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综述*

2010-08-15夏学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工学职业高职

夏学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湖北黄冈,43800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综述*

夏学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湖北黄冈,438002)

国外职业教育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式多样,典型的有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以及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我国近年来,职教界也在深入地研究、实施和推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成效,进行系统梳理这些研究和实践成果,对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综述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体现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其主要内容是学习与工作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国外职业教育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较早,具体实现形式多样;国内近年来,职教界也在较为深入地研究、推广和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将系统介绍国内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状况,为我国职业教育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一、国外职业教育主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国外职业教育普遍实行工学结合,较为成熟的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Dual System),英国的“三明治”教育(Sandwich Education),美国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即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以及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即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它们的主要功能都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从学校步入职业生涯时就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德国的“双元制”教育

19世纪中后期,德国的工业化逐步推进,传统的学徒培训虽提高了学徒的技能,但在提高学徒的知识素质及适应需求方面日益显出其弊端。因而,德国许多企业明确要求学徒要到职校接受必需的理论知识学习。青少年在学徒期在职业学校学习,并到企业参加职业培训,企业承担培训主要责任。与此同时,又用职业学校教育补充企业实训,相互补充,两者相互合作,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双元制[1]。“双元制”,也称现代学徒制度,在培训的组织方式上,采用由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培训学校完成相应的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企业与职业学校两方面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训教育工作。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在双元制中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教学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受训者有1/3的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教学,2/3的时间在企业内进行培训[2]。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多个双重结合:企业与职业学校两个学习地点结合,受训者的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结合,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两类教师结合,《职业培训条例》与《理论教学大纲》两种指导文件结合,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两种教材结合,实训技能考试与专业知识考试两种考试结合,企业与国家出具经费的两条经费渠道结合。

(二)英国的“三明治”教育

英国采用的“三明治”模式是一种学生在学习期内先在校学习、再到企业实践、又回学校学习,进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课程学习与在企业实践训练相结合。该模式最早是在1903年英国桑德兰技术学院的工程和船舶建筑系中实施的。在英国,传统的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教育不能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桑德兰技术学院要求在教学工作中穿插工作训练。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走出校门,到企业参加实际工作训练。在校学习犹如两片面包,到企业实践犹如一块肉夹在在校学习中间,类似于三明治,由此而得名。在学制安排上,“三明治”模式比一般学位课程和文凭课程多一年,多出的这一年用于工作实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时间安排上,“三明治”式教学方式有以学年为单位交替,有以月为单位交替。课程上,“三明治”课程不少于一般学习的课程。另外,学生实习期间还可领取企业的报酬[2]82-85。

(三)美国的“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是目前世界上较为流行的工学结合模式。美国高度重视“合作教育”,专门成立了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对合作教育的基本界定是:“合作教育是把课堂学习与通过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教育策略,学生工作的领域是与其学业或职业目标相关的。合作教育通过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供渐进的经验。合作教育是学生、教育机构和雇主间的一种伙伴关系,参与的各方有自己特定的责任。”为了更简洁地理解合作教育,美国高校对合作教育的表述是“合作教育是把课堂学习和与学生专业或职业目标相关领域内的有报酬的、生产性的(有成效的)工作经验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计划”。美国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始于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基本模式是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在校内进行理论学习的时候,另一组在当地工厂参加工作,一定时间后,两组学生互换位置,如此“学工交替”循环下去。随后合作教育推广到其他学校,到1960年,合作教育模式又出现了两个方面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合作教育平行计划模式的出现,典型的做法是学生上午在课堂学习,下午和晚上进行兼职工作,这种模式可以视为“半天交替制”。第二个重要变化是将合作教育经历计入学分。至此,合作教育的两种主要的模式已经趋于成熟,即交替模式(一般是每周40小时/全职工作)和平行模式(每周20小时/兼职工作),其他模式都是以此为基础进行变化和发展的[3]。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合作教育模式的多样性也促使管理的多样化,具体可分为集中管理、分散管理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小规模的往往是分散管理,这种模式是以院(系)管理为主,主要是由教学人员承担合作教育的管理和指导工作;规模相对较大的,则实行集中管理,以校级管理为主,学校设立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合作教育的管理和指导工作,配有专职合作教育协调员;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模式,由协调员和教员共同承担管理和指导工作,通常是由协调员确定岗位,由教员认可,评价学习,给予学分[4]。合作教育把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把教育延伸到社会,实现了教育面向社会,社会参与办学的双向参与。

