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美特征新探

2010-08-15马力宋薇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对象人类

马力 宋薇

(河北大学,河北保定 071000)

【文化研究】

自然美特征新探

马力 宋薇

(河北大学,河北保定 071000)

自然美是自然本真的存在,与艺术相比,它是非虚构的对象,与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相比,它是非人力的创造物。自然造化的神工赋予其生命形式千姿百态,变幻多姿是自然美呈现给人类的奇丽风景。自然万物中还蕴含着生命感、神秘感乃至宇宙感,深远的意蕴给自然涂上多层的色彩。

自然美;自然本真;变幻多姿;意蕴

大自然中,美无处不在。

自然美是自然本真的存在。与艺术相比,它是非虚构的对象;与人类改造过的对象相比,它是非人力的创造物。自然就是自然的作品。这是自然美的首要特征。

自然万物或波澜壮观,或精致纤细;或幽暗深邃,或清浅透明。自然造化的神功赋予其生命形式的千姿百态,日月星辰、风云雨露有自然美,峰崖峭谷、江海湖溪有自然美,春夏秋冬和朝日暮晚的四季轮回也有自然美。自然美的变幻多姿也是自然美的一大特征。

自然万物中蕴含着生命感、神圣感、神秘感乃至宇宙感、历史感,彰显着自然别样的神秘。自然美的意蕴不是人类完全可以了解的,或许是人类永远不能完全了解的,深远的意蕴给自然美涂上多重神秘的色彩,构成自然美的又一特征。

一、自然本真的存在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诗常被用来比喻文章的清新自然之气,被中国审美文化中标举为艺术美的最高境界。谢灵运的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所以传颂千古,谓有神助,就因为它自然。谢宣城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所以成为名句,至今称道,也因为它自然。显然,这个艺术美中的最高境界在自然万物的美中确是随处可见,普遍存在。正是自然美的这一特质,突显了自然美的独特魅力,使得自然美成为和艺术美不同的一种审美对象。

自然美离不开自然物,离不开自然物的物质属性,自然美总是按客观的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离开自然物本身的天然素质,也不可能有自然美。自然美是自然本真的存在,首先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原生性,即它的色彩、线条、形状等自身属性以及它所依赖的自然条件都是自在存在的。比如,奇石的美,其质地与它原来的剥落的岩体有关,其色彩是由于岩石中的矿物所含的色素离子,以及色元素和带色矿物质种类分离情况及含量决定的,其形态和纹理也与自然搬运的时间、距离和环境有密切关系。在我们的身边,只有自然,在千百年、乃至千万年的时光打磨下,留下了已逝岁月的痕迹,用原生之美态向人间展示出它的天然和纯粹,向人间诉说着它无以复制的传奇。

自然美是天然的作品,它是自然的创造,来自于自然的鬼斧神工。自然美是自然本真的存在,还因为它是自然界万物相互作用变化的结果,是自然万物相映成趣的佳作,是天地造化之功。正如古人所言:“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1]大到天体宇宙,小到一草一沙,天地自然是万物千姿百态的设计师和建筑师。自然的美是由地球的气候和天气、地质和地貌、水文和水域、植物和动物、岩石和土壤等自然因素形成的。这些因素在地球的各个区域分布,组合各不相同,因而自然风光也千差万别,多姿多彩。

自然即自在本真,它是自由的象征。由此,自然美无不体现出事物按其本性存在的自由意味,从这点上讲,自然的审美价值是任何艺术作品所无法匹及的。

在我国,古代美学一贯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追根溯源,这种自然审美观源于庄子,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自然”。庄子说:“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3]在此,庄子非常明确地指出了美存在于“天地”——大自然之中。他同时指出,自然有它自己生命自由的世界,人为会破坏自然生命的自由。他借海神之口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4]也就是说,牛马生就四只脚,可以自由自在地行走,这是牛马的自然本性,是天然;用马络套住马头,用牛鼻绾穿过牛鼻,控制牛马的活动,是人为。人为会破坏牛马的自然本性,破坏了美。

