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章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0-08-15赵曼好华正学
赵曼好 华正学
(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马克思主义研究】
党章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赵曼好 华正学
(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党章修改的过程,是一个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过程。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和新鲜实践,把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重大成果体现到党章中,用以指导党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惯例,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党章修改完善的过程就可以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特点。
党章演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发展特点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党章修改的过程,是一个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过程。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和新鲜实践,把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重大成果体现到党章中,用以指导党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惯例,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自1921年诞生以来,我党已召开了十七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从“二大”通过党的第一个正式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到现在,我党的党章已有 16个版本,进行了 15次修订。党章修改完善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事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不断地向前发展,即反映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一、党章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从党章上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一大到七大期间的党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开辟了中国革命道路
新文化运动初期,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思潮的一种,同西方实用主义、改良主义等一道传入中国。然而,巴黎和会打破了人们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更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为中国共产党所接受,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1921年 7月,党的一大纲领标志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二大讨论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党章,它的产生标志着党的创立工作的圆满完成。
在大革命失败后国内一片白色恐怖的情况下, 1928年 7月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在六大党章中 17次提到“共产国际”,开篇即强调“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之一部分,命名为‘中国共产党’,为共产国际支部”[1]。六大党章将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关系强调到了不适当的程度,使马克思主义脱离了中国实际,导致中国共产党在之后的革命道路中以“俄国革命模式”为参数,开始了艰难探索。
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结合抗战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试图在危难中开辟一条新道路。1937年春,毛泽东着手撰写《辩证法唯物论 (讲授提纲)》一书,并亲自登台执教,讲授哲学,彻底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问题。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1938年 5月,毛泽东开始撰写《论持久战》一书,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基本特点,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科学地预见了中国持久抗战将经历三个阶段。这部著作的发表,极大地增强了人们争取民族解放的信心。毛泽东在《<共产党人 >发刊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著作中,则开启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伟大工程。1945年 6月党的七大召开。七大党章第一次增加了总纲部分,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2]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党的七大完成了从俄国革命道路到中国革命道路的飞跃。
2.八大到十一大期间的党章:折射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规律,于曲折中发展
1952年,党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从 1953年开始贯彻执行。以工业化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重大进步。同时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步骤地开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56年 9月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进一步提出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到社会主义社会建成的过渡时期党的总任务。此外,针对建国后出现的党员干部强迫命令,脱离群众,官僚资本主义作风滋长等问题,八大党章就如何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党内监督作了许多新的规定。八大党章的这些规定表明马克思主义正在用以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问题。
1957年后,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倾错误,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出现了偏差,以致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1966年 5月到 1976年 10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陷入严重动乱,很多老一辈革命家遭到压制和批判,国家党政权力实际上落入江青一伙和林彪反革命集团手中。在“砸烂公检法”的叫嚣声中,1969年 4月通过的九大党章取消了五大以来设立的监察委员会。九大党章背离了八大的正确纲领,错误的认为“毛泽东思想是在帝国主义走向全面崩溃、社会主义走向全世界胜利的时代的马克思主义”。[3]脱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肯定了根据“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十大党章继续了九大的“左”的错误,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强调指出“这样的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
1976年 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一举粉碎,这从根本上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从根本上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1977年 8月,党的十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恢复了八大关于把中国建设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提法,增写了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内容,恢复设置了纪律检查委员会等。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十一大党章并未从根本上否定九大、十大党章中的“左倾”错误,继续沿用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
3.十二大到十五大期间的党章:在党的领导下投身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78年 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要求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表明党已经朝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迈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对党 20多年的“左”倾错误进行彻底的拨乱反正,同时积极领导中国人民快速走上改革开放的新道路。1982年 9月党的十二大的最大成绩是邓小平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命题。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清除了前三个党章中存在的“左”的错误,并对党的性质和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党的总任务等作了完备的规定,对毛泽东思想作了更科学的表述。这表明党已经回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
十二大以后,国家的经济改革迅速全面展开。在农村改革日渐巩固的基础上,改革重点由农村逐步向城市转移,改革成效颇为显著。为进一步推动改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打破传统观念,确认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针对 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的曲折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1992年春,邓小平到南方巡视,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进方向,促进了党和人民的又一次思想解放。1992年 10月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载入党章。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党的十四大的一个突出贡献,是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1997年 9月十五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表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飞跃。
