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压疮管理改进措施对降低压疮患病率的效果研究
2010-08-15刘义兰陈玲玲董英莉邢育珍赵光红
刘义兰,丛 丽,陈玲玲,董英莉,邢育珍,成 芳,但 聪,赵光红
压疮是重要的病人安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压疮发生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压疮患病率是监测压疮管理效果的科学指标[1]。我院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于2009年4月进行了首次压疮患病率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压疮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并实施,于2009年 10月再次进行压疮患病率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09年4月20日调查当天住院病人2 913例,其中男1 648例,女 1 265例,年龄(43.9±21.2)岁,为持续压疮管理改进措施前;2009年10月27日调查当天住院病人3 019例,其中男 1 736例,女 1 283例,年龄(44.3±21.0)岁,为持续压疮管理改进措施后。两次调查的病人均分布于我院42个专科61个病区,其性别、年龄、疾病谱及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 住院病人压疮患病率的调查采用修正的美国护士协会质量指证委员会设计的压疮患病率问卷[2]。内容包括:病人基本信息,如科室、性别、年龄、住院天数等,科室病人总数与所调查病人人数,压疮风险评估(有/无),压疮预防措施(有/无,若有可多选,包括翻身、营养支持、溃疡贴、减压措施、其他),压疮有/无(若有,标明压疮的来源、数量、部位、分期),调查日期及调查者签名。
1.2.2 资料收集 调查者由伤口小组成员,各科护士长、护士长组成,2人1组,共30组,对全院61个病区分别进行全面调查。调查时间为2009年4月20日、2009年 10月 27日。调查前3 d护理部组织培训,包括调查方法、内容及各科室需要协作的内容。调查表上的病人基本信息及压疮风险评估结果(首次及最后1次)等,由各科室在调查前日按病人房间顺序登记完成。将填写好的调查表置于调查人员方便拿取的地方,并将病房所有病人的入院护理评估单集中放置。调查小组成员对每位病人从头到脚进行皮肤检查,检查有无压疮存在。为保证对压疮判断的准确性,各小组若发现存在压疮的病人,则由伤口小组正副组长当天下午一一核实压疮分期等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5.0软件整理数据并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住院病人压疮情况 实施前病人2 913例,发生压疮52例(1.79%),院内压疮 45例(1.54%)66处,其中Ⅰ期39处(59.09%)、Ⅱ期17处(25.76%)、Ⅲ期5处(7.58%)、Ⅳ期1处(1.52%)、无法分期4处(6.06%);排除Ⅰ期压疮后患病率0.82%。实施后病人 3 019例,发生压疮 41例(1.36%),院内压疮32例(1.06%)38处,其中Ⅰ期21处(55.26%)、Ⅱ期11处(28.95%)、Ⅲ期 6处(15.79%),无Ⅳ期及无法分期压疮出现,排除Ⅰ期压疮后患病率0.56%。
2.2 非高风险范畴病人发生压疮情况 排除院外压疮,入院评估为非高风险范畴的病人或第1次调查中未进行风险评估的病人,第1次调查中17例(0.58%)发生压疮;第2次调查中 14例(0.46%)发生压疮。
3 持续压疮管理改进措施
3.1 更新并落实压疮管理制度 对所有病人进行风险管理[3]。护理部依据首次压疮患病率调查结果及压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伤口小组对压疮管理制度进行认真讨论和修订。修改或增加的措施:①将所有入院病人纳入压疮风险评估范畴,替代了原来各科自定压疮风险评估范畴病人的做法。护士对每例病人均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将评估结果记录在入院评估单“其他”栏内。记录格式为:Norton评分:满分;如果不是满分,则逐项写明分数与总分,如3+4+2+3+3=15分。②压疮风险的复评:低于12分者,每3天复评1次;12分~14分者,每周复评 1次;复评结果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③科室每月对压疮预防、干预经验进行讨论和分析。④简化压疮风险报告流程:压疮高风险病人住院后1周内,科室上报压疮风险评估结果,≥14分者无须在病人住院期间到护理部进行备案,减轻了工作量。⑤压疮分级会诊:首先由所在科室的压疮小组组长、副组长、骨干成员进行会诊和指导;如有困难,则跨科请组长会诊或组织集体会诊。
3.2 规范压疮质量评价标准 组织伤口小组规范压疮质量评价标准。质量评价标准主要是考核临床科室及相关人员对制度的了解与执行情况,内容包括:入院/转科/手术病人皮肤评估、压疮风险评估、压疮预防措施、压疮处理措施、压疮登记报告、压疮预防与干预讨论、护士压疮管理知晓程度。
