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的应有素养
2010-08-15刘祥平
刘祥平
(贵州民族学院 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论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的应有素养
刘祥平
(贵州民族学院 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为使民族地区新闻事业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要熟练掌握国家的民族政策并加以大力宣传,同时必须熟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尤要尊重其宗教文化,还要以助推其经济发展为己任。
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素养;民族政策;宗教文化;经济发展
在多民族省份中,民族地区新闻工作对提高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的舆论引导能力、宣传贯彻其方针政策方面意义重大。2008年西藏 “3·14”事件、2008年贵州瓮安“6·28”事件和2009新疆“7·5”事件均是发生在民族地区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这些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说明加强民族地区的新闻宣传工作、提高党和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是刻不容缓的现实要求。其中新闻工作者是关键一环,因为新闻工作者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把关和选择决定着什么样的信息可以传播给受众。只有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为少数民族提供真正有用的精神产品,不仅使他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且能够提高整个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层次,从而真正做到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
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要熟练掌握国家的民族政策并加以大力宣传。我们党和国家的所制定的民族政策主要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其宗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其主要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因此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就要把它当做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依据。首先要认真学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相关政策,这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有着明确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在这一根本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新闻报道要“严格遵守和正确宣传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1]
在这民族政策和新闻政策的双重要求下,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就要致力于推进民族地区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始终不渝将其作为新闻报道的主题,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新闻宣传。这要求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调查研究党的方针政策在民族地区的执行情况,把握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特点和规律,以免在采编、制作新闻时出现错误,在舆论导向上出现偏差。例如西藏,其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神秘的宗教色彩吸引了国际社会很高的关注度。党和政府制定政策让其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为的是保护当地独有的文化习俗。其中格西拉让巴是藏传佛教传统最高学位,近似于佛学博士学位,是每一个藏传佛教学经僧人的最高目标。但1988年拉萨传昭大法会期间,达赖分裂主义集团制造骚乱、闹事事件,致使一年一度的拉萨传昭大法会被迫停止。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格西拉让巴学位考试在2005年得以恢复。新闻工作者就要从这事件中看到其新闻价值:它标志着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西藏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和平和发展是主旋律,但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活动从未停止,所以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更要掌握和运用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加大民族团结的宣传力度,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舆论氛围。
其次,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这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历史证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如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进步,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在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以不断巩固发展的形势下,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分类指导,制定并实施符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的政策措施。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2]
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的桥梁和纽带,就必须努力学习并深刻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尊重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意愿。首先新闻工作者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知情权,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对于突发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传播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使谣言等不良消息的传播空间遁形无踪,这对化解少数民族群众心中的疑惑和矛盾、及时化解危机而言是非常有效的。2008年西藏 “3·14”事件中,由于新闻媒体未能在第一时间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告知公众事实真相,之后的工作做得非常被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中国政府和新闻媒体及时公布信息的做法得到世界的肯定,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总结说,新闻媒体必须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3]此外,民族地区新闻事业应当成为少数民族人民的耳目喉舌,为他们服务,表达他们的心声、发出他们的声音。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中,民族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因素还处于相当落后的状况,少数民族群众难免会产生牢骚不满和意见分歧等,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充当一个公共话语的言说空间,及时表达少数民族人民的呼声和要求,并适时加以引导,起到社会排气阀的作用,从而保证民族地区的安定和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
二
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必须熟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尤要尊重其宗教文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千姿百态,这是由于各自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差别所致。这些民族文化在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十分独特神圣的地位,因此格外需要新闻工作者的理解和尊重。如蒙古族以热情好客、坦诚豪爽著称,酒文化特别丰富,在他们的文化中,酒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感情和友谊的符号。因此新闻工作者在与蒙古族群众的接触交往和深入采访报道中就必须了解和尊重这些文化习俗,否则采访会变得很困难,他们的冷淡和沉默会使采访难以进行下去。
尤应注意的是,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宗教信仰占有很重的地位,是一个民族最神圣的情感。因此,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报道中,对各民族的宗教习俗应给予充分的尊重,这是做好民族地区新闻工作的基础。否则,不仅难以与采访对象接近沟通,从而干扰了采访报道的正常进行,甚至会在工作中出现严重失误,在不经意间犯了禁忌伤害了民族感情。例如藏族群众崇尚佛教,宗教意识深入其日常生活之中,宗教场所和宗教法器在他们心目中非常神圣,经堂里忌讳逆时针方向参观,佛像忌讳用手指直指,寺院里严禁抽烟,酥油灯不得对着点烟,不能随意触摸佛像、经书及僧俗佩带的护身符、念珠等。了解这些宗教文化习俗,就能给采访创造有利的条件,有利于搞好民族新闻的报道。
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性质看,新闻工作涉及面广,其报道的对象是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新闻记者必须广泛深入地接触社会,才能给受众提供出色的新闻报道。这就决定了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到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中去,与他们广泛接触,如果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文化习俗,他们就会敞开胸怀、真诚相见,相互之间很快就熟悉起来,新闻采访工作会愉快地进行下去,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不熟悉群众的日常生活礼节,就不能做到入乡随俗,在采访中就会发现无所适从,得不到应有的交流和协助就会难以接近群众、真正了解他们的心声,制作出的新闻作品就不会获得他们的肯定和欢迎。
从新闻报道的角度看,民族新闻报道最大的特点便是民族性。因此民族新闻报道除了具有真实性、新鲜性、重要性、趣味性等特点外,更要展示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民族群体心理、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及其所处的时空特点等,让受众能够了解到新闻事实与民族特殊历史文化的联系。这样的新闻报道就要求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具有丰富的有关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知识,在采编新闻中加以灵活准确的利用才能制作出民族色彩鲜明的新闻报道。
因此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应在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宣传璀璨的民族文化风情。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都是值得开发的新闻资源。这些民族新闻宣传不仅能有效地激发起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尊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人民、尊重民族平等、尊重民族感情的民族政策。
三
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要以助推经济发展为己任。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多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经济文化和内地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发展这些地方的经济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自然条件限制、经济基础薄弱、市场开发条件差等。因此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中心任务。中央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1984年制定、2001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如第59条规定“国家设立各项专用资金,扶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文化建设事业”。根据该自治法规定,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会优先考虑在少数民族地区合理安排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4]在党中央的政策指引下,少数民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如今他们正在努力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尽快过上文明富裕的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就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进行报道,为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大力宣传。
首先,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应在新闻报道中热情反映民族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新成就,激励各族人民振奋精神;同时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其次,加强文化旅游业信息在新闻报道中的比重。如今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文化与旅游联姻,形象的说法是“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旅游产业中有了文化的搭台支持,可丰富旅游的内容和文化内涵,对游客更具吸引力。“七彩云南”、“多彩贵州”等莫不如此。以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配以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经济,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因此开发旅游资源、宣传旅游资源是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最后,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少数民族人民脱贫致富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提供服务性信息,如介绍科技知识、土特产行情、商品产销动向等,成为他们的贴心顾问。
民族地区新闻事业对处理好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保证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安定,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因此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要认识到自己的新闻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新的历史形势下积极思索如何进一步改进民族新闻宣传工作,更好地适应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新闻信息需要,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88-299.
[2][4]胡锦涛.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DB/OL].http://www.sina.com.cn.2005-05-28.
[3]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