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观才识人之道

2010-08-15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李建红

河南科技 2010年8期
关键词:伯乐人才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李建红

领导观才识人之道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李建红

古代德治理论认为,“立政者,以观才为本”。治国之道比资于贤才。得贤才,则国安名显。失贤才,则国危名辱。可谓“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因此,得人才者得天下,领导者要善于礼贤知人,识别才能,以量才用人。

领导者 观才 识人

人才,历来都是建功立业的关键因素,梁启超在《新民说》里就曾经指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可见,国以人兴。“尚贤者,政之本也”。可见,政以才治。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领导者的重视。然而,用人不易,识才更难。

三国•魏人刘邵在其《人物志》中说到:“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由此可见,喜爱明辨是非的圣贤,在明智聪察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识人知人了,若人才得到合理的使用,各种事业就能够兴旺发达了。《礼记•中庸》引孔子的话说:“其人存,则其政存;其人亡,则其政息”。

得人不易,得才更难。然而,韩愈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领导者求贤若渴,而才能之士渴望被赏识。古谚云:数步之内,必有芳草。用则满目俊才,弃则遍地糟糠。关键是“伯乐”能否慧眼识才了。因此,尧以明识俊才受到后人的颂扬;舜以人用了高阳氏和高辛氏而成就功业; 汤以选拔任用伊尹而举世闻名;周文王以荐举渭水滨的姜子牙而受人尊崇。历史上也不乏“伯乐”识“千里马”的事例。周公“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唐太宗慧眼识马周;曹操三下求贤令;吕蒙正无私无畏荐人才;萧何月下追韩信;曾国藩心胸宽广识“斑虎”,惜才收服陈国端;徐悲鸿唯才是举,慧眼识白石。若非“伯乐”的赏识,人才俊杰则也无法展现其本领,实现其抱负。

因此,识人是一种智慧。识人的重要,世人皆有共识,但对于识人的方法,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这种种区别主要源于鉴才者的天生资质和学识修养。真正善于品评鉴别人才的人则拥有宏大的志向、广博的学识、丰厚的修养、玄远的思虑、敏锐的感觉、深邃的眼光和丰富曲折的社会阅历。正如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仁,智者爱智。”虽然识人很难,但识人有法。

我国古代识人之道,有“九征”“八观”“六验”等识人的方法。

刘邵认为:人才有九种表征。通过这外在的九种表征而穷究人物内在的本性。有血气的生命,以元一为本质,秉承阴阳两气而立根性,容纳金、木、水、火、土五行而成形体。且“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五物之实,各有所济。”五行与人体的骨骼、气质、体性、筋腱、血色相对应。而骨骼能体现弘毅,即“仁”的内质;气质能体现文雅,即“礼”的根本;体性能体现坚贞,即“信”的基础;筋腱能体现勇敢,即“义”的先决条件;血色能体现体察幽微,即“智”的本源。这五种体制与五行相对应,体现出五种品质具有恒定的规律性,又称为“五常”。虽然人的才德类型众多,变化无穷,仍然本于这五种品质,即“仁、礼、信、义、智。”这五种品质形成人的内在性格特质,实于内心,并彰显于外,表现出不同的言语声色、仪容动作。因此,人才有九种表征,即:“平坡之志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他从人的神、精、骨、筋、气、色、仪、容、言九个方面来观人识才,品评人物的才性。通过九征,把才性分为五个层次,即:偏才,以才自名;兼才,德才皆备,但德与才没有达到完美境界;兼德,谓之中庸,五德俱全;依似,德才不明显;间杂,有一征相似但又混杂。

