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述评

2010-08-15李中祥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化范式视野

李中祥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述评

李中祥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20世纪 9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成为中国哲学理论界研究的主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蓬勃发展在理论上的反映。众多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语境、历程及其重要代表人物、实质、关系、路向、范式、问题与视野、途径与方法及其对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述评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成为中国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但其中有些探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论上都有着很大的局限。笔者试图对近几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局限做一番梳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一点有价值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语境、历程及其重要代表人物、实质、关系、路向、范式、问题与视野、途径与方法及其对当代中国哲学建设的意义等等,论域之广,视野之宽,内容之深前所未有。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和实质

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是开展其研究的前提。但目前在此问题上还有很大的争论,甚至有学者本身就怀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命题的合法性存在,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它毕竟是一种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有用性,不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有学者对此进行了反驳与批判,认为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富有创造性的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明证。这是一个存在了八十多年的客观事实,不是虚构的幻影,而且现在这个过程还继续处在发展过程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大多数学者更多是从“中国化”的角度来理解,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因此,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看作是中国内部的运动,只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但他们却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世界化和民族化的这一历史进程,没有看到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而且还具有更宽广的世界视野。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化,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化,第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还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中国土壤上熔铸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而成的一种体现民族传统、把握发展规律、富有时代气息的哲学形态。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研究者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应是在世界视野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中国现实问题,解决中国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和重要代表人物

学者普遍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在中国的土壤上产生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第二次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第三次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作了细致的划分,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五个发展阶段:1.陈独秀、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初步传播阶段;2.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传播阶段;3.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阶段;4.李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阶段; 5.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阶段。[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程是与一些重要代表人物的研究与传播分不开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注重研究毛泽东、邓小平、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李达和艾思奇等这些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有学者探讨了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于失误。关于李大钊的思想成就,有学者高度评价了李大钊,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最初起点,大都可以在李大钊的最初探索中找到。有学者从瞿秋白对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理解和接受为例,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流关系。有学者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进程的探讨中,认为可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现必然性。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的研究可以说是多层次、多角度展开的,更是取得了不少硕果。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

有很多学者从哲学研究范式的高度考察新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历史,指出新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经历了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一是流行于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 80年代的教科书范式,以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解释原则和评价标准,宣传、讲授、解释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流行于上世纪 8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范式。它从反思、批判的角度,重新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并力图在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三是流行于上世纪90年代的后教科书范式。它主要是从学科和学术的层面形成的“问题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这是社会物质生活的急剧变化在哲学上的反映。新的社会实践状况需要有新的理论范式来概括说明。对此,有学者明确提出,应当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整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各种思路的根本路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范式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从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视野和方法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视野。不可否认,近几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有影响的成果,但一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因视野狭隘导致了方法论上的缺陷。有些学者不约而同地批判了这种现象。他们指出,这些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只看作是中国内部的运动,只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但他们却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能脱离世界革命形势,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既要有“中国眼光”,还需要有“世界视野”。这是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来说的。同样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本身发展而言,也应有如此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应结合中国国情展开,同时又应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当代哲学的积极成果。基于此,有学者提出,我们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未来走向或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途径时,关键要自觉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开放视野,在现有的偏重于“中国眼光”的基础上形成“世界视野”和“中国眼光”互补格局。不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仅仅具有有限的中国价值和中国意义,容易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走入狭隘的民族经验论,从而无法阐发其世界意义,也无法形成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间进行普遍对话的平台。[2]更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课题提出的时代背景进行反思,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是对中国现代问题的实践和理论的总体反思,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要求树立两个视野,即世界视野和中国视野。只有这样,“我们就会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历程多层次的联系,发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极为丰富的内容。”[3]

就研究的视野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绕不开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方法论。如果说理论视野决定了理论研究的广度,那么理论研究的方法则决定了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创新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分歧,这当然是学术上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就学术争鸣的角度来看,产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是研究方法的不同导致的。如前所述,各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及其重要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和研究视野的思考与反思,因其方法各异而导致观点和结论有所不同。究其深层原因来说是对这些一系列前提性问题的理解有歧异,由此造成方法论上的歧异,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事业。为此,我们必须首先从理论上澄清这些一系列前提性的方法论问题,以便更好地弄清我们当前和今后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取得丰富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薄弱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局限如下:

1、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播阶段

据统计,近几年发表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文章大多是关注毛泽东哲学思想、邓小平哲学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而对 20世纪初、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几乎是一片空白。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大众的心理状态和文化传统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最终为中国人民所选择,大多数学者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而鲜有文章从中国社会各阶层接受、消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理状态和文化传统分析。若增加这两个层次的分析,不仅可以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领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而且还可以更加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大众化的成因、特点、规律等。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开创性的工作。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思潮的吸收融合问题

学者们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成果。客观讲这个问题很复杂,要解决它还需假以时日。但若能解决,那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有学者思考着:当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四大理论成果如何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并获得大众化认可和发展;这四大理论成果之间又是如何实现理论传承,乃至于中国五千年文明如何实现文化传承。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合问题

我们必须根据时代发展和现实生活的要求,结合中国社会实践丰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此我们必须认真总结中国社会实践尤其改革开放30年来的物质实践和思想实践,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针对当前理论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不够,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多限于哲学领域,对实践的研究不够深入具体,应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关联,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学者认为民生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它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相符的,我们应加大对中国民生问题的研究,从理论上给予总结和回答。

[1]郭建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探要[J].学习论坛.2005(12)

[2]衣俊卿.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向度[J].哲学研究.2008(12)

[3]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问题与视野[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B27

A

1009-6981(2010)01-0053-03

2009-12-01

李中祥(1974-),男,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王树臣]

猜你喜欢

中国化范式视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居· 视野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