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确保《纲要》课课程教学取得实效的几个环节

2010-08-15

贺州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纲要历史课程

唐 踔

(同济大学 法政学院,上海 200092;贺州学院 人文管理系,广西 贺州 542800)

确保《纲要》课课程教学取得实效的几个环节

唐 踔

(同济大学 法政学院,上海 200092;贺州学院 人文管理系,广西 贺州 542800)

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中的普遍开设,对我国高校广大《纲要》课教师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且亟需解决的课题。要确保《纲要》课课程教学取得实效,必须牢牢抓住把握主题和主线及教学目的和要求、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纲要》课教师等五个环节。

《纲要》课堂教学;实效;环节

随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称《纲要》)课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中的普遍开设,要确保《纲要》课课程教学取得实效,关键是要要牢牢抓住五个环节不放松。

一、把握主题、主线和教学目的、要求是确保实效的首要环节

(一)紧紧把握《纲要》的主题、主线。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也是《纲要》课课程教学中需要牢牢把握的主题、主线。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根据十五大的精辟概括,《纲要》从时间的跨度、到内容的安排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全国通用教材《纲要》在“开篇的话”里中指出:“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1]P1这段话对《纲要》内容作了一个高度浓缩的概括,指明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教师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刻理解和认真把握这门课的主题和主线,开展课程教学,而且必须时刻牢记在《纲要》课课程教学中突出这一主题、主线。

(二)准确把握纲要课教学的目的、要求。《纲要》课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清末爱国诗人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因此,较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是每个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1.通过课程教学,使之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国情,激发其爱国热情。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纲要》课的学习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是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开始学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和文化。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曙光,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和理想追求展现在人们面前。先进中国人开始信仰、传播马克思主义。通过《纲要》课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强化大学生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个历史结论的信念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通过学习《纲要》课,让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近现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中勇敢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的,人民是怎样选择和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从而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3.通过学习《纲要》课,加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昨天和今天的了解和认识,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和了解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繁荣富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只有对中华民族及其精神认识了解愈深,才能在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使之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从而实实在在地确立“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感,确立报国之志,刻苦学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门人才。

二、明确〈《纲要》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确保实效的基础环节

准确理解《纲要》课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确保该课程教学实效的基础。在当前高校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纲要》课既具有与其他三门课一致的共性,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具体来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性质是它所具有的共性,历史属性是它所特有的个性。

(一)《纲要》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性质。虽然一切社会科学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政治性(或曰阶级性),但是,与一般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不同,《纲要》课的政治性更为突出和鲜明。它不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而是所有大学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个组成部分之一。强烈的政治思想教育性是《纲要》课与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课最显著的区别。它不是从专业的角度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各个方面,而是围绕近现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这一主题展开,帮助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了解国史、了解国情)和懂得“三个选择”(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1]P1。

(二)历史属性是《纲要》课的基本属性。虽然“纲要”课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成部分,但是,历史属性仍然是它的基本属性。和其他三门思想政治课不同,《纲要》不是要展开地论述课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而是用历史事实去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和理论观点,做到“寓论断于序(叙)事中”。离开了历史学的基本方法和逻辑,《纲要》课就会失去学术依托,其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求真是历史学的本质特征,所以教师在《纲要》课的教学中要尊重史实,实事求是,依靠确凿的史实得出基本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门课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达到开设这门课的预期目的[2]P30-32。

(三)《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以及高校历史学专业课在课程属性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普通历史课程侧重于从学科本身或学术角度进行教学和研究;虽然《纲要》以讲授中国近现代史为主要内容,但“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教学目的决定了本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不是历史课,它所承担的不是单纯的历史教育的功能,而是鲜明的、突出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探讨。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突出理论教育,不能把它当作是普通的历史课而止于一般史实的介绍。突出政治理论教育并不意味着单纯地讲理论,因为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果脱离了史实、现实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和感染力,不能使学生真正信服。因此我们的教学只有讲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线索,才能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只有通过对重大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阐述,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明确历史和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三个选择”。因此,在《纲要》课教学中,教师的政治导向非常重要,对基本历史问题的论述应严格遵循党的历史问题决议,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对基本理论、基本经验的表述,要有权威依据,而不能道听途说,对一些错误的学术观点,要旗帜鲜明地予以批判。

