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0-08-15执教者哈尔滨第47中学朱小红
✿执教者:哈尔滨第47中学 朱小红
✿评析者: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孙 雷
哈尔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邹兰春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篇章。
【教材重、难点】诵读、背诵文章。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的写作妙处。同时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而且生活阅历较浅,对《木兰诗》思想内涵的感悟不够深刻。因此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稍难的,可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
【教学目标】熟读文章,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了解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体会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课前准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多媒体播放戏曲《谁说女子不如男》)有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中国有句古话叫“巾帼不让须眉”。其实,古今中外,出现过许多的女中豪杰,你们知道哪些呢?
生:穆桂英、刘胡兰、萨切尔夫人、木兰……
师:哪能给大家讲一讲木兰的故事?(学生讲。)
师: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
生: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体衰。
生: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
师:说得真好。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这一形象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师:(简介《木兰诗》的产生年代及创作背景)请大家听读课文,揣摩读乐府诗的语气,并注意把握语速、重音及感情基调。(多媒体显示课文,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教师范读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读课文,同时扫除字词障碍。教师巡视,了解学情,检查自学情况,并按照分好的组,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把这篇文言翻译成白话文,并适时补充指导。如对“东市买骏马”四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及“开我东阁门”两句的翻译应给予指导,也可点一下互文的修辞,让学生了解。)
(学生通过自由读可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而分成小组结合注释疏通文章,更利于融入其中,把握文章结构,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自主探究,人物赏析
师:读得很不错,评得也很不错。下面我们要在理解人物的基础上读出对人物的感情。判断对一个人该持有什么样的感情,先要了解他,了解他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心里又在想些什么。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可看出木兰的勤劳孝顺。
生:“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可看出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看出木兰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
师: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谁能结合前面同学的发言更加细致地说一下木兰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生:花木兰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勤劳孝顺、有胆识、纯朴高尚。(师板书。)
师:很好。她既是现实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想每人可以创作一首小诗,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多媒体显示参考题目: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2.妈妈,我回来了;3.英雄颂歌;4.中国,请记住这光辉的一刻。)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选任何一个时刻(出发前、送别、征战、归来),可任意选择长短(一句、两句、一段、两段)。(生创作。)谁能把自己的诗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朝廷军帖多成山,爹爹年老不能战,花家没有男子汉,我愿替父去出战。(掌声。)
生:看,火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木兰啊,勇敢地代父从军!老母亲,泪眼簌簌,再三嘱咐儿要小心;老爹爹,颤颤巍巍,送娇女踏上征程。木兰,你是咱中华民族的好儿女,我们为你骄傲,我们为你自豪!(掌声。)
师:不错,不过结尾还可改得含蓄一点。
…………
师:大家写得很好,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走进了木兰的内心世界。
生:因为我们都喜爱木兰。
师:的确,不是我们的诗写得好,是木兰这个女子太美好了,美好的事物就应该与诗相配。放声朗读,把你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地读进去吧!(生自由读。)谁愿意为大家朗读?(生读。)
师:评一下,还有什么不足?
生:前面还可以,后面喜悦的感情没读出来。“旦辞爷娘去……”一节应读出木兰想家、孤独、想哭的心情。
师:把这些意见揉进朗读中去,效果会更好。
…………
四、品读探究,详略分析
师: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替父从军,十年征战,凯旋辞官,结尾附文。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分析一下这几部分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生:替父从军(从军缘由),是详写。
生:出征前的准备,是略写。
生:出征中的思亲心理,是详写,写女儿情态。
…………
师: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看到了你们对文章的理解。那谁能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在内容上)这种写法从表面上看,似乎刻画儿女之情多,而描绘英雄之气少。但从实际效果看,诗中所刻画的种种儿女情状,正多方面地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这一形象有血有肉。木兰的机智勇敢,一句“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就概括出来了。这样,儿女情与英雄气融合得天衣无缝。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生:(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师:说得很好。作者有意在文章详略上进行了这样的安排,无非是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作者在略写的地方,语言精练,字字如金,那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练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仅仅30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10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练,字字千金。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一段。“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冷的夜晚,点点星光照在木兰的铠甲上,的确是传神之笔。
…………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白详略的安排不仅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
五、课外延伸,教师小结
师:《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的安排是这首诗的一个主要特点。正因为有略写,也就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今天就请同学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一下木兰的军中生活。可以从木兰的女扮男装,也可从天气、地势、交战双方多个方面展开想象。请把你们的想象成果发到老师的邮箱里,也可提出你们的疑问,课下我们继续畅谈。
【教学评析】
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朱老师首先请学生看屏幕,听读课文,揣摩读乐府诗的语气,并注意把握语速、重音及感情基调,给孩子以引导。进而教师范读,语速适中,抑扬顿挫,人物的感情基调把握准确,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然后再让学生选取不同的方式读文,如个人朗读、集体合诵、男女配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自由吟其节奏,感知情节,虽然学生还没有把握好文章的感情基调,但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却很好地完成了字、词、句的串讲。在第一环节串讲之后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读,一个学生品析觉得还是没有把握好人物的忧伤和喜悦,这时教师再把学生引入人物赏析这个环节。在这一环节,学生分析木兰形象之后,教师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热情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这一问题的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劳动。同时再现了学生的生活阅历,将生活与课堂完美地结合起来,又训练了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表现可谓精彩纷呈,对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起到了推助作用。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放声朗读,把学生对木兰的感情尽情地读进去,学生再读文章,可谓读其精髓,品其人格,个别学生的精彩朗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兴奋点,为下一环节的品读和分析作了很好的铺陈。
整节课,朗朗的读书声贯穿始终,在读中感知,读中赏人物,读中品特色。教师能够赞赏学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及表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