(四)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

技术与继续教育的英文缩写是TAFE,原文是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是澳大利亚全国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技术与继续教育由澳大利亚政府开设的TAFE学院负责实施。TAFE高等文凭由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相当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大专)层次。TAFE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TAFE每年能够提供数以千计的职业和非职业课程,这些课程是根据产业的需要,由行业培训咨询机构(ITAB)制定,按照经国家培训局(ANTA)批准的能力标准来开发课程。这种课程经过认证和注册,注重实用,可以提供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TAFE的学制一般为一到两年,都采用小班制,平均每班15到30名学生,教师大多为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学生可得到较多老师的帮助,而且学校的设施相当完善及现代化。在教学上比较注重小组学习和讨论,教学内容是实践工作和课堂教学相结合,也有些课程采取了大学的授课方式。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教育,按照能力标准评估所规定的评估指南对学生教育结果进行评估,并对评估合格的学生颁发国家资格证书。

(五)加拿大能力本位教育

加拿大能力本位教育也称之为CBE(Com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其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CBE产生的经济背景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产业界更需要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分工日趋详尽的岗位需要。因此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就应运而生了[5]。CBE模式分为四个阶段:即职业分析形成DACUM(Develo a Curricul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评价。CBE模式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养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和学习计划。能力本位教育是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对入学学员原有经验所获得的能力经考核后予以承认。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管理者和指导者,负责按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各项能力提供学习资源,编出模块式的“学习包”(学习指南),集中建立起学习信息室。能力本位教育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按学习指南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学习计划并实施。完成学习后,先进行自我评价,自查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进行考核评定[6]。CBE模式体现工学结合特色主要是在于其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中,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团队,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分析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每一种专项的知识、技能、态度构成专项能力,以此作为受教育者的知识构成。教育专家将这种知识结构组成教学模块,多种性质相近的模块组合成课程。学生在学习课程时,就是围绕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学习。通过该种课程开发,实现了工学结合,使学与用达到统一。

二、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历程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制度尚不完善,无法完全借鉴照搬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国内近几年来,教育界特别是职业教育界也广泛地开展了有关工学结合方面的研究。根据时间顺序,研究主要分为如下几阶段。

(一)前期的理论性研究

2006年及以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研究者多研究工学结合的性质、特点,研究在我国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马树超在《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中一文指出:进入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规模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将从2004年的566万增加到2010年的820万以上,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也将进一步增加,以适应大规模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要求[7]。二是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社会转型的需要。这一模式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出发,在宏观发展上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在职业学校运行上强化市场导向,重视学校与企业合作,重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优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实行工学结合。肖化移、李谨平对工学结合的特点和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职业教育的原有模式存在弊端,工学结合弥补了这一不足。工学结合不同于产教结合,它有自己独特的表征及特点。工学结合既有一定的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又有独特的理论依据,即集群理论、体验性学习理论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8]。耿洁对工学结合进行了分类,尝试提出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分类标准、构建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应遵循的原则和主体框架,力求为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参考[9]。这些理论性研究,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的推行提供了理论指导,廓清了思想。

(二)后期的应用性研究

2006年以后,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广为传播并被职教界所认可,研究转入应用研究阶段。此阶段人们主要研究如何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1.工学结合实现途径研究。如何实现工学结合,从研究的内容上看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综合性实现途径研究。这种研究路线是从人才培养全方位角度来推进工学结合。代表性观点有谷溪提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矛盾的最好办法,但在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庞大,专业种类繁多,就是在同一所学校,不同的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差异性。因此要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创造条件,依据不同专业需求,推进多元化工学结合,创新体制,真正搭建起学生、企业、院校间的桥梁,实现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10]。何红华、何云剑提出工学结合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教育部门与产业界或院校与企业相结合。实施工学结合需要进行校企合作,制订工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11]。刘紫婷提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依托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创造条件、推进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创新[12]。陈解放提出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专业建设并引领课程改革,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国外相比,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条件相对短缺,因此在学习与借鉴国外经验的时候,有必要结合国情对模式的主题、功能、结构等进行重新设定,选择多方位、全过程的实施路径[13]。陈年友、夏学文提出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施全方位的工学结合,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14]。

二是以时间序列教育为实现途径研究。这类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在不同的时段实施不同方式的教育,以实现工学结合,成果多以“数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如孙秋高提出的工学结合“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出校门,三进企业。学生由介入市场进行感悟式学习,到进入市场进行体验式见习,再到学生融入市场进行生产性实习。这一教学改革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使其较早地适应了企业文化,受到用人单位欢迎[15]。胡适军、陈伯群等提出以“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对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实施2年校内教学和1年顶岗实习的“2+1”教学改革。通过加长顶岗实习时间,调整教学内容,特别通过顶岗实习期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制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岗位技能,使毕业生实现零距离就业上岗[16]。还有张树宝的工学结合“4+2”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章文杰的“3+1+2”模式等。

三是以单一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如王大鹏通过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提出构建高职高专教育工学结合培养体系的关键,在于校企双方能否在现有的基础上深化教学改革,准确把握汽车维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技术领域为导向的专业建设,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定位。通过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建立学校、企业、社会、学生“四方合作”的共赢机制[17]。秦国防以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探索与实践工学结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加强工学结合、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主要内容,结合中原地区计算机技术发展以及济源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的以项目研发、技能训练及科技创新的工学结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效果良好[18]。陈平对食品专业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新疆农职院王海波以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为例,实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胡亚学以文秘专业为例,实施“互助式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19]等。

