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政府、社会、高职院校在武汉城市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010-08-15熊文杰
熊文杰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商贸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浅论政府、社会、高职院校在武汉城市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熊文杰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商贸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重视和关心。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重视培养适应21世纪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实际上就是要理顺政府、社会、学校在高职人才培养这个系统工程的关系,各施其责,互相配合,形成有利于武汉城市圈高职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武汉城市圈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又优又强地发展。
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武汉城市圈构建“两型”社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这为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增添了新的内容,使高职教育在武汉城市圈新一轮发展进程中,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高职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武汉城市圈内的各级政府、社会、高职院校在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三者应协作联动,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形成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良好社会环境,致力于办好地方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政府在武汉城市圈高职人才培养中的角色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目前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它对社会的作用影响也越来越大,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武汉城市圈内的各级政府应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通过统筹规划、政策指导、行政手段等,牢牢把握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建立有益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营造高职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拓展高职教育发展的有利空间,从而提升高职教育对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增强其为地方服务的能力,促进高职院校走好校企合作的发展之路。为此,武汉城市圈各级政府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应做好:
(一)总体规划
目前,湖北省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55所,其中有43所分布在武汉城市圈,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数量及在校大学生人数均占湖北省高职院校的84%以上。但是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结构同质、分工模糊、功能趋同、过度竞争等现象,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着办学理念不清、定位不准、特色不明等问题,这与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武汉城市圈职教发展总体规划有关。因此,要根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圈内“1+8”城市的政府及其教育部门应加强合作,建立武汉城市圈高职教育发展的联动机制,制定一个科学的、指导性强的武汉城市圈高等职教发展总体规划,确立“1+8”城市圈内高职教育的总体规划、发展目标、特色布局、崛起思路和创新路径,带动武汉城市圈整个高职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引导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还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主要是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温家宝总理在会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时指出要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又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怎样把中央的声音变成武汉城市圈地方政府的声音,形成支持和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这是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诚然,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的地位、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主要取决于院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地域不同、基础不同、环境不同、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同,很难保证武汉城市圈各高职院校之间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因此,武汉城市圈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对高职教育进行科学引导,并确保其思想认识到位、各项政策落实到位、领导主动关心到位。
(三)组织协调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决定因素之一。由于我国的企业在所有制、运作模式、技术品位、企业文化、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方面呈现多元复杂的状况,很难要求企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短期发展和持续发展之间自觉地作出科学的选择,必须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和大力推动才能实现。一是要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建立各级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分布在武汉城市圈各级政府、学校和企业。政府建立的委员会,应由劳动保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财政、人事、国资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参与来组织协调;二是要制定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武汉城市圈的各级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地方规章制度,明确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地位与作用,协调好校企合作中的各种关系;三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校企合作得以稳定、顺利发展。
(四)投入保障
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高成本教育。要求政府要改变教育投入的理念,真正把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改变在投入上先考虑基础教育、研究型大学,少考虑甚至不考虑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职教经费也被挪作他用的情况。解决高职教育的资金问题,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但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要把国务院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机制。一是必须建立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政府应设立导向性和调节性资金的投入机制,或设立政府奖励资金、补贴资金,充分发挥管理职能,综合运用导向资金,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二是可以建立武汉城市圈职业教育发展基金,也可以从现有的教育附加或企业的职教经费中提出适当比例,专项用于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五)信息服务
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就必须进行深入的社会调研。同时校企合作教育,也需要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对高职院校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这些信息的获得和加工,仅靠高职院校的努力是很不够的。诚然,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信息的来源十分广泛,但由政府机构综合整理、科学分析而发布的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公信性和全面性,政府要通过综合部门及时发布实用性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和需求趋势、地区产业的发展状况与趋势、产学合作项目等信息,用以指导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工作。
(六)评估监督
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是政府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认证、监督和推动。对高职院校而言,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就有了方向,学校办学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评估、监督促进武汉城市圈各高职院校主动和企业合作,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的新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新形势下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二、社会各界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支持
(一)进一步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宣传力度