此外,刘邵还从不同角度,集中讨论了人物才性鉴定的方法和途径,即“八观”。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日,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赛。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八观”的才性鉴定方法首先能够根据性情的常和变,多方面、综合性地考察一个人的真实情况。这八个途径可谓各有所长,各显其能。观察一个人对待争权夺利和救济民众的态度以分辨他是否具有恒性;观察一个人的情感应变以了解其为人的基本态度;观察一个人的本质而知道他是否名实相副;观察一个人的经历而辨识他的作为是否似是而非;观察一个人的爱敬态度以判断他的前途是否顺利;观察一个人的情感以辨其是宽恕还是疑惑;观察一个人的短处而知道他的长处;观察一个人的聪明以分析他是否能够通达。观察人才要紧抓关键行为、抒发情绪以及应变表现等现象,进而探索其思想品质、胸怀志趣、内在优点和行为模式,从现象来认识本质。此外,观察人才还要注意认识其突出的资质、做事的动机、坚持社会道德水平和本身所具有的聪明程度。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在品质,才能较确切地分析和预测他在社会上的名声、所属层次和类别、步入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能够达到的水平。这是以现实推知未来,从人的本身素质预测他的发展前途。

《吕氏春秋》提出的“八观”,主要是观察处在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有什么样的表现:“通则观其所礼”,一个人走运通达时看他尊崇敬慕什么人;“贵则观其所进”,一个人地位显赫时看他推荐什么人;“富则观其所养”,一个人生活富裕时看他是否养贤,是否礼贤下士;“听则观其所行”,即“听其言,观其行”;“止则观其所好”,日常休息、业余生活看他有什么追求爱好;“习则观其所言”,学习时看他是否言道;“穷则观其所不受”,一个人处于穷困潦倒的境地,看他是否接受不义之财;“贱则观其所不为”,一个人处于卑贱的地位,看他是否做不合乎正义的事情。

此外,《吕氏春秋•治人》篇提出了一种“六验”法,即设置了六种不同的条件观察一个人的表情和表现。“喜之以验其守”,使其高兴,以检验其操守。“乐之以验其僻”,使其娱乐,考验他有什么怪癖的毛病。“怒之以验其节”,使一个人发怒,看他能否控制自己。“惧之以验其特”,设置一种恐怖的场合,看他是否有胆量,是否临危不惧。“哀之以验其人”,让他处于悲哀的情况下,看他是否有真情实意。“苦之以验其志”,使他处于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看他是否坚持自己的志向。这是一种反馈观察法。通过观察一个人在各种情况下的表情、表现,看出一个人的内在思想品质。这是一种人为的考验,我们并不提倡,但在不同情况下观察一个人的表情、表现还是可取的。

《太公文韬•龙韬》篇提出了八征法:“与之间谍,以观其诚;使之以财,以观其廉;试之以色,以观其贞;告之以难,以观其勇;问之以言,以观其详,穷之以辞,以观其变;明白显问,以观其德;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蒋苑•知人性》中诸葛亮提出了七观:“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他以一个人的志向、应变能力、胆识、勇气、本能、廉洁和信用这七个方面来观人辩才。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篇中提出了“六征”的鉴别方法。所谓“六征”就是六种行为的表现:观诚、考志、“视中”、视色、观隐、揆德。

此外,李悝提出了“观行”的五种方法;魏征提出了六观法;孟子提出了“观眸观察法”;《吕氏春秋•贵当》篇提出了“相人观其友”的办法;中国古代德治理论强调的是“言行一致”即:“听其言,观其行”,以辩其人。在观其行时,孔子提出了三条原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考察人的行为、方法和动机。

综合以上的观人之法,作者认为,品鉴一个人要“听其言”与“观其行”。容貌资色这些外部特征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但是往往比较片面。因为人的才德往往表里不一,名不副实。外拙内秀而寓奇才,貌似精明却未必有真才实学。即使众口一词,褒誉有加,也可能虚负盛名,其实难副。言谈举止是一个人的直接表现。因此,观知一个人的本质与素质要从他为人处事,接人待物时的言谈举止入手,观其慈、忍、变、义、志。

儒家的深遂、道家的机敏、兵家的凶险,纵横家的功利、阴阳家的神秘,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往都不外乎“慈”“忍”“变”。