三、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是确保实效的根本环节

按理说,《纲要》课历史内容形象性的东西比较多,容易吸引学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乐观和简单。学生中有深入思考抽象问题兴趣的只是一小部分,有的感觉历史逻辑枯燥而无意义,喜欢追问如“珍妃是怎么死的”一类细小的事情,或喜欢揭秘历史之谜,希望教学轻松有趣[3]P61-66。另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欠缺,对所讲内容难以理解,自然也提不起学习兴趣。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习惯于中学的应试教育,只关心考试得分,对《纲要》学习也非真正感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纲要》课的真正兴趣,是确保该课程教学取得实效的根本。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变理论说教形式。《纲要》课作为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为我们改变这种状况,让我们的政治课变得生动活泼提供了契机。在《纲要》课课堂上,我们的授课要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还原其生动性、趣味性,把精彩纷呈的近现代史以活生生的故事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戏剧冲突中真正体会历史的魅力。我们的历史课要像文学一样生动,甚至可以比文学更生动,因为我们的故事是真实的。许纪霖先生曾说过“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象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如今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个多样化的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用简单的、注入式的办法使学生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已很困难,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面对这一现实,形成理论与知识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讲授历史逻辑不宜采用理论性强或专业性强的术语,而应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尽可能用历史的细节来论证。所谓历史的细节,是指具体的有生动内容或形象的史事或体现人物形象的事例、生活片断或简捷明了的名言名句。比如讲清政府统治者闭关自守、骄矜自大,对世界文明盲然无知,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而在遭到列强侵略时初则不能组织有效抵抗,最后竟沦为“洋人的朝廷”的道理时,举乾隆接见英使马戛尔尼时的礼仪之争和道光对英军俘虏的讯问及断语[4]P7,就容易生动形象地说明问题。

(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思维创新。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型的人才,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教学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应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条件,鼓励学生探究学习、自我发现,从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造宽松、民主的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勇于探索创新。这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特别是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旧观念。其次,教师应采取具体行动鼓励学生创新,如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见解,肯定其思想中所蕴涵着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允许学生向权威挑战,质疑教材中的历史定论等;允许学生标新立异等。当然,对学生的多种不同声音,教师应进行引导,以免适得其反,违背历史的真实和违反学习历史的目的。如有的学生受不正规、不健康的媒体的误导,思想认识上产生了偏差,对“战争狂人”希特勒产生错误的崇拜,以之为偶像,教师就应该态度明确地引导这类学生矫正思想,改变认识。

(三)传授新的理论观点和新的知识。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是反映课程性质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前提下,还要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每位任课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有限的课时内面对大量的史料如何选择并科学安排的问题。一是内容的选择要“精”,避免面面俱到。精选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避免与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的简单重复;要吸收史学界公认的新成果,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给予更客观的评价;要特别注意选择最新的研究成果,使课堂充满新鲜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以及毛泽东思想概论有割不断的联系,其内容的重叠不能否认,要防止把中国近现代史叙述为简单的政治和阶级斗争发展史,使其成为中国革命史的翻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近现代史是包含了近现代中国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科技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历史。它不同于中共党史也不同于中国革命史,它们是整体与个别的关系。为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要进一步拓展历史叙述的对象和内容,重视近现代中国社会史、文化史、学术思想史、科学技术史和教育史,使历史叙述的对象更加丰富和全面。

(四)改变《纲要》课课程考核方式。为了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对的要求,《纲要》课教师可以尝试对课程考核方法做一些调整,改变过去以知识考核为主的方式,确立新的考核方式。除了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外,着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命题。命题内容上,尽量增加考查学生有无创新的见解,能否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采取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措施。除期末考试按学校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外,平时考核次数由少变多,考核成绩比重由小到大,考核形式多样化,包括作业、笔记、课堂发言、讨论发言提纲等。逐步推行书面考试和口头考核相结合。

四、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是确保实效的手段环节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5]P216

(一)在《纲要》课教学设计中采取问题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要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组织他们相互辩论,引导他们一起进行历史考察和历史研究。如在每次讲授课程结束之前,都留给学生们一个他们自己发现的感兴趣的小问题。课后大学生们自己查找资料,整理并制作电子幻灯片。在下一次开课前随机抽取一两名学生上台,用他们自己的语言、用幻灯图解的方式陈述自己研究得出的结论。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问题式教学必须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问题应该是近现代史领域中的核心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帮助;二是问题的难度应适合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

