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属性*
2010-08-15柴福洪
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湖北黄冈,438002)
大学的属性*
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湖北黄冈,438002)
从西方大学的属性、中国大学的属性和大学的属性分类三个方面说明大学的属性,探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与必然,试图解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的属性问题与改革理念问题。
大学属性;规律;分类
大学起源于何时何地,说法不一。追溯到中国古代,“五帝”时代,“大学”一词已经用来指称较高等级的学校,西汉时期的“太学”可称之为大学,但中国的现代大学直到了十九世纪末才正式出现。我国教育界,普遍公认的现代大学萌发于中世纪的欧洲,其代表是1810年,普鲁士教育部长威廉·冯·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其倡导大学应将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为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式,是对欧洲中世纪传统大学的超越与升华。
大学,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同企业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学到底是什么?其存在的理由与特殊性,就是大学的属性。
一、西方大学的属性
西方,关于大学的属性的观点颇多,集大成者莫过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之理念》[1]一书。该著作是作者写于希特勒专政晚期和“二战”德国战败之际。
他认为,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就像教会一样,它的自治权——这种自治权甚至都得到国家的尊重——是来自一个具有超国家、普适性特点的不朽理念:学术自由。这是大学所要求的,也是它被赋予的。学术自由是一项特权,它使得传授真理成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职责,它使得大学可以横眉冷对大学内外一切试图剥夺这项自由的人。
大学又是一所学校——特殊的学校。创立大学的初衷不仅是把它作为一个传授学问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在大学里面,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研究,并且凭借这个经验获得终生受用的学术训练和指导。从理论上说,学生在大学里面应该独立地思考,批判地学习,并且要学会对自己负责,他应该有学习的自由。也就说,学生享受至高的学习权。
大学是这样一处所在,在这里,凭着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一段特定的时光被专门腾出来尽最大可能地培养最清晰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人们出于寻求真理的惟一目的而群居于此。因为这是一项人权:即在某个地方人们可以不受限制地探求真理,并且是为真理而真理。
大学自然是服务于实际目的的机构,但它实现这些目的是靠一种特殊精神的努力,这种精神一开始的时候是超越这些实际目的的,它这样做只是为了以后更大的清晰度、更大的力度、更冷静的态度,返回到这些目的中。
大学就是一个将以献身科学真理的探索和传播为志业的人们联合起来的机构。
因为真理可以用系统的研究获得,所以科学研究就是大学的第一要务。因为真理的范围远比科学的范围要广,所以科学家必须作为一个人,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专家,投身到探索真理的事业中去。所以,大学里面对真理的追求需要那种整全的人(the whole man)的认真投入。大学第二位的工作是教学,因为真理也必须得到传播。
除了单纯的事实和技巧的传授之外,教学和科研还应该有更多的追求。它们的目标应该是塑造整全的人,实现一种最宽泛意义上的教育。
目前,中国关于大学的属性著述和理性举张,大多与雅斯贝尔斯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大学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在不断地探索大学的职能、大学存在的理由、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以至形成了“高等教育哲学”这一学科。大学理念在不断反思中与时俱进,日益完善并引导着多元化发展的大学办学实践。独立自治、开放兼容、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秉持理想,以及在坚守优秀传统理念与作为变革前沿之间保持张力,是大学在20世纪展现出来的形象,就是大学的基本属性。
二、中国大学的属性
对中国大学的属性认识,一般都源自西方的观点,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中国知识界普遍认为,大学的特殊性体现在文化的自由性、组织内核的学术性、产出的模糊性和产品效益的滞后性、大学组织的公益性、运营的非营利性、特殊的经济性、组织中权力结构的多元性、矛盾的多元复杂性、思想的超前性和生命常青性等。
到目前为止,比较有见地的叙述,是著有《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教育发展理论研究》、《学府之魂:著名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等著作的江西师范大学校长眭依凡教授,在他的《科学发展观与大学按规律办学》[2]一文中说:大学有组织属性与经济属性之分。
大学的组织属性。它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为目的,敬畏科学、忠诚科学、探索科学、发展科学和维护科学,继而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的天然职责,它是对人的素质的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
大学,应当有一种强烈而严肃的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使命感。因为,大学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文化与科学脊梁,还是人类社会的道德良心,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和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
大学,必须有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人类意识,自觉对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负责,并致力于培养有国家责任感和人类责任感的新人。