3.3 进行压疮管理制度、质量评价标准与压疮知识的培训 为使全院护理人员熟悉并执行新的压疮管理制度,提高压疮预防与干预的水平和效果,护理部、伤口小组对科护士长、护士长及护理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压疮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标准及压疮知识的培训。
3.4 系统实施压疮管理质量控制 伤口小组成员按照压疮质量管理评价表,每2个月对各科室进行1次质量评价。评价方式:查看病人皮肤及预防措施、查看登记报告表、查看护理记录、询问病人/陪护、口头提问护士、查看培训记录与安全事件讨论记录等。质控者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对临床科室进行反馈,并提出指导意见。定期由组长在全院质量反馈会上讲解质控结果,并提出改进措施。
4 讨论
压疮患病率作为衡量压疮发生普遍程度的指标,已广泛应用于国外压疮管理。美国、德国和加拿大均进行过压疮患病率调查[2-5],借以指导临床压疮管理,并作为评价压疮管理效果的科学依据。我国文献报道的压疮发生率均为临床护理人员报告的压疮数据[6,7],用这些数据来说明压疮发生情况和管理效果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因为临床上报的压疮例数不一定等于压疮实际发生的情况。本研究在首次大规模压疮患病率调查的基础上,修订并实施相关制度,同时进行规范的压疮管理质量评价。从高危压疮筛查、高危压疮预报、压疮预防及干预、压疮分级会诊及压疮质量考评,对压疮管理质量进行动态监控,使压疮预防及护理措施得到了具体落实,压疮管理方法得到了持续有效的改进。半年后,再次进行压疮患病率调查,结果提示,一系列措施在压疮预防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动态监测压疮患病率是压疮管理的一部分,对压疮预防具有积极作用,应纳入压疮管理的常规工作,并在我国各医疗机构进行推广。条件成熟的话,应向美国等国家学习,建立全国性的压疮患病率调查网络组织[8]。有效的管理能够降低压疮发生率[9]。质量控制作为压疮管理的重要环节,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风险评估、压疮上报、伤口小组会诊等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我院设计了全面而规范的压疮管理质量评价表并进行系统实施,对压疮管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本研究发现,部分病人压疮风险评估结果虽为非高风险范畴病人,但仍发生了压疮。这可能是由于护理人员对病人压疮风险评估不够准确,或Norton量表不是首选的压疮风险评估量表[10],或对压疮风险程度高低的界定不准确。到底应采取预防措施的压疮风险评估上限分值是多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1] Sandra BB,Jan D.Ndnqi pressure u lcer prevalence study[EB/OL].[2010-01-20].http://www.nu rsingquality.org/NDNQIPressure U lcaer T raining/module3/protolcol.3Aspx.
[2] Vangil C,Mancfarlane G,Meyer S,et al.Body mass index,w eight and pressu re ulcer prevalen ce:An analysis of the 2006-2007 international pressure ulcer p revalence survey s[J].J Nu rs Care Qual,2009,24(2):127-135.
[3] 付克菊.风险管理策略在预防压疮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7(1C):245-246.
[4] Lahman N,H alfens R,Dassen J.Prevalence of p ressure ulcer in Germany[J].JClin Nu rs,2005,14(2):165-172.
[5] W oodbu ry MG,Hough ton P.Prevalen ce of pressu re ulcers in Canadian healthcare settings[J].Ostomy W ound Manage,2004,50(10):22-38.
[6] 张倩,王琼莲.高危压疮申报制度有利于降低压疮的发生率[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23(1):69-70.
[7] 李小红,尹心红.规范培训助理护士对减少脑卒中病人压疮发生率的作用[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9,14(2):153-155.
[8] National Database of Nu rsing Quality Indicators.NDNQI:T ransforming Data into Quality Care[EB/OL].[2010-01-20].http://www.nu rsingquality.org/.
[9] 杨金葵,刘成辉.建立三级质量监控体系预防压疮的管理体会[J].当代护士,2009(3):21-22.
[10] 王晓凤,侯铭,贵艳丽,等.3种压疮评估工具的临床效度测定[J].护理学杂志,2009,24(18):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