《庄子·人间世》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4]庄子以大树得其天年的例子说明了自然有其自由的生命,任何的人为都会破坏它本来的自在本性,茂盛的栎树正因其不为人类所用,以“无所可用”而美之于世。庄子从尊重自然的自在之美进而引申到人的精神自由之美,他认为人类的生活也应当纯任自然,不要用人为去毁灭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为去毁灭自然的禀性,不要为获取虚名而不遗余力。谨慎地持守自然的禀性而不丧失,这就叫返归本真。人如果保持了自然本性,也就获得了个体人格的自由,获得了美。正所谓:“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5]正是自然美的自在本真,让哲人领悟到真正的自由。

二、变幻多姿的形式

自然的形式是多姿多彩、千奇百怪的。自然万物可大到一望无涯,可谓天地悠悠,不见边际,也可以小到微乎其微,正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人们赞叹自然,不仅在于自然的本真与天然,还在于自然变幻多姿的形式。自然的形状、色彩、声音、气味等,给人以不一般的审美享受。

自然美品类繁多,形态各异。大到天体宇宙,小到花草沙土,自然美可谓无所不包。日月星辰、风云雨雾、冰雪霞露、溪瀑泉潭、花草树木、名山胜水等一切自然的存在都有各自的形状。即使是同一自然物,也有万千不同的形状。如古人所言:“松有双松、三松、五松、六松,怪木、古木、老木,垂岸怪木,垂崖古木,乔松至一望松,皆视寿用青松、长松。石有怪石、坡石、松石,兼云松者也。林石兼之林木,秋江怪石,怪石之在秋江也,江上蓼花,蒹葭之致,可以映带远近作一二也。云有云横谷口,云出岩间,白云出岫,轻云下岭。烟有烟横谷口,烟出溪上,暮霭平林,轻烟引素,春山烟岚,秋山烟霭。水有回溪溅瀑,松石溅瀑,云岭飞泉,雨中瀑布,雪中瀑布,烟溪瀑布,远水鸣榔,云溪钓艇。[6]

自然以其形状、色彩、声音、气味、质料等一切形式元素向人类展示着独特的魅力。自然在空间中展开为各种各样的静态形象。而在时间中的展开,更使得自然变化无穷。四季交替,昼夜变化,风蚀浪淘,生命变换,都使自然呈现出变化无穷的美。人们观赏自然物处在不同的时空条件,有远近、方位、四季、朝暮、阴晴的变化,所以对同一个审美对象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

以杭州西湖为例,一年四季,一日四时,阴、晴、雨、雪、雾,都使西湖美景变幻莫测。古人说西湖是”四百八十可游处,三万六千堪醉时“。西湖山外有山,湖中有湖,园中有园,四季景色都能使人赏心悦目:春则花柳争妍,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破玉,瑞雪飞瑶。西湖的一泓碧水,开阔处,天水相连,狭小处,水波剪影;环抱她的群山苍翠浓郁、层层叠叠。不论是从东西南北,还是从上下左右各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她总是那样的隽秀,或画面美,或诗意浓。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日出日落,潮起潮平,自然变幻,美不胜收。仰观俯察,远近高低,自然魅影,美伦美奂。苏轼有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管诗人在里面倾注了多少对人事的感慨,有两点是我们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其一,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庐山就有不同的风貌。其二,身在其中,往往不能一睹庐山全貌。

无独有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一篇谈美文章中,谈及这么一种美学现象:漫步河边看杨柳,往往会觉得河这岸的杨柳不及河对岸的美。因为近看看得太真切、太实在,而隔河远看,看得朦朦胧胧,会觉得更有诗情画意。这种美学现象,颇为普遍。俗话说:“马上观君子,月下看美人。”月下看美人,定会觉得月下的美人较之阳光下的美人更美。何故?同样因为阳光下看得真切实在乃致美人脸上的微疵都是看得清清楚楚,而朦胧的月光却可以把它抹去。如此美学现象,无疑是因为时空的距离所造成。

诚然,自然美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也正是因为时空的变幻,自然才呈现出它的多面性、多变性,我们可以“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7]可以如大画家王羲之所说的那样:“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8]