大学,不仅不能做“江山留与后人愁”的事,也不能对“江山留与后人愁”的社会现象无动于衷。大学如同政府、军队等国家机器一样,是最不能仅仅只代表大学自己的一类组织。对国家负责,这是大学不能放弃的使命。大学既要体现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学术自由的精神,以保持它集中精力于探索真理的求知使命,又要承担起改造和促进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和国家使命的组织属性,这决定大学必须按自身规律办学。
大学的经济属性。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大学将因“知识”与“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将更加紧密,被广泛誉为知识“电力”的“发动机”的大学将更加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学,作为隶属于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系统,本质上,它既不能逾越经济的发展阶段,又有促进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功能。但一个快速发展变化中的社会,往往借助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优先发展教育,优待高等教育机构,以利优化社会品质,促进社会快速发展变化。
人均GDP对高等教育的经济学意义,在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决定高等教育发展以及国民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投入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国家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进入世界经济大国前三名,但人均 GDP只有3500美元(2009年)上下,在世界排在100名左右,与中等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优先发展”意味着优先投入、优厚照顾、优质服务。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而且,还是在一个适龄青年人口基数远比发达国家大、人均GDP远比发达国家低的国情下,实现这一跨越的,存在的问题也是勿容置疑的。
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大学十个方面的性质[3]。
(一)大学的教育性。大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传授知识是大学最基本的功能,包括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与专业有关的基本技能;二是思想道德教育。
(二)大学的学术性。大学的学术性应体现在大学对学术的执着探索和追求上。
(三)大学的创新性。知识创新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文化的基础,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和各部门竞争力的关键。
(四)大学的综合性。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学生,大学自身必须是综合性的,包括文、理、工、医、农等学科。大学的综合性还体现在教育内容的综合性上。
(五)大学的社会性。大学的社会性应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大学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二是大学要服务于社会;三是大学要充分依靠社会,利用社会力量办学。
(六)大学的服务性。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校长查理斯·范海斯在20世纪初提出大学的社会服务性,创立了威斯康星模式。他说,大学必须为社会或社区服务,“服务应该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并提出三项服务内容:一是培养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二是发展和创新知识;三是传授和推广知识,使之解决经济、社会和政治等领域的实际问题。
(七)大学的产业性。大学是公益性与产业性并存的机构,其一,大学是生产知识的产业;其二,大学是生产人力资本的产业;其三,大学的产业性还在教育市场的形成和繁衍上。
(八)大学的自立性。在改革过程中,首先,要理顺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之间的关系。其次,大学要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第三,大学要实现教育性、学术性、创造性、服务性等功能、必须有自主性。
(九)大学的开放性。一是大学要拆除与社会隔绝的“围墙”,敞开大门,走向社会。二是让社会走进学校。三是大学的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四是大学要对国外开放。
(十)大学的国际性。一是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二是确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三是构建教育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四是抓住机遇,努力发展国际教育市场。五是积极发展国际合作办学。
2010年4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未来10年,中国教育要优先发展,在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计划,给中国政府、社会、教育系统、教育机构,提出了一个超常规发展要求,我们更应该对大学的属性深入研究,结合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实际,创立有中国特色大学的属性与理念,坚持按规律办学。
三、大学的属性分类
本文所提的“大学”,是大学广义层面上的含义,实际是指高等教育大系统,而不是专指研究型大学。而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之理念》主要是指各国研究型的顶尖大学的办学理念;江西师大眭依凡理想的“组织属性与经济属性”和上海师大杨德广朴素的“十个方面的性质”之说,主要是指普通本科大学,没有概括中国社会存在的所有高等教育机构。他们对大学的“研究性”和“教育性”两大主题次序有先后的区别。
大学的属性,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类别的高校,其属性也有具体追求目标的差别。大学的属性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是一致的,即“独立自治、开放兼容、自由探索、追求真理、秉持理想”等。二是不同类别、不同目标人才培养区间(指宝塔型人才结构区间)谱系的高教,其追求的真理、理想的内涵有差别,即类的属性。三是具体高教机构都有自己的属性特征,即符合实际需要与可能的办学理念与属性的个性化。例如:顶尖高校追求的真理、理想是以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为目标;而高职院校追求的真理、理想是以本国、本地区、本行业的社会发展与进步为目标。
