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族关系的“ 三个离不开”

2010-08-15湖南岳阳民族职业学院唐曼莲

河南科技 2010年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政策

湖南岳阳民族职业学院 唐曼莲

论民族关系的“ 三个离不开”

湖南岳阳民族职业学院 唐曼莲

“三个离不开” 的提出既有哲学、理论、政策和事实依据。体现“三个离不开”,有利于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法制,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体现“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理念并赋予实际行动,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认真学习了解“三个离不开”的理论、政策、先进典型与具体实际,克服在看待“三个离不开”方面存在的十个错误观念,切实把“三个离不开”的理念融入实际行动中。

民族 关系 离不开

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离不开”思想,既有充分依据,也有重大意义和需要采取措施,始终坚持。

一、“三个离不开”的依据

1.哲学依据

“三个离不开”思想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为哲学基础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关系。虽然各民族之间有不一致的现象,而问题的解决是通过也需要经过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帮助得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圆满解决,而不是也不能通过相互歧视、仇恨与打压,最后获得两败俱伤的严重后果。

2.理论依据

“三个离不开”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为思想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科学地揭示了民族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民族是通过生产力发展,通过交往联盟融合在人类一定历史阶段得以产生、得以发展、得以消亡的。民族形成、发展、消亡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不是民族融合和民族消亡的阶段,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仍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也将长期存在。我们要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在对待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上,避免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忽视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企图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人为地简化和缩短民族发展过程,消灭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忽视给兄弟民族的尊重、理解、帮助,淡化“三个离不开”的体现,这是违背民族发展规律的错误倾向;另一种倾向是片面地强调民族特点和民族利益,人为地扩大民族差别,阻碍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借鉴、团结与合作,人为撕裂“三个离不开”的内在联系,这同样不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也是违背民族发展客观规律的。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处的大家庭,互相离不开的最亲密的时期,是共同发展繁荣的黄金阶段,要全力以赴建设好这个时期的共同辉煌。

3.政策依据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出了一些处理民族关系的好主张,并赋予实践,为新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从1949年到1966年是中国民族政策形成体系时期。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采用了许多很好的民族政策和措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领域纠正了“文革”左倾错误,民族政策不仅得到了全面恢复,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又得到许多创新和发展,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从理论上看,一是彻底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观点,强调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办法处理民族问题。二是果断地将民族工作的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把发展摆在制定民族政策的核心位置,是否有利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成为政策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等。从实践上看,政策规定得更具体,政策内容更丰富,政策措施更新、更有力,政策调控手段、政策适用对象多样化,对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的法制保证、监督检查、推进执行更到位等。

由于党和国家实施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奋斗、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坚持了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等系统、全面、英明、正确、公正、惠及各民族尤其少数民族,从而为“三个离不开”提供了政策保障。

4.事实依据

“三个离不开”思想生动反映和预示了我国各族人民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谁也离不开的实际和趋势。

一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谱写、描绘了团结进步的历史篇章、现实画卷,也将共同构建未来更美好的蓝图。

在中国5000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以中原地区为核心,汇聚成为统一、稳固的中华民族。各民族历经迁徙、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之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在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疆域、共同捍卫祖国的统一、共同推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特别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在当今,各族人民平等相待、相互支持、团结奋斗、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创新,为中华民族的振兴,都作了积极贡献 ,相信将来也会奏响更美妙动听的交响曲。可见“三个离不开”思想,是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现实情况的真实记录和对未来的睿智预测。

二是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互相离不开。从总体上讲,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人力资源、工农科技优质产品等方面有优势,而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域广阔、资源富集、地理位置重要,在诸多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二是各族人们的“大杂居”的居住情况决定谁也离不开谁。经过长期的历史变迁,我国境内汉族和少数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在居住地域方面,全都是杂居相处、彼此交错。各民族杂居相处的这种地理环境,给我国各民族团结、互助、友好往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客观上存在着共生共处、相依为命的状态。

三是有灾难、病痛互相离不开。各族人民共同战胜灾难和病魔的事迹不胜枚举。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藏区发生大地震,各族人民展现了迅速赶赴灾区救人治伤、运送物资、搭建账篷、架设电力和通信设施、疏通饮水渠道、抢救文物、筹建新家园、在各地捐款、捐物等等一幕一幕的同心同德、共克灾难的场面,使灾区同胞感到温暖、力量、信心和希望。库来惜•阿不都拉说:在新疆“三个离不开”已融入到了大家心里,有许许多多体现“三个离不开”的事例。她说有一个汉族姑娘叫王燕娜,她把她的一个肾捐献给了一个17岁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的小伙子。她这种义举,已经超越了民族、超越了语言,这就是民族融合。广州日报报道:布依族青年杨杰因车祸被确定为“脑死亡”后,家人眼含泪水决定将其身体的可用器官捐献给社会,造福他人。杨杰的器官在深圳医院摘取手术结束后,医生带着杨杰捐献的多个器官乘飞机立即送往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多个城市,那里有多位急需器官移植的生命在等待。