清代文人张潮写过一本随笔录《幽梦影》,共219条人生的领悟和自然的静赏,作者用幽静的态度去观察人生与自然,其中一条是“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人在不同的环境下观赏自然,自然的美会因此而不同。松下听琴可以给人深厚古朴的审美感受,月下听箫给人悠远静逸的审美感受,涧边听瀑可以给人飞流倾泻的壮美之感,山中听梵音则给人出凡入圣的审美感受。可谓“月下听禅,旨趣益远,月下说剑,肝胆益真,月下论诗,风致益幽……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有一番情趣。”[9]即选择适合的条件对对象进行关照,可获得更多美感。

从不同的空间角度观赏自然,自然可以形态各异,而从不同的心理角度观赏自然,自然也会传递不同的美的信息。自然美的多样性与人的审美情趣、情感状态等心理因素也是息息相关的。古人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的不同咏叹,同是夕阳黄昏,一个温馨娇憨,一个则悲愁惨淡,同样的自然给了人不同的美感。同样的自然,由于当时人的心境的不同,自然美有时会大相径庭。像人们经常用来观赏的山水,对不同的人而言其美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即使对同一个人来说,不同的心境也会有不同的美。

从赏心悦目的“山河含笑”到令人沉重的“云愁月惨”,自然环境所固有的特质所形成的情感氛围和主体的情感取向在合拍的一瞬间,自然美的不确定性就出现了。面对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人们可能产生同样丰富复杂的感受。不同的欣赏者由同一对象获得的感受可能完全不同,甚至同一个欣赏者,即使欣赏同一处风景对象,不同时期的感受也可能全然不同。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树叶的话,对于自然景物,人类也可能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感觉经验。同一主体在不同时刻欣赏同一对象时产生的感受之间的微妙区别,足以使我们想象到不同人的感觉经验之间的巨大差异。

从自然美的不确定特征来说,自然形式与人的内心情感之间的契合引发出不同的自然美。

三、神秘深远的意蕴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从认知的角度,在古希腊,自然被理解为一个有生命、有灵魂的大动物。从近代开始,自然则成为一个设计精美的机器,而现代,自然被理解为一种有时间、有历史的存在。从文化的角度,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自然从神化到自然是人格的象征再到自然是人可亲可爱的对象,自然与人之间存在着不确定的关系。

从美学的角度讲,自然远不是上面这些解析。在神话、文学乃至宗教的语言中,自然变得更多样、更生动。很显然,自然向我们敞开了它的各种样态,而展现的最丰富的则是它的美。而美的自然本身对于人类来说,仍然有着太多的迷雾。它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用万千的形式展示着自己,但是形式背后的内在却始终悠远神秘。

正如自然对于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为人类提供了必需的生活场所一样,自然美的意义也不仅仅限于愉悦人的感官。对于人类来说,赏心悦目只是自然美的多层面表现的一层,自然美更深刻的意义则如同它变幻莫测的形态一样令人神往。在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不难发现,自然美对于人的意义不言而喻,由自然美带给人类的思考和想象乃至深远的意蕴如同自然的神奇一样无时不冲击着有些麻木的现代人的心灵。

人与自然的关系似乎在经历着一场轮回,最初的自然是作为外在于人的超力量存在的,自然威力无比,人们把自然神化而心存敬畏,巨大的自然力无法抵御、也难以解释,于是就产生神话传说,人们拜倒在妖魔鬼怪诸神脚下,为了求得神灵保佑,产生自然神崇拜。

面对无限的天宇,滔滔的江河,广袤的土地,浩瀚的森林,我们的远古祖先充满了好奇与敬畏,他们崇拜自然、敬畏自然、臣服自然,充满了对自然神力的敬仰。对于同样是自然一员的人类自身来说,热爱生命、向往美好,对生命现象、自然奇观的不懈探求构成自然与人关系的一个侧面,而面对自然灾害、生命的消亡,人对自然造物主的情感往往是矛盾的,一方面,自然是造物的神,一方面,自然又是夺取生命的魔与怪。古老的自然神话从科学的意义上讲或许显现的是人类童年的幼稚,然而正是自然神话却丰富了我们审美的情感,安顿了我们盲目的心灵。

时至今日,自然里还有多少神秘是我们所不能了解和掌握的,人类在自然面前有太多的困惑,而自然却以它宽大的胸怀面对人类的每一次询问。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或多或少地认识了自然,感受到了自然的美,然而,作为万物母亲的自然之神秘是人们永远不能完全了解的。从这点上讲,自然是一个自身显现而又自身隐匿的存在,人行走于自然,所有的荣耀皆源于自然之馈赠。包括人之灵性、情思、感悟、乃至忧患。人必须低下高贵的头颅,对自然深深感恩!

