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取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010-08-15汪胜亮张婉春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消极心理学心理健康

汪胜亮,张婉春

(茂名学院,广东茂名 525000)

近些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也更加重要。研究者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教育工作者也热情地致力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但我们看到,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学校教育实践,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未能摆脱传统的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模式,往往把重点放在矫正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上,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各种问题的出现、促进学生真正的发展。消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诸多弊端。要改变我国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就必须纠正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心理学取向,以更加积极的心理学理念来引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 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2]。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因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把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诸如心理问题、精神疾病、人格缺陷等消极层面上。

积极心理学则关注人类的积极力量和品质,重视人潜能的发挥,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注重激发与培养人的积极情绪、帮助人们快乐与成功、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要求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界定与研究心理健康,认为心理学的注意力应该放在人类积极的层面,研究和培养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积极心理品质,而不是消极层面的心理疾病的矫正[3]。

2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消极心理学取向

2.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于关注学生消极层面,偏离教育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以学生能够适应生活、人际关系、适应学习环境及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为目标的。可是我们看到在我们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我们的工作却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心理疾病和诊断等。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心理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学生,以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实际工作中仍沿用消极心理学模式,似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问题。学校心理教育工作陷入被动和片面。在这种消极心理学模式下,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层面、忽略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忽视学生积极潜能的挖掘,这并不是我们心理教育的初衷。

2.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削弱

当前在消极心理学理念导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空洞贫乏,教育形式及教育途径单调。毫无疑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却偏离学生自身,更多的是以学生发展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为中心,诸如学生人格发展问题、意志力培养、情感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处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良好行为的培养等,但这些更多是问题的消极面。把教育模式定位在心理问题的预防上和诊断上,我们发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大多以先摆出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教育内容更多的以教条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很多情况下缺乏对学生心理问题产生背景的考虑,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更忽视了学生的成长潜能和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只关注到消极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切身性的感受。以心理问题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偏离了注重学生潜能发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这一目标,缺乏对学生主体发展中最重要、最积极的方面,削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2.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关系紧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问题为中心来进行,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者,而以学生作为被教育者、被辅导者,这就很容易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立起来,导致关系的紧张。因为以消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容易让学生错误地认为自己或他人一定存在心理问题,自己心理不健康。而作为教师却以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姿态来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解决和辅导,这就很容易让学生消极地自我暗示给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并产生排斥和自我防御心理,导致学生和教师关系的对立,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阻力并陷入尴尬境地。

消极心理学取向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必然也是负面效应,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尴尬处境。由于关注人的弱点,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已经抛弃了它最初的使命。学校对家长和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心理问题和障碍,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改变了这一关注的焦点,更确切地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是学校预防心理问题的基础[4]。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新的引导理念。

3 积极心理学取向——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3.1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由重视心理问题的化解转向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消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问题,把解决学生的问题当作目的,心理健康教师充当问题解决者角色,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师生关系对立,学生更关注自己的问题心理,有时会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从而偏离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积极心理学反思传统主流心理学重视问题心理的倾向,提出更为积极的心理教育观点,强调积极的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只要学生个体心理得以发展,潜能得以发挥,就能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3.2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重视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每个人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力量。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如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思维、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养成、乐观人格的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意志品质和个体积极的心态等。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只是问题学生的消极案例,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只要善于用心发现,努力挖掘,重视人的积极心理潜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就变得更加丰富,只有传统心理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才将更有实效。

3.3 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感受,重视其心理体验

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单一,如进行咨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讲座等。积极心理学则更加注重学生心理体验,重视他们主动的参与活动和体验,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更多的采取自助式的教育方式。比如进行自我心理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心理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方法,解决心理困惑,从而促进心理发展。可以通过自助式心理训练、角色扮演、游戏、演讲以及心理拓展训练等方法增加心理体验,通过自助式的心理探究及各种心理体验,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自信,培养健康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真正把学生当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保障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与发展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更有实效。

4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问题,强调学生主动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注重激励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具有深刻的心理体验。积极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其教育理念是积极乐观和充满着人文关怀的,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势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向。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心理模式向积极心理模式的转变肯定还需要一个过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现在还并不成熟,随着研究的深入,应用实践研究的加强,积极心理学取向必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主流。

[1]Sheldon M.King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 (3):6-10.

[3]曾秋燕.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0):200-201.

[4]Mark D.T,M atthew J,Jeffrey F,el.Integrating Positive Psychology into Schools: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4,41(1):163.

猜你喜欢

消极心理学心理健康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