4.十六大到十七大的党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 11月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形成了面向 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党章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作了新的表述。新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与原来“一个先锋队”、“一个代表”、“一个核心”的基本表述相比较,“一个核心”、“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的新属性更能适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深刻变化的国情,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和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2007年 10月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原因,归纳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的重大论断,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党章还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党的基本路线中新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党章表明,党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形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特点
纵观党章的修改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具有以下特点:
1.曲折中发展。中国共产党党章经历了一个由初创、曲折发展、接近成熟到遭受严重挫折又重新恢复与不断创新的历史过程,党章的这一发展过程折射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的曲折性。
新文化运动初期,马克思主义以新思潮的姿态传入中国,并于五四运动后被中国共产党所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由此拉开了帷幕。大革命失败后,党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从六大通过的党章上可以看出,当时党对共产国际极度依赖,不能独立自主地按照中国实际情况领导革命和自行处理党内事务。在这一时期,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实行了错误的指导,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都给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这一危难时期,毛泽东审时度势,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实际领导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实践创造了条件。相对稳定的延安时期,为党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被提上了重要日程,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并于 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中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顺利完成了对工业、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1956年党的八大党章根据执政党的特点,正确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探索高峰之后开始走下坡路。随后,八大提出的一些科学判断开始被怀疑甚至修改,并最终引发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脱离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严重受挫。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向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2.继承中创新。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但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基本问题上,大致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圣经,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历史背景和过程,将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出来,生搬硬套地运用到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就难免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6]在这个基础上,有目的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矢”,去射中国革命这个“的”,以便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策略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三大确立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当时曾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在全世界共同胜利,至少在欧洲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列宁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说”,取代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说”,并率先在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自 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国家开始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由于在理论上始终搞不清我国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长河中处于什么样的历史位置,因此接二连三的搞跃进,国家几乎始终处于“左”的冒进态势中。经济发展上盲目冒进;政治发展上同样冒进,搞社会主义“大民主”,搞“阶级斗争为纲”;文化上也冒进,搞“破四旧、立四新”。由于理论上的不清,国家经济建设每次刚见起色,就开始冒进,结果是“进一步、退两步”,国家经济总不能朝健康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确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国家经济发展逐步稳定。
3.与时俱进。迄今为止,党章经历了十五次修订,记录了党的思想、理论和政治路线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立足新时期、面临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党章修订的目标。
党的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正式章程。这部党章包括党员、组织、会议、纪律、经费、附则 6章共 29条。此后,从三大到六大,党章的内容只做过局部调整,没有大的改动。六大到七大期间,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解决了党在中国革命中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等基本问题,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在 1945年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56年召开八大,中国共产党已从革命党变成执政党,为适应执政后的新情况以及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组织任务,对原来的党章进行修改也是势在必行。文化大革命期间产生的九大和十大党章反映了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及政治影响,甚至修改了八大党章中的正确内容。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制定的十一大党章未能完成拨乱反正的重要使命。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反映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鉴于十年动乱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党章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7]。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搞好执政党建设,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党章也做出了规定。在十二大党章的基础上,十三大党章仅对部分组织方面的内容作了调整。针对国内出现的经济建设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同时并举的困惑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对于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在 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被正式写入党章。党的十五大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 21世纪,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并在总纲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思想基本要求中增加了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等论述。党的十七大将十六大以来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写入党章,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认识也写入了党章。
4.系统完善。党章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直观到系统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是由邓小平提出的。自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时期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用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与以往相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表述更具有系统性。
总之,党章的修改是与时俱进的,从来都不会有一部党章是可以一成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有不断地完善党章,才能适应变化着的环境,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同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既包括对实际的调查研究,在实践中运用、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也包括清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错误附加和任意解读”。[9]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观察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要的根本任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成果必将在党章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和强化。
[1][2][3][4][5][7][8]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6]毛泽东选集[M].(3).798
[9]人民日报,2009-08-07(07).
D219
A
1009-6981(2010)01-0045-05
2009-11-20
赵曼好(1986-)女,山东青岛人。浙江财经学院 2008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生。华正学(1964-)男,辽宁沈阳人。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吴 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