2.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在实施过程中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涉及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质量监控等方面问题及配套措施。如章金萍等通过对工学结合条件下技能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探讨,提出具有高职特色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20]。徐世军提出依托企业,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解决高职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的关键,结合教学管理实际,发挥依托行业办学的优势,走产学研道路,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创造条件、建立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运行机制,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工学结合教学过程,在教学全过程中与企业紧密结合,达到学生、企业、院校三方共赢的效果[21]。张妍提出高职院校积极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顺应时代和突出高职特色的必然选择。为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谋求合作,加强实训基地、专兼职教师团队的建设,推进体制创新,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22]。解爱国提出工学结合是将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高职院校做好工学结合的关键是:从法律角度强制性规定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通过依靠资产联结等方式建立“职教集团”,以最低“交易成本”实现校企联姻,以“双师型”教师、名师为支撑,通过“顶岗实习”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23]。

3.实施条件及政策保障研究。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政策支持。从当前韩包海、雷世平、俞位增等人的研究综合起来看,其实施条件及政策保障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是从政府角度讲,政府主要是要出台相关政策为工学结合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如加强立法,规定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责任,规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企业办职业教育和安排学生实习,可免交部分税收等)[24],调动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政府还要加强资金支持,有计划地支持高职院校更新教学设施,建设实训基地,添置实习设备。二是从学校角度讲,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起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以他方为中心,主动服务企业,在服务中求支持,在贡献中求发展[25]。学校还要加强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需要。校企共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共建师资队伍等;加强教学计划管理、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并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26]。三是从企业角度讲,企业要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为工学结合的实施提供平台,配合学校加强实习学生管理。四是从学生角度讲,通过教育,使学生理解并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要求,成为工学结合的主体,主动积极参与实训、实习,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升[27]。

总之,在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模式,国外的职业教育实践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我国职教界近年来也在积极研究并实践这一模式,但还存在着研究理论上的创新问题、实践中的正确实施问题和实施过程中的条件保障问题等,需要我们系统的研究,在借鉴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总结、推广和提高。

[1]郑向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历史、内涵、特点及问题.理工高教研究,2003(06):79-81.

[2]周明星,孟庆国.中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比较与借鉴.职业技术教育,2008(02).

[3]刘昌明.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评介.教学研究 ,2007(05):197-199.

[4]刘华东.美国合作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02(10):91-92.

[5]邹晓春,李佑成.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职业教育研究,2005(02):13-14.

[6]林海林.加拿大 CBE模式及其借鉴性思考.焦作大学学报,1999(03):57-60.

[7]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教育发展研究,2005(16):7-10.

[8]肖化移,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职教通讯,2006(05):12-15.

[9]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30-32.

[10]谷溪.高职院校实施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8(23):64-66.

[11]何红华等.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探析.教育与职业,2007(27):47-49.

[12]刘紫婷.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中国高教研究,2007(08):48-49.

[13]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中国高教研究,2007(07):52-54.

[14]陈年友,夏学文.举校企使用旗,走工学结合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14-16.

[15]孙秋高.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08(17):27-29.

[16]胡适军.轮机工程技术专业“2+1”教学模式初探.航海教育研究,2007(04):44-45.

[17]王大鹏.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22-25.

[18]秦国防等.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7-9.

[19]胡亚学.文秘专业“互助式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38-40.

[20]章金萍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02):35-38.

[21]徐世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组织与运行机制的研究.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04):28-30.

[22]张妍.关于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8(23):49-50.

[23]解爱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07(20):65-66.

[24]韩包海.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2):21-23.

[25]雷世平.试论推进工学结合的保障条件.职教通讯,2006(05):20-22.

[26]俞位增.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困境及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9(07):81-84.

[27]张一平.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障碍及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9(03):29-30.

Rearch and Practice Overview on Talent Cultivating Model Comb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XIA Xue-wen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Huanggang,438002,Hubei)

There aremany talent cultivating model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comb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Typically,for instance,dual system in Germany,sandwich style in Britain,cooperational education in America,technical and continuous education in Australia and the capabi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Canada.In recent years,our vocational education field is also studying,accomplishing and promoting the talent cultivating models combing learning with working and has achieved some accomplishment.There i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of conducting those study and practice results systematically to promote the reform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ng models on vocational eduacation.

combine learning with working;cultivation model;overview

G710

A

1672-1047(2010)02-0025-06

10.3969/j.issn.1672-1047.2010.02.08

2010-03-06

2008年度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2008C2012107);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课题(2009350)。

夏学文(1971-),男,教务处处长,副教授。Email:xxw123@hgpu.edu.cn

[责任编校:金为民]

猜你喜欢

工学职业高职
盐工学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工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