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褐条矮缩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初探
2010-08-15王治虎胡双全
王治虎 代 华 王 猛 胡双全
(湖北省崇阳县植保站,崇阳 437500)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前,水稻褐条矮缩病曾在崇阳县普遍发生,至 1986年达到发病高峰,发病严重的田块水稻产量损失率超过 50%。我们通过选用抗(耐)病品种、成片种植等措施阻断传毒昆虫在早、晚稻和不同熟性品种上传毒,使水稻褐条矮缩病得到了有效控制,2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此病在我县基本绝迹。但近几年来有恢复和扩展之趋势,据 2009年调查,褐条矮缩病在全县各地均有一定面积和程度的发生。
1 病毒传播途径和发病症状
水稻褐条矮缩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初始病毒可由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以黑尾叶蝉为主。带菌叶蝉能终身传毒,可经卵传染。黑尾叶蝉在病稻上吸汁最短获毒时间5min。获毒后需经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循回期 20℃时为 17d,29.2℃为12.4d。水稻感病后经一段潜育期显症,苗期气温22.6℃,潜育期 11~24d,苗期至分蘖期感病的潜育期短,以后随龄期增长而延长。病毒在黑尾叶蝉体内越冬。水稻在苗期至分蘖期感染病毒后,植株矮缩,分蘖增多,叶片浓绿,僵直,生长后期病稻不能抽穗结实。水稻在苗期至分蘖期感染病毒后,植株矮缩,分蘖增多,叶片浓绿,僵直,生长后期病稻不能抽穗结实。病叶症状表现为两种类型:第 1种类型是白点型 ,在叶片上或叶鞘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虚线状黄白色点条斑,以基部最明显,始病叶以上新叶都出现点条,以下老叶一般不出现。第2种类型是扭曲型,在光照不足情况下,心叶抽出呈扭曲状,随心叶伸展,叶片边缘出现波状缺刻,色泽淡黄。孕穗期发病,多在剑叶叶片和叶鞘上出现白色点条,穗颈缩短,形成包颈或半包颈穗。
2 发生情况
2.1 易感品种
据调查,褐条矮缩病易感品种较为普遍,其中以金优系列为主,如金优 77、金优 207、金优 284、金优616、金优 299、金优 212、金优 38、金优晚三等品种,其次是 T优系列,如 T优 207、T优 272等品种,隆平084、H 28优 207、中优 250也见发病。
2.2 发生面积
褐条矮缩病主要在晚稻上发生,其次为中稻,早稻未见发生。据统计全县1万 hm2晚稻褐条矮缩病发病面积达 2 753hm2,6 813hm2中稻发病面积为706.67hm2,总计发病面积达到 3 460hm2。
2.3 为害情况
2009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发病株占总株数的比例达 35%以上,全县见病田块平均发病株占总株数的比例达 10%左右。特别是此病多年没有发生,对此病熟悉的技术人员极少,发病田块的种植农户认为发病株是杂株,要求种子经销商进行赔偿,加之此病不是水稻保险理赔的范围,导致农户与种子经销商矛盾激化,群体上访事件时有发生。
3 发生原因分析
3.1 气候条件适宜
水稻褐条矮缩病病毒的初侵染源和传毒介体主要是黑尾叶蝉,去年冬季气候较为温暖干燥,带毒虫源越冬若虫存活率高;加上 2009年下半年雨水较少、湿度不大,也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
3.2 我县为早稻、中稻、一季晚稻、双季晚稻及常规稻和优质稻的混栽区,并且同一区域水稻品种不同,栽插期和成熟期不一致,优质稻面积大,田间食料丰富,给黑尾叶蝉不断繁殖和虫口密度迅速增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使此病不断扩展蔓延以至流行。
3.3 防治黑尾叶蝉等传毒昆虫不力,导致其传毒昆虫的种群得到恢复和发展。水稻褐条矮缩病发生、流行、为害程度与黑尾叶蝉等昆虫田间基数、虫量关系密切。但多年来水稻褐条矮缩病未见发生,广大农户普遍轻视对黑尾叶蝉等昆虫的防治,于是水稻生长、生育期本田黑尾叶蝉等有害传毒昆虫量过大,为水稻褐条矮缩病的流行提供了充足的毒源和传毒媒介。
3.4 近几年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新品种主要为高产优质型的,大多数品种对水稻褐条矮缩病抗性不强,有的品种还高感褐条矮缩病。
3.5 由于部分农户长期大量施用化学肥料,特别是偏施氮肥,轻有机肥和磷钾肥,导致水稻生长嫩绿,不仅引起水稻抗虫性减退,而且刺激了黑尾叶蝉数量的增长,加大了病毒传播。
4 防治措施
因为水稻褐条病主要通过黑尾叶蝉和二条黑尾叶蝉及电光叶蝉传播,所以防治此病的关键是采取多种措施控制越冬基数和抓住黑尾叶蝉的迁飞高峰期和水稻的主要感病期进行防虫,才可收到防病效果。
4.1 越冬时铲除看麦娘等田间杂草,减少黑尾叶蝉的寄主数量,压低越冬虫源。
4.2 选育抗(耐)病品种。目前虽无高度抗病品种,但品种间的抗病性有一定差异,应尽量选用一些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进行种植。
4.3 早、中、晚稻秧田尽量远离上年发病的重病田,集中育苗管理,减少感病机会。
4.4 要成片种植,不种插花田,防止黑尾叶蝉和二条黑尾叶蝉及电光叶蝉在早、晚稻和不同熟性品种上传毒,减少其往返迁移传病的机会,并有利于治虫防病工作的开展。
4.5 要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稻苗早发,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4.6 选用高效杀虫剂控制黑尾叶蝉和二条黑尾叶蝉及电光叶蝉。重点做好黑尾叶蝉的两个迁飞高峰期的防治,一是在越冬代成虫迁飞盛期,着重对早稻秧田和早插本田的防治,同时在第 1代若虫孵化盛期注意对迟插早、中稻秧田的防治。二是抓好第 2代、第 3代成虫迁飞期的防治,抓好第 2代、第 3代成虫的防治是全年治虫防病的关键,除应注意保护晚秧田、做好边收早稻边治虫和本田田边的封锁外,特别对早插本田应在插秧后立即喷药防治。可选用的杀虫剂有乙酰甲胺磷、毒死蜱等。
4.7 如果稻田已发现水稻褐条矮缩病,应立即用吗啉呱酮类或碘剂杀菌剂与叶面肥同杀虫剂交替使用,控制水稻褐条矮缩病蔓延、流行,促使水稻恢复生长。
从近年来水稻褐条矮缩病的发生情况可以看出此病在今后有进一步蔓延、加重的趋势,将严重威胁水稻的生长安全,而当前对此病没有一种较为有效的防治办法,所以要加强对水稻褐条矮缩病和其它矮缩病的研究,探索新型有效的防治途径。