”在早期的使用形态,揭示“”、“敝 ”、“幣 ”间的关系。

楚简;;敝 ;幣

近几十年来出土的大量简牍帛书里的文字,不仅为研究古代的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和物质生活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且也大大推动了古文字研究的进展和古文字学科的建立。在出土的大量简牍帛书等材料里,楚简是一大宗。简帛研究被称为“显学”,其中楚简研究可以说是“显学”里的“显学”。出土的楚简材料大多为秦统一以前的文字,没有经过辗转传抄所致的讹误,保存了大量的古文字的信息。本文拟对楚简中出现的“”进行考察,并分析其与其它相关文字如“敝”、“幣”等的递嬗关系。

1 楚简中的“”

1.1 楚简中所见的“”

②郭·缁衣·四〇“必见其~(敝)”

③郭·性·二二“~(幣)帛”

④郭·老乙·十四“其甬不~(敝)”

⑥上博 (一)·孔子诗论 ·二十:“~(幣)帛之不可去也。”

⑦上博 (二)·鲁邦大旱·二:“女毋薆珪璧~(幣)帛于山川。”

1.2 楚简中“”的构形及用法

一、用如破敝之“敝”。如例①、例②、例④。

二、用如幣帛之“幣”。如例③、例⑤、例⑥、例⑦。

②“败巾”说,如朱骏声曰,“上下四注于六书为指事,谓破痕也,本训败巾。”(指事)

即使是理解为表示敝败义,最初人们造字时恐怕也是着眼于自身佩戴之衣巾。从以上各家解说,我们不难推测,也许最初即兼有敝败和幣帛之意。敝败大多为衣巾之败,然后才引申指其它各种敝败。币帛虽贵为货幣,但检之布帛初成之时,恐怕最初也是破碎之布帛甚至是麻皮之类。一“”而兼二义,看似矛盾,实则合理。所以才有了徐灏的“即古幣字”的说法。马叙伦先生一方面认为“本训败也”,同时又指出“徐谓为幣之古字可从”。在无意识中暗示出“”、“敝”、“幣”三字的内在联系。

遗憾的是在甲骨文、金文及其它先秦典籍里,我们已很少能看到“”的使用。“敝”则较为常见。所以对“”字形体是如何从演变为的,我们可以藉助对“敝”的考察来尝试做出判断。

3 敝

3.1 “敝”的各期字形

A中三形与 F形、I形皆为像以攵撃巾之形,巾上或有两点,或有四点,象灰尘之形。或无点,以“攵”显意。B形左部为巾上加冗笔,巾上四点移到“攵”形之上。

D从巿从攵,“巿”上短横折成锐角状,两点灰尘在巿内。

C为从巿从攵,巿上有四点以示灰尘 (或可析为从釆从巾从攵)。G为从巿从殳,巿上有四点灰尘 (或可析为从米从巾从殳)。偏旁“攵”与“殳”在古文字中常可通用。H为从巿从殳,巿上有两点灰尘 (或可析为从米省从巾从殳)。“‘釆’、‘米’二字字形相近,在古文字中作为偏旁可以通用。”[1]

E形为楚简文字,从釆从巿从攵。

上述 C、G、H均可作两种构形理解。H形与G形同为马王堆汉墓帛书文字,H当为 G之省写。E为楚简文字。长沙马王堆汉墓为古楚旧地,出土帛书文字仍保留有楚文字特色。所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揭“敝”诸形,大致可以分为三组:

第一组为 A、B、D、F、I七形 (古文字中“巾 ”、“巿”形义相近,故“古文字中屡见把‘巾’旁写作‘巿’旁的情况。”[3]

第二组为 C形;

第三组为 E、G、H三形。

散盘为西周晚期之物,此时出现了 C形之“敝”,此后“敝”的两种写法分别体现了秦系文字和楚系文字的不同特点。近年来出土楚简文字中大量使用的“”的形体特征也足可证明。

“幣”,帛也。从巾,敝声。毗祭切。马叙伦认为“幣”“帛”音同并纽。幣为帛之转注字。古以玉贝为货幣。璧即幣之先造字。后用布帛。则有幣字。[2]

但这样的假设在现存的传世典籍里尚未得到确证。较早的典籍即已有“敝”、“幣”而没有“”。如《易 ·井 》:“瓮敝漏。”《礼记 ·乐记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礼记·缁衣》:“子曰,茍有车必见其轼,茍有衣必见其敝。”王引之述闻:“敝 ,谓衣袂也。”《书 ·召诰 》:“我非敢勤,惟恭奉幣,用供王能祈天永命。”《仪礼·聘礼 》:“幣美则没礼。”《仪礼 ·士相见礼 》:“凡执幣者不趋,容弥蹙以为仪。”楚简中的“”则为我们提供了解读三者关系的线索。祈望有更多的出土文献为我们的假设提供更多的佐证。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九店楚简[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李圃.古文字诂林 (第七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曾侯乙墓 (上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4]李家浩.战国货币文字中的“”和“比”[J].中国语文,1980.(5).

H121

A

1003-8078(2010)02-107-03

2009-12-10

张院利 (1977-),女,河南汝州人,西藏民族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 08级博士生。

责任编辑 高翰

猜你喜欢

楚简帛书构形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双星跟飞立体成像的构形保持控制
梁潮印簵·钟鼎文帛书人物传写
通有构形的特征多项式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楚简制作技艺
楚简“ ”即“免”的字形依据浅析
楚简二则校读
中国简帛书对隶书发展的现实影响
对一个几何构形的探究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