一、观其慈

所谓“慈”,就是慈爱,这种慈爱就像父母待儿女一样,是一种无私的给予。慈爱对于个人的修养来说是一种“精神内敛”“智慧澄澈”的境界,但它与“不敢为天下先”一样都是一种处世的机谋。然而,慈要深刻得多。慈之待人,决不是外在的收服,而是要让被收服者充分领受到慈爱。它不像以理服人,因此也就避免了被收服者的内在情感的疏离,它会受到那些被收服的人永远地、心甘情愿地报答与捍卫。这便是中和之人常有的人魅力。

二、观其忍

忍,指的不是残忍,而是忍耐。而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忍耐,它是人处于劣势或不得意时为将来的发展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是在洞察了一切也事变化的规律以后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情志。这种忍不仅包括忍受逆境、苦难和屈辱,还包括“乐之忍”、“富之忍”、“权之忍”、“安之忍”、“快之忍”等等。总之,它是一种修养之忍,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深刻的智谋,是圆融无害、圆融无碍的处世智慧。

三、观其变

变,即变通、应变。孔子在论及人于阅历、交友之道时,就人的品格境界列举了由低到高的几个层次:“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由经可见,在孔子心目中,能通权达变者最难能可贵的。

四、观其义

义,是指道义,是仁心之决断。它不考虑是否为行为者带来实际的物质利益和实际的功利。它是一种伦理价值,表达的是良知和公平,是为人的正直和正道。子曰:“君子以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人的私欲是无限的,而对利益的诱惑,看其能否重义而轻利。一个人如果在面对名利问题时,如果不以“义”为制衡,只凭自己的欲望,肓目的追求名利,就会陷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的境地。而“义”则意味着,求利的手段要适宜,态度要端正,取利的量要适度,要合乎客观实际。对利的需求,不能为所欲为,而应约之以义。

五、观其志

志,则指一个人的志气。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有顺境和逆境。人处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的受提拔,有的被压制。富贵亨通时是得势;贫穷困乏时是失志。上等才能的人,能做到常人所不能做到的,因此通达时就会勤谨谦恭,穷困时也显示光明的气节。一个人身处逆境时,如果能不卑不亢,忍辱负重,不失其志气,则定能化险为夷,走出困境。

鉴人品才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智慧。而人事之难,莫过于知人。才有“七似”,即:“似流行者;似若博意者;似若赞解者;似能听断者;似若有余,而实不知者;似悦而不怿者;似理不可屈者。”鉴定人才也有“七谬”。一是考察名声时,有偏向一方的乖错;二是在接人待物时会受到个人爱恶之情的困扰;三是在审度心志时有大小情况不分的错误;四是在品评人才气质时会看不到早慧与晚成的区别;五是在辨识类型时有因类别相同而不易看清的困惑;六是在评论才能时有受褒扬和被压制的不同情形;七是在考察奇异之才时往往对真正的奇人异士和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才区别不开。因此,要求“伯乐”能够独具慧眼,不要陷入鉴定人才的七种谬误的观察桎梧中。

识才皆在用人。人分“八材”。才无大小,关键看其是否各得其位。识人有道,用人亦有道。小材不能大用,大材小用也会尾大不调。因此,领导者在识人、知人的基础上也要善于御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企盼人才,更渴求“伯乐”。我们无力杜决“用人唯亲”、“朝中有人好做官”的现象。但是,我们相信,会有爱才、惜才、重才之人。河流高不过源头。“伯乐”将会以非凡的眼光,敏锐的观察力和负责的执行力及时挖拙国家的栋梁之才!

[1]《资治通鉴》

[2]《人物志》

[3]《论语》

[4] 冷成金.辨经[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5] 李贺.鉴人智源[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6] 李莉.观人的智慧[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 唐境.德治中国[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8] 蒋勋功.识人用人要防止“选择性忽略”[J].领导科学.2009年1月下,第39页

[9] 张孝远.用人之道与选才标准[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4月.第22卷第2期

[10] 孙桂琴.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选好用好人才[J].实践与探索

[11] 樊栋、候义佳.我国古代选人用人之道[J].教育.2007年10月下.第3页

李建红,女(1983-)河北邢台人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08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伯乐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千里马无须伯乐证明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伯乐之子按图索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伯乐传道
车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