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还比较短,虽然规模已经很大,但总体上是处于弱势群体,迫切需要各方面的关心扶持。因此,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战线也应该重视自我宣传,宣传优秀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努力提高武汉城市圈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向武汉城市圈展示高等职业教育的风采,在武汉城市圈树立高职教育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象,为武汉城市圈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进一步改善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的办学环境
要加强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周边环境治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高等职业教育;还可以组织一批新闻战线上的朋友,宣传一批办学环境好、就业率高的学校,建一批示范性院校,树立一些典型,加强正面宣传,增加武汉城市圈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了解,提高社会认可度。
(三)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武汉城市圈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机制
当前武汉城市圈高职教育模式的单一,表现为基本在校内开展教学活动,总体上尚未形成与企业经常沟通、相互参与的机制。技术应用的创新与发展集中在企业,缺乏与之沟通、合作,也就不易把握高职教育今后的培养目标。所以应该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高职教育的发展,可通过合办方式提供学生实习场所,教师可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合同,共同开发教学课程。学校也应积极为企业提供服务,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经常性联系机制。
三、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自身在人才培养中的运作
(一)制订科学完善的武汉城市圈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个方面,具体而言,主要是:在高职院校内部搭建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人才定位的关键;师资定位是实现高职人才定位的保障。师资是实施成功教育行为的有力保障,一支良好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行为实施和教育目的实现的有力支撑。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双师型”教师队伍将成为高职师资的主力,实现高职师资的正确定位,将为实现高职人才定位提供有力保障;教材定位是实现高职人才定位的手段。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并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开发专门适用于高职教学需求的教材是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定位的主要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定位是实现高职人才定位的有力措施。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高职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等,特别重视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要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的、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努力办出武汉城市圈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特色是高职办学之源、立校之基和发展之本。高职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具有下列基本特色: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应用性,在专业建设上注重职业性,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突出针对性,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实践性,在办学过程中增强合作性,在培养规格上力求复合性。
(三)积极拓宽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的招生渠道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虽然招生人数急剧增加,但大部分高职院校报到率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的传统偏见、高职院校整体竞争力不强,高职生就业质量不高、有些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简陋、部分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教学手段的落后等之外,高职院校招生渠道的过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现在,武汉城市圈大部分高职院校仍基本沿袭了普通高校的招生模式,招生对象主要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这种单一生源渠道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因此,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应大胆解放思想,勇于拓宽思路,积极面向市场,努力实行多渠道招生,通过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积极主动承担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农民工培训等任务,在履行社会服务职责的同时,为自己开辟一个更为广阔的生源渠道。
(四)着力提高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
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高职院校应按照高职教师队伍特点,认真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高职教师素质。一是着力抓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教师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二是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能工巧匠任兼职教师,实行专、兼职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需要;三是积极支持教师到企业兼职和挂职锻炼,增加其企业工作经历。
(五)加强武汉城市圈高职人才培养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专业教学需要切实重视营造校内生产性真实工作环境,积极开拓校外顶岗实习基地,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情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应占有较大比重,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学校企业的有效对接。
(六)改革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
高职教育是面向行业企业培养相关岗位群所需的人才,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条件,相关岗位群技术与管理的环境不断变化,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目标和过程也要随之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为此,高职院校要改革办学模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建立同社会的紧密联系,实现同企业、行业的合作办学,诸如联合办学、合资办学、股份制办学等,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办学模式;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06).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中国教育报,2005.11.10.
[3]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4]张盛仁,田寿永.论高等职业教育与“两型社会”建设[J].理论月刊,2008(07).
[5]刘萌,薛兵旺.“循岗导教”新高职、新模式、新理念、新模式[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07.
[6]熊文杰.新世纪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7(04).
Discussion on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Society and High Vocational School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Wuhan City Circle
XIONGWen-jie
(Wuhan College of Business Service,Wuhan,430056,Hubei)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 vocational schools isa systematic project,which needs the support of the society,and needs the emphasis and concern of every department of the government.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establishing the resource-economical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in Wuhan city circle should stay focused on cultivating numerous vocational talents who can adapt to the 21st century and are needed for serving the rural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In fact,we should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government,society and schools in the systmetic project of cultivating advanced vocational talents,in order to form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cultivating advanced vocational talents in Wuhan city circl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rapidly and healthily.
Wuhan city circle;high vocational schools;talent cultivation
G710
A
1672-1047(2010)02-0031-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0.02.09
2010-03-06
熊文杰(1970-),男,副院长,副教授,现代物流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物流学会理事、特约研究员。E-mail:wjxiong999@sina.com
[责任编校:金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