中国高教实践,除高职院校外,其他高校分类还没有从制度层面确定下来。
我国大学本来没有任何制度层面的分类,性质上只有公办与民办之分,公办高校只有投资主体的行政级别差别。随着国家各类教育建设工程的实施,单列出了重点建设高校。主要有:39所“985”工程高校;69所“211”工程高校;100所示范工程高职院校。除此之外,还有人们心理上存在的:教育部与地方共建大学;省市区直属大学;全国知名专业大学;当地较好大学等,以及截至2008年底52所有博士点的本科院校;90所非重点军事院校;431所本科院校;1134所(含示范100所)高职高专;318所独立院校;456所成人院校等。这样的分类都是非规范、感性的、外加上去的,没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杂志2002年第4期发表的《再探大学分类》一文,《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提出中国大学分类新标准,大学的类型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反映大学的学科特点,按教育部对学科门的划分和大学各学科门的比例,将现有大学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型”表现大学的科研规模,按科研规模的大小,现有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4型。每所大学的类型由上述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在前型在后。并具体列举了133所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大学,436所专科教学型大学名单。
美国的大学,按性质分有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按学制分有四年制大学和两年制大学;按特点分有综合大学和文理学院;按学位分有国家级大学、硕士级大学和本科级大学;按级别分有国立大学和州立大学等。我国还没有这样多标准的分类。
高校分类,既是一个学术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世界上,关于高等教育分类理论,目前有两本著作,两种主要方法[4]。
两本著作是美国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伯顿·克拉克在1983年出版的专著《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和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和伯顿·克拉克主编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
两种方法,一是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对高等学校的分类。卡内基每隔一定时间就对其高等院校分类进行修订,先后推出了6个版本。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将全美高等教育机构分为6类(或层次),分别为:1、博士学位授予院校;2、硕士学位授予院校;3、学士学位授予院校;4、副学士学位授予院校;5、专门机构(指层次不太分明,集中于某一领域的教育机构,如宗教学院、军事学院等);6、族群学院及大学(指专为美国原住民提供高等教育及社区服务的机构)。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分类法》,已经推出了两个版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分类法》指出,高等教育包括第5级和第6级教育,第5级为大专、本科、研究生教育,第6级是博士研究生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主要是竞争不足,高校的普遍性属性得不到普遍认可;没有分类发展,不同谱系高等教育没有确立;个性特征没有凸显,千校一面,模式单一。在公办高校事实上垄断高等教育前提下,一方面是政府资助没有法律规范,只有“锦上添花”式的培优,制造出“高教花瓶”,没有“雪里送炭”式扶贫资助的政策性规范,促成全国所有高校都以北大、清华为办学榜样,一个模式、一种式样。延续基础教育知识灌输模式,中专想升大专,大专想升本科,专科与行业高校想办成综合性高校,万人大学合并成更大规模的学校。教学型想办成教学研究型,是本科想有硕士点,有了硕士点想有博士点。这样,无限“努力”、无限“进步”、无限“发展”适应了量的扩张,但对质的提高有害无益。新中国建国60年,始终没有形成高校政府资助引导的分类发展和奖优罚劣的竞争机制,也没有建立有保障的办学经费来源与增长法制体系。
未来十年,在确立政府资助与法制体系的条件下,我国中长期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三个中心环节,应该是: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前提下,办有大学普遍属性的高等教育,办有区别的不同谱系高等教育,办有个性特色的高等教育。
[1](德)雅斯贝尔斯著,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
[2]眭依凡.科学发展观与大学按规律办学[J].教育研究,2008(11).
[3]杨德广.试论现代大学的性质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4]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The Attributes of Colleges
CHAI Fu-hong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Huanggang,438002,Hubei)
The article dictated the attributes of college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of the attributes of the western colleges,the attributes of the Chinese college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llege’s attributes,discussed about the directions and necessities of our present higher educational reform,tried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on the attributes and reforming concept of the modern colleg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tributes of colleges;rules and regulations;classification
G640
A
1672-1047(2010)02-0073-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0.02.23
2010-03-20
柴福洪(1957-),男,教授,研究所所长。Email:chaifh1957@sina.com
[责任编校:何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