(二)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解读历史,使历史课堂生动起来。从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一方面,很多学生不喜欢历史课;另一方面,史学通俗读物非常畅销,历史影视剧、历史小说、历史纪录片、《百家讲坛》式的历史讲述却很流行、很受欢迎。这一现象说明人们都有喜欢听故事的天性。《纲要》课不能吸引学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忽视了人的这一天性。《纲要》课应充分利用故事性这一学科特色与优势,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拥有众多真实感人且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更有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发展演变过程。《纲要》课不应是纯粹的政治课,要寓教于史实中,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道理潜移默化于学生心灵之中。

(三)探索更为活泼有效的讲课方式。当代大学生摄取信息不满足于连篇累牍的文字表意,希望更多的视频影像观感;更不满足于教师一言堂,至少有一部分学生愿意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发达的互联网资源查找许多历史图片以丰富教学电子幻灯的内容。这些原始资料和图片给大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印象和冲击,让他们感受到历史不再枯燥,而是趣味的、生动的、深刻的。另外,结合专题讲座,适时播放一些资料性强的爱国主义优秀影片和相关纪录片。用图片和影视等手段加深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历程的艰辛、对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有更深刻理解。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许多教师已经采取生动活泼的PPT课件教学,采用文字和视频结合的也不少,现在学生进一步要求使用Flash、动漫。我们应当尽量跟上数字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的要求。

(四)开展研究性课题教学活动。在《纲要》课教学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它是针对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公共课这一特征。因此除了强调其趣味性外,还要强化课程的“学术化”色彩,开展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好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选定与历史内容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后组织学生开展的研习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历史学习的核心能力即历史思维能力。在研究性课题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共同探究,使学生不仅感受到历史的境况和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想法,而且逐步学会怎样对历史进行认识,如何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从而掌握认识历史和了解社会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观察、思考和探究的经验。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合作和交流。

(五)应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大课堂,要充分利用社会上各种丰富的历史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考察实践活动达到深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事实上,无论多媒体技术多么先进发达,教师授课的技巧多么娴熟,要想通过《纲要》课达到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目的,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融合。只有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沟通与交流,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擦出思想的火花,开启彼此的智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同时使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五、培养和造就一批合格的高素质的《纲要》课教师是确保实效的保障环节

以上四个环节的落实和成功实现,最终要靠《纲要》的授课人——任课教师。无论是主题、主线和教学目的、任务的把握、课程性质特点的明确还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善、创造性地卓有成效地开展《纲要》课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素质。第一是过硬的政治素质,第二是良好的业务素质。[2]所谓过硬的政治素质,就是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纲要》课教师大多是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政治素质应该是合格的、政治立场上应该是坚定的。作为一名大学的政治理论课教师,笔者个人以为,坚定的政治信念是最核心的政治素质,因为政治教师的政治信仰对其所教的学生会产生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必须首先有坚定的信念,相信教科书——《纲要》上的所陈述的事实、所阐释的理论和所得出的结论,这样才能使学生认可、相信和接受。

中国近现代史内容非常丰富,研究领域的争鸣非常复杂、尖锐。要在短短32课时内精彩地讲授160多年波澜壮阔、纷繁复杂的历史,阐明基本理论,释清认识疑惑,使《纲要》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优秀课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具有极好的业务素质。反观当下我国高等学校的《纲要》课教师群体,这恰恰是我们的一个弱点。

因此,为了确保《纲要》课课程教学真正取得实效,授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和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专家。从长远来看,除了要大力引进具有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背景的高学历人才以外,还应该加大培养和培训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师的力度。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不断提高《纲要》课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才能使《纲要》课的效果越来越好。从事《纲要》课课程教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任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才能真正上好《纲要》课,兹能确保取得实效,才能真正使学生受益。

[1]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白文刚.上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两个关键[J].高校理论战线,2007(5).

[3]朱志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研究,2007(5).

[4]杨鹏程、左双文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5]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Key Points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The Essential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ang Chuo
1.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Tong 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2.Humanit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nt,Hezhou College,Hezhou 542800,China

With general open of“The Essential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course at th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an important and challenging issue that how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of“The Essential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course to the teacher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put forward.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we must firmly grasp the five aspects:1.to grasp its main line,the topic,teaching purposes and requirements;2.to clear its nature and characterristics;3.to stimulate and develop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4.focusing on the diversity of ways and means of teaching;5.to cultivate and foster high-quality class teachers.

improve;the Essential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teaching effect;key points

G42

A

1673-8861(2009)04-0088-05

2009-09-16

唐踔(1970-),男,湖南永州市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贺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现实问题。

本文系贺州学院院级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效性研究》(2007J G09)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纲要历史课程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新历史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