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2010-08-15谢丽娟
谢丽娟
(株洲市水利局 株州市 412000)
1 自然概况
(1)地理环境。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中下游。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岗地、河川和平原。湘江从南向北横贯株洲县和株洲市区。
(2)水文气象。
株洲市由于受地带性、季风环流和地貌条件的综合影响,属中亚热带季风湿热气候区。统计到2008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509.5 mm,降水主要集中在4~7月份。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908.7 mm,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总量102.3亿m3,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369.8 mm。
(3)水资源概况。
株洲市水资源总量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可供开发利用的地表、地下产水量,不包括过境水量。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02.3亿m3。2008年株洲市境内水资源总量为95.79 亿 m3(其中地下水 24.25 亿 m3)。
出入境水量:株洲市内出境水量主要为湘江干流,另有官庄水库所属支流,较大的支流有涧江,永乐江也有一小部分。出境水总量为532.9亿m3。入境水量除湘江外,其它只有与桂东县、资兴市、衡山县、永兴县、浏阳市以及江西省的萍乡、宁岗等县市交界的一些小支流,主要有吊排寺、双江口、庙背、田心里、清江、澄潭江等河流水系,2008年入境总水量为448.7亿m3。境内可利用水资源量为544.5亿m3。
(4)水资源分布特征。
株洲地处南方湿润地区,水资源总的特征是河网发达,总量丰富。降水后形成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地表径流迅速汇入河道,经干流流出境外。水资源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时空分布不均匀。
2 水资源利用现状
2008年全市各部门实际用水总量23.24亿m3。全市用水组成:农田灌溉用水11.90亿m3;林牧渔畜用水0.50亿m3;工业用水8.06亿m3(含火电);城镇生活用水1.13亿 m3;农村生活用水 0.85亿 m3;建筑业用水 0.12亿m3;服务行业用水0.33亿m3;生态环境用水量0.35亿m3。2008年各县、市(区)用水现状见表1。
表1 2008年行政分区用水量表 万m3
3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由于株洲市总体水量比较丰富,非渠农业灌溉用水量较大。工业用水,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万元工业生产值耗水量较高。中水回用率低,每年仅在200万m3左右。
(2)水体污染较为严重。
株洲是个工业城市,水资源的污染主要是工业 “三废”、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等污染物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河流或渗入地下所致,特别是湘江株洲城区段,水体污染相当严重,相继发生过几次重大的污染事件。
根据2004年株洲市水利局安排经费对全市主要河流进行了较为全面水质监测,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选取 pH 值、DO、COD、BOD5、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挥发酚、氰化物、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铜、总锌、总镉、石油类、总磷、总大肠菌群等作为评价参数,对株洲市的主要河流、水库水质进行了总体评价。
评价结果表明:水质评价河段总长1 026.4 km,其中699.9 km的河段为II类,占评价总河段的68.2%;310.2 km的河段达III类,占评价总河长的28%;有3.8%的河段水质达V类或劣V类,已受到严重污染。株洲市大中型水库水质较好,所有水库均达Ⅱ类。
(3)水资源管理不能全面到位。
灌区渠道管理是粗放式的,不能准确计算到用户,只能按面积分摊水费,造成农户节水意识不强,部分水资源浪费。另外,有关法规不能落实到位。虽然省市都有比较完善的取水许可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的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去要求用水户办理有关手续,特别是对取用地下水的用户,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用户隐瞒不报,水行政主管部门不知情;二是用户报请水行政主管部门后,水行政主管部门没有要求用户提交水资源论证报告就直接审批,颁发取水许可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完全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节水意识淡薄,造成水资源浪费。
节水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水的价格低廉,不足以引起人们对节水的重视,随意浪费用水现象较为严重;其次是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现在的水资源状况不了解,只看表面现象,误以为水资源量丰富,对季节型和水质型缺水缺乏了解;再次是没有办理取水许可的用户,既没有交纳水费,也没有交纳排污费,浪费现象更加严重,且不受制约。
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
4.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农业上,要改变大水漫灌,大引大排的粗放型灌溉方式,而实行按需定额灌溉。在有条件的地区,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和水稻控灌等。以水利工程续建配套为重点,加大重要水库灌区渠道工程的续建、防渗处理,加大骨干泵站更新改造及田间节水工程建设,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田间水利用系数。在工业上,改革工业的用水生产工艺,利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降低万元工业用水量。
4.2 调整水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
(1)建设高效、节水农业供、用水体系,压缩农业不合理用水。遵照“压缩高耗水低产出作物面积,扩大低耗水高产出作物面积”,“保持粮食总量稳定,农业经济增效”的原则,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推广耐旱水稻品种,压缩高耗水的水稻种植比例,增加玉米等用水量小、符合地区发展趋势的品种,从而减少农业用水量。
(2)继续合理调整工业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项目。根据株洲市工业产业结构情况,继续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四大产业为重点,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减少或限制高耗水量的企业或产品生产,增加优质、低能耗、高附加值、竞争力强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加大低耗水原料的比重,优化原料结构,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禁止类、限制类产业和产品的发展。
4.3 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部分地区水质恶化趋势
(1)有效控制农村面污染源。一是积极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化技术推广,重点减少农药和化肥的用量、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为手段,实现农业清洁生产,促进农业污染减排工作。二是以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为重点,积极推广集中养殖,集中治污。规模化养殖场,按照工业污染源的污染防控要求,实施排污许可、排污申报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2)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将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管理为主的转变,发展园内厂际串联用水、污水资源化,努力实现工业园区废污水零排放。重点对冶金、化工、电力、建材行业、工业废水进行治理;关停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产能。以城镇环境基础建设为重点,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快污水处理厂设施建设并尽早投入使用,实现县城以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覆盖。
(3)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强水功能区管理,确保水功能区水质达到保护目标;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规范新建入河排污口设置,促进产业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饮水安全;加大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力度,再生水利用要与推动循环经济和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紧密结合,在加快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的同时,根据再生水水源、潜在用户地理分布、水质水量要求和输配水方式,合理确定污水再生利用的规模、用水途径、布局和建设方式;控制及削减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加强各企业废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监控管理,实现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有效控制。
4.4 充分开发现有水资源
株洲市水资源现状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从而造成季节性缺水或地区性缺水,因此应开辟新途径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水资源,提高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开发率,加大投资力度,建设新的水利工程,才能达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可兴建水库、山塘等蓄水工程和兴建跨地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等。
4.5 开展水资源保护体制机制建设
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立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水。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全市宏观用水总量控制和微观用水定额管理两套体系,用水总量指标根据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现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按照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来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统筹考虑,充分体现“以供定需”的水资源分配观念。强化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节水减排机制。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以株洲市建设全国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地区(市)为契机,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将水资源保护规划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4.6 重视节水、加强投资
针对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生产企业都要高度重视节水工作。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投资体制,采取政府投入、企业自筹、优惠政策、市场融资等方式为节水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并逐步建立与节水型社会要求相适应的资金筹措机制,确保资金的稳定投入。通过综合节水措施,实现“三个转变”,即把水作为一般性资源向战略性资源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由依靠增量解决水资源短缺向重视节水、防污和重复利用转变。
4.7 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构成环境的重要因素。为促进株洲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全面贯彻水法,加强水资源保护。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水资源保护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使全社会转变用水观念,提高全民水资源保护意识,树立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和依法管水、用水的观念使公众普遍接受、理解和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