1968年,王万青,即将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他在志愿栏填写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是男子汉,到处都是我的家。当年他原本被分配到陕西省。但是,他向学校表决心:要去更偏远、更艰苦的藏区工作。就这样,王万青从长江入海口,来到了黄河的源头——阿万仓。他在草原进行巡诊、培训39个春秋。当地的牧民们把他称作“太阳鸟”即能够带来健康和知识的人。1971年的一天,王万青骑马巡诊遭到藏獒包围,马受惊,挣断马鞍子肚带,连人带鞍子摔下来。他在当地牧民的帮助和姑娘凯勒的精心照顾、深情流泪,独自守护下,昏迷了24小时后,终于苏醒了。之后爱情就这样在一个汉族小伙子和一个藏族姑娘之间悄悄地萌发了。王大夫为了草原牧民的治病和藏族姑娘的爱情,放弃了考研和回大都市上海的机会。如今他的大儿子王团生从上海医学院毕业也放弃可留在兰州工作的机会,决意回草原救死护伤,女儿也决定嫁给了牧民。

四是在婚姻和情感上离不开。古代西汉王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典型的例子。如今,各民族之间的婚嫁普遍和情感真诚。例如在阿里帕•阿力马洪的家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她有9个亲生儿女,10个收养的孩子,还有儿媳、女婿和孙子,这个大家庭共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汉等6个民族180多口人。在她家,不分亲疏、不分民族,手心手背一样亲。每逢阿里帕老人生日、每逢春节,每逢老人生病,晚辈们争相祝福和照顾。著名汉族艺人赵本山与回族教师马丽娟结成了美好姻缘,等等。都很明显地见证了“三个离不开”的事实。

五是共同的文化心理离不开。各民族在共同战胜病痛、灾害的各种困难中,在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中,在共同创建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文明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各民族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各民族增强了对伟大祖国的

二、体现“三个离不开”的重大意义

“三个离不开”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理论的坚持和发展,是对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科学总结,是各族人民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

体现“三个离不开”与制定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间存在着互相渗透、互相包含、互为基础、互为目的条件、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互为因果、互为表征的关系。体现“三个离不开”,有利于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与法制,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体现“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理念、并赋予实际行动,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三、坚持“三个离不开”的措施

(一)认真学习了解“三个离不开”的理论、政策、先进典型和具体实际,增强体现“三个离不开”的自觉性。只有学习,才能了解;只有了解,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有真正认识;只有真正认同,才有行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可见学习是体现“三个离不开”的前提。因此,应挤出时间专门学习、静思、细心体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中的要义,明辨是非,真诚学习“三个离不开”先进楷模的高尚品格,提高境界,做好以实际行动体现“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准备。

(二)克服在看待“三个离不开”方面的错误认识

一是要克服因狭隘生活圈子引起的“我民族可以离开他民族”狭隘观念;二是要克服因自大引起的“我民族优越无需与他民族合作”的狂妄思想;三是要克服因自卑引起的“我民族与他民族合作没地位的”害怕观念;四是因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叫嚷“与他民族交往会遭遇侵蚀” 的错误观念,五是要克服遇事推诿、等待的不负责任、消极的观念;六是要克服各民族应该绝对平等、同时、同步、同程度繁荣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七是要克服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残余思想;八是要克服不讲团结协作、孤军奋斗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九是要克服不承认各民族差异、特点或不承认共同点的形而上学思想;十是要克服急躁、图轻巧、不愿长期共同艰苦奋斗的思想状况等。

(三)以善良品质宽阔胸襟对待民族之间的矛盾。各民族之间存在同呼吸、共命运、同荣辱、共兴衰、共生共处的利益关系。因此,必须以施恩、感恩、以善良宽厚、阔达胸襟去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求同存异,主动化解矛盾,同心同德,共谋中华民族的大事、要事,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福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把“三个离不开”的理念融入实际行动中。各民族要把“三个离不开”的内在理念,外化为行动。围绕着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时代主题,努力生产、工作,钻研业务,不断创新,切实弘扬各民族的长处,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解决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切实增进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利益,坚决反对和抵制“三股势力”的破坏与捣乱,维护社会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为实现民主、自由、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而共同奋斗!

[1] 本报评论员.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N]广西日报,今日8版,2008年12月22日

[2] 布依族青年捐器官救7人.http://news.qq.com/ a/20081013/00213[1]htm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政策
政策
政策
我们的民族
助企政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政策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