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

2010-08-15

湖北教育 2010年6期
关键词:人生观敬畏百姓

本刊特约评论员

领导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

本刊特约评论员

敬畏就是对人对事“又敬重又畏惧”。自古以来,圣人贤达就重视“敬畏”。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强调对天道人事要心存敬畏。朱熹也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我们党更是一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强调指出,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

敬畏历史是一种历史观。“政声人去后”,历史是评判功过是非的最公正的法官。我国古代就有“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天下大事,成于惧而败于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等告诫。历史证明,如果谁轻慢历史,谁就将沦为历史的罪人。然而在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不尊重客观规律,走了不少弯路,闹了不少折腾;有的信奉眼前利益,急功近利,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劳民伤财;有的不注重调查研究,仅凭主观行事,造成决策失误;有的为官一任,不是造福一方,而是为自己牟私利,甚至贪污腐败,成为历史的罪人。敬畏历史,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长远着眼,从实际出发,多谋利大局、惠百姓之策,多干利长远、打基础之事。只有破除急功近利的心态,放宽胸怀,放远目光,才能交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答卷。

敬畏百姓是一种群众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然而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不是为民用权,而是高高在上;有的不是为民谋利,而是营私舞弊;有的不是情系于民,而是视人民为“刁民”;有的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麻木不仁,致使“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会上议来议去,最终问题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敬畏百姓,就是要弄清自己与群众的关系,找准自己在群众中的位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敬畏人生是一种人生观。生命是由长度和深度组成的。生命的长度是客观的,生命的深度是靠自己拓展的。正像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那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的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然而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游戏人生,“今朝有酒今朝醉”;有的为官的目的不是为人民谋利益,而是为个人捞好处;有的甚至目无党纪国法,腐化堕落。敬畏人生,就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珍重自己的人格、珍爱自己的声誉、珍惜自己的形象,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事,做好事,不断提升生命的质量,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办事,清清白白当官,切实保持革命节气,不断实现人生的价值。

温家宝总理在诗作《仰望星空》中写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领导干部心存“敬畏”,既是一种态度、一种信念,更是一种素养,是为官者内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自然外化。可以说,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人生观敬畏百姓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百姓看家“风”
敬畏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