人类的祖先敬畏自然的威力,感叹自然的神奇,用无数的神话来表达对自然的崇敬与热爱,自然就是万物的神和创造者。如今,自然虽已脱去了神的外衣,不再以神的面目呈现它的存在。但是在自然中,依然有无数我们人类喟叹的神奇与神秘,只要有人类的存在,有关自然的神话就会一直存在。

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人们从自然那里得到的不仅是必需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自然还是人类心灵畅游的海洋。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人类在自然身上寻找自己生活的影子,也在自然身上找到了情感的寄托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在我国,早在先秦两汉时代,中国人已初步建立了人对自然的较为和谐的审美关系,萌发了朦胧的自然美意识,并开始在文学艺术中有所体现。《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绿竹青青”,“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潇潇,鸡鸣胶胶”,等等,均是写自然景物之佳句,并在景中寄寓了人的情感,这表明周代人已对自然之美有了一定的感受与体验,并找到了人与自然相通的某些契合点。

孔子率先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实际上已从侧面表明古人开始具有以山水之美为乐的审美意识。他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10],在河川上观水时又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这些都是在对自然美欣赏中又发现了自然美与人的某些品格、情操的相似相通之处,而用以寄意托情。孟子谈到水时也说:“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12]又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13]这里既有对山水美的描绘,更有将山水比喻君子之道、德。所以后儒将此归结为“比德”说,即将山水之形态比作仁义智勇等美德。

每一种自然对象总是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于是人们就可以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种种类似的地方,看到人,看到自己的生活形象。比如柳树,它是春的使者,是美好明天的象征;柳与留谐音,它是情感的化身、友谊的象征;柳婀娜多姿,柔弱自然,它是美的女性的象征;柳絮随风飘舞,富有讽喻意味。

自然具有超越性。如果说,给自然蒙上神的面纱来描述自然的超越性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的话,那么,从现实的功利与生活的羁绊中回归自然的样态则是自然超越性的另一个特征。

当我们凝神观照自然对象时,经常会进入忘我的境地,而触发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整个意识仿佛与欣赏对象融为一体;而对象仿佛也带上了和我们一样的感情色彩,与我们的心灵产生着共鸣。在这种观照的某一时刻,我们似乎从对象中参悟了宇宙天地间深不可测的秘密,一刹间进入了另一个超凡入圣的世界。静观万物,它们好像各得其所,呈现着充实而活泼的内在生命;返身自思,对象也被涂上了我们自身的光辉。这时,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审美情趣,于是我们在欣赏这一自然对象的过程中,捕捉到一股或淡或浓的情思,获得一种或清空或充盈的感受。这时我们心目中没有任何杂念,只有面对着的自然对象,整个心灵完全沉浸于其中,完全被征服了已经分不出哪是自然,哪是自我。

人只有在自然之中,才能真正体味生命的意义和人格的魅力,才能超越现实的各种樊篱,回归自然的人性,看到本真的自我,回归意义的存在,真正体悟到天人合一的真谛。这就是自然美的精髓所在,它自在本真与人同在,人在自然里看到生活的美、人格的美,从自然的形式里看到自然的深情。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自然呈现的超越的“大美”意味。

[1](北宋)郭熙《林泉高致》

[2]《庄子·天道》

[3]《庄子·知北游》

[4]《庄子·秋水》

[5]《庄子·渔父》

[6](北宋)郭熙《林泉高致》

[7]《周易·系辞》

[8](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9](清)张潮:《幽梦影》

[10]《论语·子罕》

[11]《论语·子罕》

[12]《孟子·离娄下》

[13]《孟子·尽心上》

B83-066

A

1009-6981(2010)01-0064-05

2009-10-15

马力(1968-),河北大学出版社副编审,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出版理论;宋薇(1970-),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美学。

〔责任编辑赵秀忠〕

猜你喜欢

对象人类
神秘来电
颤抖吧,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